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投資者追捧的人造肉是下一個風口?風光的背後硬傷很扎眼

【環球網 記者 陳超】5月20日,國內人造肉概念股上演跌停潮。此前,多家被外界認為涉及人造肉的上市公司幾乎是排著隊跳出來聲明辟謠。其中,不少企業在公告中特意強調,公司與美國Beyond Meat並無關聯。有趣的是,美國時間5月2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便暴漲163%,隨即引爆國內人造肉概念股,滬深兩市十餘支人造肉概念股連續數日漲停。

看好人造肉的名人不在少數,比如比爾蓋茨、好萊塢明星小李子都看好人造肉;李嘉誠和谷歌創始人Sergey Brin在過去十年裡也投資了不少人造肉企業。目前,人造肉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植物蛋白肉以及清潔肉,也有的稱之為素肉和試管肉。前者已經投入市場,其中代表Beyond Meat公司成立十年來也從未走出虧損狀態,怎樣盈利是一個大問題。後者居高不下的成本一直是市場化最大的阻力。

人造肉發展史

提到“人造肉”,許多中國人第一反應是素肉。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家庭飯桌上,就已經出現了的形狀像肉卻不是肉的豆製品。如今,“丸子、香腸、火腿,鰻魚”……這些用豆腐、蘑菇等製作出來的“肉”,經過烹調,不僅外觀可以以假亂真,吃起來口感也很相似。

這種肉統稱植物蛋白肉,或稱素肉,利用植物蛋白原料,主要是大豆蛋白、小麥蛋白、豌豆蛋白等,添加由酵母合成的植物性血紅蛋白來製作。

20世紀30年代後期,美國化學家波耶研究汽車座墊套皮革的代用品時發現,榨油和製造人造黃油後的大豆殘渣中,蛋白質含量豐富,並可纏繞成股。他從中受到啟發,試驗用這類物質製造清淡而又易消化的“肉類”並研製成功。60年代,人造鹹豬肉開始在美國市場上銷售。

2006年,Solae LLC公司發明了一種混合型漢堡包,其中夾的肉餅由一半肉一半大豆製成,或者是全豆製的仿真肉,其口味與真肉非常相似。該公司認為這種仿真肉會讓漢堡包更健康,其中所含的卡路裡隻相當於同樣大小的夾肉漢堡的2/3,而脂肪含量只有夾肉漢堡的一半。

很多漢堡熱衷者都對這個新型健康食品表示歡迎,甚至有人建議麥當勞和肯德基也應該推出健康的豆製品漢堡,這樣可以避免這些快餐公司多年以來在健康問題上所受到的指責。但同時一些美食專家也指出,豆製品漢堡的口感還未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目前,Impossible Foods公司主打用“植物蛋白”做成的人造肉產品已經在美國和亞洲的 5000 多家餐館和快餐連鎖店銷售,今年晚些時候也將會在超市供應。

試管肉是利用動物體內分離得到的成肌細胞或全能幹細胞,將其置於營養液中培養,以促使其形成類似肌肉的組織,其外觀、口感類似於傳統肉。

2003年美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這個設想,並開始進行相關研究,試著采取用細胞培養的方式人工製造肉產品。科學家首先抽取動物身上的“肌肉母細胞”,然後將其放在培養液中生長,在專用的生物反應裝置中從一個單細胞開始,經過縱橫諜海得到成千上萬個新細胞,直到產生足量肌肉組織。理論上,用一個細胞就可以產生全人類一年所需的肉類。

人造肉或成為下個風口

早在2008年的時候,聯合國對試管肉技術的研究也表示出濃厚的興趣。據估計,世界人口在未來的40年內將由62億增加到90億,如果人類繼續像現在這樣吃肉,將會消耗過量的土地、水等自然資源,同時也會加劇氣候變化和物種滅絕。

如果能夠人工製造肉類產品,無疑將大大緩解這一難題。密歇根大學進行的同行評審生命周期的分析顯示,Beyond Meat的當家產品Beyond Burger(漢堡)與真正的牛肉漢堡相比,用水少99%,佔地少93%,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少90%,並且需要的能量比牛肉漢堡少46%。

