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深圳:演繹“綠”的新律動

行走深圳,天空湛藍,城市綠意盎然,河湖魚翔淺底,林木鬱鬱蔥蔥。

美好環境的背後,有一支“綠色指揮棒”:絕不觸碰“生態紅線”,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創新“生態審計”制度,探索生態文明“特區”,以綠色考核確保改革落地。

深圳,作為我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近40年間,始終將“特區精神”“改革創新”等關鍵詞貫穿其中,並沒有把“以人為本”的人居環境工作拋在腦後,堅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

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提升?深圳的腳步從未停歇,建立高標準綠色經濟體系,閉環式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有序釋放“生態紅利”,催生出一朵絢爛的“生態文明之花”。

深圳

直面問題 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模式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大潮的起筆,深圳較早承受了環境的壓力。2000年初期,人口高度密集、產業高速發展,工業企業汙染多,點源、面源汙染負荷重等系列問題漸漸凸顯。

8月18日,深圳市人居環境委生態處副處長張志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在發展中,深圳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生態資源是長遠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是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生態品質是深圳品質的重要內容,開始科學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模式。

科學謀劃,規劃先行。深圳先後印發了《關於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市的決定》,制定《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各方面,落實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各領域。

如今,從深圳衛星地圖上可以清晰看到,部分區域被一條“線”圈起來,這條“線”就是生態控制“紅線”。

“生態紅線”就是“高壓線”,深圳以鐵線鐵腕鐵律管控這條“生態紅線”。2005年,深圳率先頒布《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將市域近一半土地劃定為基本生態控制線範圍,明確規定全市生態用地比例不低於50%。13年來,線內面積不減,太空格局不斷優化,生態品質逐步提升。

此外,深圳還反彈琵琶、獨辟蹊徑,走出一條不同尋常的創新發展之路。從2009年開始,前瞻性布局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五大未來產業,搶佔新的經濟制高點。

高附加值、綠色、低能耗,已然是產業篩選和行業拓展的關鍵詞。生命健康、機器人、新一代移動通信等產業蓬勃成長,新興產業對深圳GDP增長貢獻率已超過一半。

“綠色經濟體系”的大樹結出果實。2017年深圳預計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下降4.2%和9%,PM2.5年均濃度28微克/立方米,是全國空氣品質最好的城市之一,“深圳藍”“深圳綠”已成為特區的亮麗品牌。

長期以來,法律一直是生態文明制度的“守護者”。張志宇說,深圳堅持法治先行,加快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制度法規體系,先後頒布實施《深圳經濟特區環境保護條例》《深圳經濟特區飲用水源保護條例》等,建立健全環保信用管理、綠色採購、綠色信貸等市場機制,完善環境監管模式和長效機制。

敢闖敢試 創新生態環境管理制度

從深圳市區出發一路向東,1小時車程,記者抵達了深圳的生態淨土——大鵬新區。經常在大鵬半島遊玩的市民李女士說:“過去汙水直排入海的現象早已不複存在,每天傍晚和家人一起到海邊散步是讓人最愜意的時刻。”

大鵬新區三面環海,東臨大亞灣、西抱大鵬灣、遙望香港新界。大鵬新區作為深圳的生態文明體制綜合改革試驗區,近年來,率先推進生態環境監管改革。

深圳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所所長孫芳芳介紹,早在2009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將深圳市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問題列為年度重大調研課題。2015年完成典型區域——大鵬新區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太空、生態足跡、河流水環境容量、旅遊承載力等單要素資源環境承載力現狀分析,繪製了大鵬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分布圖。

作為深圳生態基石和生態文明探索的“最大試驗田”,大鵬新區肩負著“為深圳市生態保護與高端產業協調發展探纜車路”的戰略任務。為了保護重點區域,深圳以生態補償彌補發展的不平衡,數十年來,大鵬半島年年都獲得用於生態補償的轉移支付,並列出受補助人員責任義務的明細。

