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資本要投素質的肉:人造肉高階版每磅成本已經過萬

每經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肖芮冬

繼Hampton Creek之後,李嘉誠在“人造系列”的投資再下一棋——對人造肉龍頭Impossible Foods投資近3億美元。他本人曾多次對人造肉、人造蛋等科技食品寄予厚望,認為其“更有效、更環保、更有素質”。

有投資界人士亦指出,人造肉等食品正在與“真肉”無限接近,此階段亦需要在研發、供應鏈、行銷上持續投入,如果穿越研發的消耗高峰,生產安全產品並佔領市場,才是人造肉經濟發跡的真正開端。但就目前而言,高階產品的造價依然偏高,頭部企業成本已在至少1萬元人民幣以上。

要投“有素質”的肉

如果說Hampton Creek在2014年獲得李嘉誠等人近2300萬美元投資,是資本對科技食品領域的小試牛刀,那麽近期Impossible Foods獲得維港投資領投的近3億美元就是資本對人造食物的強勢出擊。

只不過,Hampton Creek生產“人造蛋”,而Impossible Foods主要搞“人造肉”。值得關注的是,在兩個極具代表性的融資事件中,李嘉誠是常客(維港投資為李嘉誠麾下機構)。不僅如此,名聲在外的李嘉誠基金會早在2014年就出資1.8億港元支持植物蛋在香港發售。

有投資界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李嘉誠在人造系列產品的投入獨居慧眼,很早就已經開始布局。”而李嘉誠本人也曾公開表示,隨著全球人口增加,市場需要“更有效、更環保、更有素質”的食物選擇,故拍板投資。

“素質”是人造系列產品的關鍵,有專家向記者表示,人造肉和真肉本質上都是蛋白質,但除口感相仿,營養比例構成還是有差距。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常委彭澎坦言,“此類食品亦稱為素食肉,主要從豆類植物中提取蛋白質,通過蛋白質和纖維分離工藝,最後物理加熱、冷卻、加壓製成,需要在其中添加脂類、香精和色素、維生素等。”彭澎表示,國內素食肉其實早就上了百姓餐桌,只不過國外類似工業化生產的企業鳳毛麟角。

記者也發現,圍繞素食肉、蛋的加工,國內外產業化發展的進度不盡相同,國內涉及相關生產的公司多為中小微企業。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部分人造肉加工生產商注冊資本僅2萬元人民幣,且少有企業獲得資本關注;而在海外,人造系列產品卻備受資本關注,如美國素食肉生產商Beyond Meat就在前不久登陸納斯達克,加上此次受資本青睞的Impossible Foods,越來越多的替代食品創業公司應運而生,並吸引了全球風險資本的支持。

據CB Insights統計,截至目前,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和Memphis Meats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國際科技食品企業,累計融資金額已達9.3億美元。而他們的支持者除了知名的風投機構和個人,也出現了像泰森、嘉吉等肉製品巨頭。

數據來源:CB Insights

事實上,所謂人造肉的“素質”還體現在對環保的貢獻上。有分析指出,人造肉可以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畜牧業生產的肉類會消耗大量土地、糧食作物、水資源等自然資源,而如果改成從植物中直接獲取蛋白,就可以跳過動物養殖環節,節省相關生產資料。

可見,在投資人眼中,人造肉不僅是素食品的高階版,也是低碳環保理念在食品生產領域的新探索。在這樣的產業“素質”背景下,市場前景備受各方關注。據美國市場調查谘詢公司Marketsand Markets的研究報告,2018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約為46.2億美元,預計將以每年6.8%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3年將達到64.3億美元。

數據來源:Marketsand Markets

高階版培養肉每磅成本一萬塊

然而,未來五年市場價值有望達到60多億美元,這樣的規模在當前“獨角獸”橫行的投資界算不上是富礦。有分析指出,從消費者接受程度、成本、技術、道德法律、食品安全等角度出發,人造肉離規模量產還有較大的路程。

固利資本投決委員會主席黃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市場供需是決定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但目前國內消費者接受程度較低,國外企業尚沒有公司創造出豐厚的利潤。“目前部分人造肉成為所謂替代真肉的選擇,但實際上,並沒有因此遏製肉類價格的上漲。”黃平表示,即便有替代的需求,但屬於個性化消費,並非消費者消費習慣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據記者了解,為了快速打開市場,相關人造肉公司正在加大行銷力度以擴大產品在市場上的佔有率,國外公司尤為如此。比如,美國知名漢堡連鎖店A&W Canada在2018年就通過電視、數字媒體進行行銷宣傳,而Beyond Meat是其核心供應商,二者擬在人造肉加工、製造和銷售方面形成品牌價值互補,吸引更多消費者。

但即便如此,Beyond Meat依然是營收成倍增長,卻至今尚未盈利。2018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全年營業收入6.04億元、同比增長169.89%,淨利潤虧損1.95億元、同比下降5.57%。公告解釋稱,隨著新產品不斷推出以及銷售渠道不斷拓寬,營業收入大幅增長,但由於仍處於成長期,需要持續在研發、供應鏈、行銷上投入,導致持續虧損。

可見,龍頭企業在追求無限接近真肉口感及營養配比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不容小覷。彭澎告訴記者,國外此類人造肉企業與國內不同的是,“頭部公司正加緊對培養肉在材料和技術上做改進和突破。”他指出,如果簡單做豆製品加工,則與真肉差別較大,但如果在此基礎上涉及功能性蛋白質替代、脂肪組織細胞模仿以及其他真肉組織細胞添加,“就與真肉相差無幾了,如果這些企業能夠穿越研發投入的消耗期,後期產品在性能、安全上過關,才是人造肉經濟發跡的開始。”

如彭澎分析,作為新興的技術,成本毫無疑問是一大障礙,這一點在實驗室的研發經費體現得尤為突出。目前,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生產的人造肉已經實現商業化,部分品牌漢堡商家的下遊供應商就是他們,隨著規模效應的持續提升,價格也有望進一步下降。但需要指出的是,涉及上述彭澎介紹的實驗室培養肉要想達到商業化階段仍需時日。據CB Insights統計,截至2018年1月,頭部公司Memphis Meats打造一磅培養肉需花費2400美元(至少在1萬元人民幣以上),造價顯然太過昂貴。

不過,正如Beyond Meat的經營策略那樣,依托渠道拓展,搶佔全球市場份額,至少在發展初期,借助資本的力量可以實現薄利多銷,為今後量價齊升做足前期準備。黃平告訴記者,網店既是盈利的來源也是觸角,全球化布局過程中,亦可發現不同地域消費者的飲食習慣和消費水準,進而有針對性地加大熱度地帶的持續投入。但他也指出,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本,“雖然毛利率不低,但持續拓展網店以換取流量的做法並非所有企業都能複製。當前資本最大的用處就在於幫助企業優化研發的同時,搭建更廣域的全球銷售網絡體系。”

封面圖來源:攝圖網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