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要從北上廣回西安?

每經記者: 任伯懿 每經編輯:劉琳

2019年的政策導向如何,其實新年前後,就會定下基調

國家如此,具體到西安,亦是如此。

不信的話,看幾條新聞,元旦假期剛結束,王永康回信鼓勵“創業小英雄”的新聞,在本地媒體多有轉載,在給這位從深圳回西安的創業者的信中,王永康說道,我們將繼續大力優化營商環境,讓大家安心地在西安工作、生活、創業、投資和發展。

王永康的回信,落款日期是去年12月20日,兩天后的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年會,複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同樣談到了西安的創業環境,要讓大家看到西安市對創新創業的重視,讓更多人了解西安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往近了說,2019年首場“創業西安行”活動,王永康再次提到,讓更多創業者感到“新時代在大西安創業奮鬥是幸福的”。

不難判斷,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投資者、創業者流入,或仍是西安2019年的主基調。

西安的底氣

獲得王永康回信的小夥叫於一,畢業於西北大學,求學期間就曾嘗試過創業,但當時無論創業規模還是西安的整體營商環境都有很大局限,沒發展起來。

2009年畢業後,於一去了深圳,一下就感受到了兩地相關部門在辦事流程及效率上的巨大差異。

其實,那時候別說深圳,單論營商環境,西安連好多二線城市都不如,原因在哪?人。

官員沒有服務意識。聽一個西安創投行業的朋友說,當年自己也邀請過北京的同行來西安投資,畢竟很多項目自己投不過來,“不能看著蘋果爛在地裡”,北京的同行也有興趣,可來了之後想跟西安的相關長官談談,等了一周,連門都沒進去。

最後那位北京同行拂袖而去,再也不來西安。

說的是那些年的舊事,也影響了很多人,像於一這樣出走北上廣深的創業者並不在少數。

但這兩年,這些當年出去的人又紛紛回來了,說到底是人換了,西安變了。2017年再回西安考察時,於一也感慨,“原來說深圳的政務服務效率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但是現在看來,在審批及辦事流程上,西安的效率已經和深圳接近或是不相上下了。”

小夥的感受也是大部分西安人的感受,不然,粉巷財經推出的西安年度漢字, “變”字也不會廣受青睞。

西安的營商環境的確在變,過去產業園區、眾創空間在西安還屬鳳毛麟角,現如今這些園區形態已經在西安遍地開花。

特別是開發區,產業園區已經成為標配,印象深的如灃西新城的西部雲谷,主打資訊技術、智能製造等硬科技牌,西鹹、灃西兩級開區政策支持,硬體上已經能趕超一線城市,既是海綿城市又是綠色建築,吸引了不少企業入駐。

這就是西安的底氣,每年西商大會邀請校友回家,只打感情牌肯定不行,能讓西安校友回鄉投資,憑的就是創業環境的硬實力。

誰都愛低成本

根據獵聘2018年二季度大數據分析,搶人大戰打響以來,全國人才淨流入率排名TOP20的城市中,杭州以9.88%的人才淨流入率居首,長沙、西安、成都、鄭州四個二線城市把持著第2-5名。

相比之下,北上廣深的人才淨流入率排名靠後,深圳排第10,是四個一線城市中“表現最好的”,上海、廣州、北京分別排在第13名、第16、第17名,北京的人才淨流入率只有1.19%。

在從一線城市回西安的人才中,除了對西安營商環境滿意之外,較低的人力、房租、生活等成本,也是繞不開的因素。

西安在人才集聚度上全國居前,兩院院士60多位,各類科研機構3000多家,科技人員100多萬,還有各類高校63所,在校大學生達120萬之多,每年畢業有30多萬人。

眾多大學生,為企業其實提供了高品質且多樣的人才選擇,特別是薪酬方面,西安等二線城市要低得多

根據2018年數據,一線城市本科應屆生平均月薪為5292元,碩士應屆生為7159元;二線城市本科應屆生為4489元,碩士應屆生為5726元,差距頗大。

當然,薪酬又是綜合因素的結果,二線城市低廉的生活成本以及相較於一線城市低得多的房價,也降低了求職者的薪酬預期。

此外,還有租金成本、物業成本,綜合核算之下,每年可為一個20人的小團隊省下超50萬。

仍然以產業園區來說,一個平方租金比一線城市低出一半以上,在很多開發區,相關政策支持之下,物業水電稅收能免去不少成本,這還是看得見的。

那些看不見的,比如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專業培訓、交流平台,現在像西部雲谷這樣的產業園區都一應俱全,這為企業省下的就不止一點點了。

而且,開發區與老的建成區相比也有優勢,不論政策還是配套,很多企業遷址都瞄準了新的開發區。

還得拚硬實力

但客觀地說,西安在市場環境、資源供給、政策扶持方面,與一線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這一點需要承認,更需要追趕。

比如產業園,上世紀當西安有第一個規模化的產業園區時,北京、上海已經試驗了多年,我們只是取經學習而已。

這些年,雖然產業園區、創業空間在西安遍地開花,可一線城市也在發展進步,我們學了他們服務意識、運作模式、發展理念之後,想要追趕超越,還需要往哪努力?

粉巷君曾與很多企業家探討過這個問題,雖然沒有一致的結論,不過很多人都提到了找準優勢。

在全國一盤棋的大環境下,補短是一方面,但更要揚長。

比如,西安科研實力雄厚,這是很多城市無法複製的,基於此,我們提出了“硬科技”的概念,並重點打造“硬科技八路軍”。

但事實上,當硬科技通過中央媒體宣傳,變成一個主流概念後,很多城市都在打硬科技牌,這個時候西安怎麽辦?

如果還過多停留在解釋概念的階段,很快就會有後來者。一位硬科技的創業者給出的建議是,應盡快讓更多的硬科技成果變成產業、產品。

這位硬科技創業者叫吳聯成,是一家開發物聯網智能印章的公司創始人。他認為,要發揮西安的硬科技優勢,集群效應的利用非常關鍵。

西部雲谷周邊聚集了四大運營商和交大創新港以及西工大翱翔小鎮,又有中央公園和地鐵。這也是他2017年辭職創業後,把公司也注冊在了西部雲谷的原因,何況園區還為他提供人力資源、政策解讀申報、創客訓練營、工商登記注冊等免費服務。

服務到位,硬科技產業聚集,滿足了公司需求不說,更能找到未來商業上的合作夥伴。如今,計劃投資400億的坤同半導體制造基地、六環傳動、金磁納米生物等科技類企業也都已經或將要入駐西部雲谷。

民營經濟代表著一座城市的前景和活力,我們提“民營經濟倍增”,提“創新創業”,提“營商環境”,就是希望能有更多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出現。

現如今,硬科技、大學生、低成本已經成為西安城市競爭的王牌,用好這些王牌,相信會有更多的企業家和創業者歸來。

注:本文封面和頂圖均來源於NBD圖庫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