截至目前,大鵬新區已累計發放補助資金17億元,直接受惠村民1.6萬人,當地群眾看到了政府生態保護“久久為功”的決心。

“近年來,深圳市積極探索運用科技和市場手段創新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提高生態環境監管品質和效率。”孫芳芳說,深圳市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研究建立深圳市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也是一大亮點工作。2015年以大鵬新區為試點,在全國率先啟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此後,在試點經驗基礎上,形成《深圳市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技術規範》,為深圳市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提供了科學標準。

此外,深圳市通過率先試點環境汙染強製責任保險和碳排放權交易,以市場化、法治化途徑解決環境汙染損害賠償問題,促使企業加強環境風險管理和節能減排。

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成為幹部任免獎懲的“綠色指揮棒”。深圳堅持以剛性的制度設計推進考核落地,引導各級幹部樹立綠色生態政績觀,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第一考”。

200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印發《深圳市環境保護實績考核試行辦法》,年度考核排名靠後的部門,負責人被集體誡勉談話。“實踐證明,談話效果立竿見影,在次年考核中,這些部門均取得較大進步。”深圳人居環境委工作人員王建玲說。

除了在任期內要進行考核,長官幹部離任還要接受“生態審計”。“損害生態環境將終身追責,即使調離了也能找到明確的責任人。”王建玲說,生態審計制度起到主動保護環境的作用,促使各區淘汰和拒絕了一大批高消耗、重汙染的項目。

綠色低碳 努力為城市“留綠”

8月是觀鳥淡季。然而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會有約10萬隻候鳥到深圳灣一帶停歇。香港觀鳥會的普查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共錄得瀕危鳥類黑臉琵鷺3941隻,其中有375只在深圳灣一帶過冬。

為什麽候鳥願意來深圳灣一帶過冬?近年來,深圳舉全市之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像福田區紅樹林生態公園這樣的生態公園能發揮多大的能量?

深圳福田區紅樹林生態公園園長尹玉柱自豪地說,生態公園是深圳生態保護區的緩衝帶,是科普教育基地,是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它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

記者發現,這座公園的北邊就是人流穿梭的城市核心區和住宅區,西邊緊鄰福田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邊一河之隔的對岸,是屬於拉姆薩爾國家重要濕地的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

“這裡是國內第一家由民間環保機構託管的市政公園,採用‘政府+專業機構+公眾參與的自然保育’模式,呵護著深圳灣紅樹林濱海濕地的生物廊道,也是公眾親近濕地、了解環保知識的視窗。”尹玉柱說。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這座城市已是寸土寸金,但在生態建設方面,深圳依然拿出敢為天下先的魄力,執意要為城市“留綠”。

從2006年開始,深圳精心構建“自然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建設體系,確保市民居住地2公里範圍內有園林小遊園或社區公園;5公里範圍內有休閑遊覽的大型城市公園;10公里範圍內有供市民回歸自然和登山鍛煉的郊野公園。

近年來,深圳將公園建設作為打造城市優美環境的重要抓手,頒布《深圳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建成公園超過1000個、綠道2400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45平方米,在全國名列前茅。

繁華都市,鬧中有靜,深圳努力成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豐收的贏家。如今,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貼有綠色標識車牌的新能源汽車,一輛輛嶄新的電動公車穿梭於深圳的各大主乾道。

據了解,作為全國首批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城市和首批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城市,截至2017年底,深圳已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超過12萬輛,其中純電動公車1.6萬輛,純電動計程車1.3萬輛,新能源私家車4.9萬輛。

深圳鹽田區則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打造出碳交易虛擬平台,市民可以通過“低碳生活”“知識闖關”“發起活動”等五大途徑獲得碳幣,碳幣可以用來充話費、買書,且已突破數據壁壘,初步實現用水、用電和燃氣數據交換。平台上線後,受到市民的一致稱讚。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繼續沿著品質引領、創新驅動、轉型更新、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徑,用敢闖敢試的特區精神,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台階,力爭把深圳建設成美麗中國的典範城市。(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