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秋冬養脾胃,來年不生病 | 就靠兩個妙方

【導讀】

大家都知道到了秋冬要進補,卻很少有人知道秋冬更重要的事情是養好脾胃~

養脾胃這個事情,小編平時真的是反覆的強調了,但是關於方劑的選擇以及如何運用方面大家還是有點傻傻分不清楚~


秋冬,為何要養脾胃?


咱們知道,夏天是身體陽氣往外散的時期,陽氣生髮,這時候順應天時,可以藉助這個生髮之力把病邪排出體外,很多疾病能達到根治的目的,比如鼻炎、濕疹啊這些疾病。但是到了秋冬卻有所不同。



到了秋冬,外界的陽氣減少,身體的陽氣也往裡面收,這個時候就是養脾胃的最佳時期了。滋補的東西吃的再多,不如恢復一個強大的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好了,來年才能不生病!

脾胃的概念你知多少?


咱們說的脾胃是有分工的。

胃永遠是負責降的,胃氣以降為順。中醫上講的胃不是解剖學上的胃,而是指的是參與消化的、往下降這些功能的系統。




脾是負責升清的,脾能布散精微物質,且有運化之功能。

脾胃一升一降,不斷的運動,所以脾胃作為中焦也有身體的「中軸」之稱。

秋冬養好脾胃,「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咱們在秋冬的時期養好脾胃就是為身體儲備好能量,來年要麼不生病,生病了也能打個勝仗!

恢復脾胃功能的方劑


小編經常會介紹一些恢復脾胃功能的方劑,但是好像用這個也行,又那個也行,大家還是有點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覺。


具體要怎麼應用呢?

提到養脾胃,就不得不提及兩個思想——建中思想和理中思想。


建中思想代表經方是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原方:

桂枝三兩 炙甘草二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本方中最重要的是桂枝和白芍兩味葯,桂枝和白芍在1:2的比例下,能起到養脾胃的作用。之所以會實現就是因為實現了快速的流通、讓中軸運動起來的過程。很多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中軸轉。


另外,一個更好的理解方式是,白芍桂枝在這個比例下,能加快靜脈血的迴流,這一加快使得新鮮的靜脈血不斷參與消化吸收,完成建中的目的。這些都是錯誤的,只是方便大家的理解,這樣理解在用藥的過程中就好應用,不這樣理解就難以用藥。


小建中湯的生薑起到了升散的作用,氣機運動,濁氣得降。炙甘草保水保津液,大棗緩中,膠飴(臨床上可用生麥芽代替)起到了補津液,滋養脾胃的作用。


以上說的是建中思想,建立中焦的目的是讓通路打開,中焦運動起來,但是運動的前提是得有津液。建中思想好比是將一潭死水變成運動起來的活水。在這個過程中,胃氣得降,脾氣得升,從而恢復你的脾胃功能。


如果參與消化吸收的津液不是很足,就要用到理中的思想了。


理中思想代表方劑是附子理中湯


附子理中湯化材自理中丸原方:人蔘 乾薑 炙甘草 白朮各三兩


理中的前提是抽調外周的氣血津液參與到消化吸收中來,主要就是人蔘的作用。人蔘偏涼,將外散的血拽回來,乾薑能起到溫煦的作用。白朮的作用祛除脾胃中的濕氣,好比是除雜草。人蔘乾薑好比是澆水,炙甘草保水保津液,諸葯合用,促進了脾胃處於一個更好的壞境(理中丸一般加入附子這味葯,附子就好比是增加陽光)。處在這樣的環境,脾胃才能更好的工作。

小建中湯參考劑量:桂枝45g 白芍90g 生薑45g 大棗12枚 炙甘草30g 生麥芽60g 附子30g 乾薑30g


附子理中湯參考劑量:紅參30g 乾薑60g 白朮30g 炙甘草30g 附子30g 生地75g

(具體的辨證用藥一定要在專業經方醫生的指導下)

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小道經方」,每天十點分享最實用的中醫知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