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基於血清前白蛋白改良的Child-Pugh分級系統(MCP)可更精準預測肝細胞癌患者預後

編者按:每年全球的原發性肝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半數在我國,疾病負擔沉重。手術切除是使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最佳治療手段,但在術前評估和預後預測上,仍有很多不足。我國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魯鳳民教授團隊對此進行了探索,改良了Child-Pugh分級系統。文章投稿到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雜誌後,於2018年12月在線發表。博士研究生文夏傑與博士後姚明解並列此文第一作者。現將研究的主要內容整理如下,詳細內容請閱讀原文。

魯鳳民教授與該文第一作者博士生文夏傑和博士後姚明解

肝細胞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已經發現的發病危險因素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黃曲霉毒素等。我國作為乙型肝炎大國,原發性肝癌的年新發及死亡病例均佔世界的50%以上。

雖然近年來新的治療方式如消融治療、介入治療不斷發展,但手術切除仍然是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最佳治療手段。肝癌與其他實體腫瘤顯著不同,除了腫瘤自身的惡性程度外,殘存肝功能也是影響肝癌患者術後生存的重要因素。

Child-Pugh分級標準是臨床上常用的對患者肝臟儲備功能進行量化評估的分級標準。該標準根據患者一般狀況、腹水、血清膽紅素、血清白蛋白濃度及凝血酶原時間5個指標,將患者劃分為A、B、C三級,級別越高肝功能狀態越差,以A級相對較好。我國《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7年版》和美國肝病學會肝細胞癌治療指南特別建議對瘤塊較小、無轉移、殘餘肝功能較好(Child-Pugh A級)的肝癌患者進行根治性手術治療。即便如此,不同患者的術後生存仍存在明顯差異。因此,為了更加精準的對患者進行術前評估,提高肝癌患者術後生存時間,仍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預後預測標誌物,從而為選擇合理的肝癌治療方式提供依據。

北京大學醫學部魯鳳民教授團隊與河南省腫瘤醫院肝膽外科張玲教授團隊合作建立了經肝切除手術治療肝細胞癌患者的長期隨訪隊列,通過對一系列常規臨床檢測指標的分析,明確了多個與肝癌患者術後生存相關的預後指標,如術前血紅細胞計數、白球比、載脂蛋白B、血清前白蛋白(PA)等獨立的預後預測指標。

血清前白蛋白是肝臟合成的一種糖蛋白,主要生理功能是結合、運輸維生素A和甲狀腺素。前白蛋白的半衰期明顯短於血清白蛋白,並且在體內不儲存,整體含量較低,因此血清前白蛋白測定可靈敏反映肝臟合成和分泌蛋白質的功能。但由於Child-Pugh分級建立時間早,並未納入前白蛋白作為評價指標之一。在本項研究中,該團隊對血清前白蛋白是否可以作為肝癌患者術後預後指標進行了系統分析。

通過生存分析顯示,前白蛋白可以進一步將接受肝切除術的Child-Pugh A級患者劃分為3組,前白蛋白水準越高患者術後預後越好(圖1A)。多因素生存分析顯示,在排除了患者基本情況及其他一些已知的預後因素後,前白蛋白水準仍是肝功能相對較好(Child-Pugh A級)患者肝切除術後生存的獨立預後指標。

考慮到同為Child-Pugh A級的不同肝癌患者術後生存的顯著差異,該團隊進而嘗試將前白蛋白納入Child-Pugh這一傳統的肝功能評價系統,並放棄了「腹水」、「肝性腦病」等明顯不適合用於肝癌患者術前殘餘肝功能評分的臨床指標,形成新的改良Child-Pugh(modified Child-Pugh,MCP)肝功能評分系統,具體評分詳見表1。

表1. MCP評分系統

註:4分,MCP1;5分,MCP2;≥6分,MCP3

根據傳統Child-Pugh分級,評分為A級及B級的肝細胞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27個月和11個月(圖1B),而改良的MCP評分系統可將原來Child-Pugh A級的肝癌患者再細分為MCP1、MCP2、MCP3三組,其術後中位生存期分別為44、28、11個月(P<0.001)(圖1C),MCP評分系統使肝癌患者術後生存期預測的精準性明顯提高。

圖1.肝癌患者術後生存曲線

A. Child A級患者不同前白蛋白組生存曲線(低前白蛋白組:男性<120 mg/L,女性<110 mg/L;中前白蛋白組;男性120~190 mg/L,女性110~170 mg/L;高前白蛋白組為男性>190 mg/L,女性>170 mg/L)(P<0.001));B.不同Child分級患者生存曲線(P<0.001);C.不同MCP分級患者生存曲線(P<0.001)

綜上所述,改良的MCP系統可更加準確判斷肝癌患者術後生存情況,有助於臨床醫生通過殘餘肝功能評估,輔助臨床選擇最大獲益的治療方式,提高患者生存時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