2017年,我國與以色列簽署一項協議,以色列的高科技“人造肉”企業將有機會進入我國市場。

為人造肉市場注入另一支強心針除了Beyond Meat股價暴漲外,Beyond Meat的老對手、美國另外一家人造肉企業Impossible Foods(IF),近日獲得新一輪3億美元融資。

這兩家公司背後的投資者可謂星光熠熠,Beyond Meat的個人投資者包括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Twitter的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和比茲·斯通,以及麥當勞前任CEO唐·湯普森等。而IF背後,除了有李嘉誠、比爾·蓋茨,還有美國網球運動員小威廉姆斯、歌手凱蒂·佩裡、科斯拉風險投資、谷歌基金等。

在“人造肉”之前,“人造奶”已經成功了。在美國,如今非乳製奶類別的市場規模,相當於乳製奶的13%。根據市場研究公司Mintel的測算,2017年美國非乳製奶類別的市場為20億美元。非乳製奶也是基於植物的產品,它們品類繁多,例如杏仁奶、豆奶、椰奶、燕麥奶等等。它們的包裝與乳製奶相似,閱聽人也是原來喝乳製奶的人群。

目前,植物蛋已經進軍中國。環球網財經在某電商平台上搜索到皆食得JUST Egg植物蛋,目前上線了一款335毫升裝的植物蛋,3瓶售價259元,保存期限75天,並宣稱0膽固醇、低脂低卡、0抗生素。

反觀國內,人造肉市場尚未被開發。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現今注冊名稱帶有“人造肉”的企業大約有30家,大多數是在2017年後成立的,有些是2019年成立的。在海外,人造系列產品備受資本關注的多。據CB Insights統計,截至目前,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和Memphis Meats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國際科技食品企業,累計融資金額已達9.3億美元。而他們的支持者除了知名的風投機構和個人,也出現了像泰森、嘉吉等肉製品巨頭。

硬傷很扎眼

似乎人造肉的前景無限美好,然而現實很殘酷。要讓“人造肉”真正走向餐桌,還面臨一系列難題,所有問題最終歸結為一個問題——居高不下的成本。2013年世界上第一塊人造牛肉餅問世時,成本高達32.5萬美元。目前在實驗室中培育的人造牛肉每千克的生產成本約為1萬美元,是現在市場上傳統牛肉價格的1000倍以上。

“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目前仍處於“燒錢”的階段。由於公司業務規模處於擴張階段、且進行了大量的科技投入,公司近年業績均處於淨虧損狀態。2018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全年營業收入6.04億元、同比增長169.89%,淨利潤虧損1.95億元、同比下降5.57%。公告解釋稱,隨著新產品不斷推出以及銷售渠道不斷拓寬,營業收入大幅增長,但由於仍處於成長期,需要持續在研發、供應鏈、行銷上投入,導致持續虧損。可見,龍頭企業在追求無限接近真肉口感及營養配比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不容小覷。

據《環球時報》,Hampton Creek公司是美國矽谷從事人造食品生產的企業,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曾參與Hampton Creek的B輪融資,其創始人喬希·蒂特裡克此前接受採訪時說:“細胞培養肉類和傳統肉類還有一個有趣的不同:一般情況下,不同的肉價格會不一樣,比如藍鰭金槍魚會比鱈魚貴很多。但是細胞培養的人造肉可能完全改變這個情況,藍鰭金槍魚的肉並不比鱈魚肉貴很多,因為他們的生產方式都一樣,都是從細胞培養來的。根據我們對市場的調研,美國消費者關注的一是食品安全,二是食品生產透明度,三是口感。如果我們把這三點都做好,那麽消費者接受程度這方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在許多人士看來,人造肉高昂的定價與火爆的市場有一定的文化引導。一方面,西方國家有大批崇尚素食主義的擁躉。另一方面,人們對動物肉製品安全的擔憂,也讓“人造肉”有了一定的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Beyond Meat,還是美國其他從事海鮮、禽類人造肉研發的公司,似乎都喜歡牢牢抓住“商業與地球未來”利益吻合的道德觀點。

儘管人造肉可以避免瘋牛病、禽流感等動物疫病帶來的困擾,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造肉可以完全解決安全問題。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食品營養專家郭長江教授就表示,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和如何促使社會大眾從心理上接受人造肉是人造肉將來走向市場所要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