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抗戰中日軍兵力和戰鬥力是怎樣維持的?

作者:文山樵人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在中國先後投入兵力達300多萬人(一說有430萬之多),打了十幾年,遠離本土,而且自抗戰爆發到雪峰山戰役終局,似乎日軍的戰鬥力始終保持強悍,好像一穿上軍裝就很能打。難道日本人才是天生的「戰鬥民族」?

兵員獲取方式很不同

首先,這要先從中日不同的兵役制度來考量。

當時中國軍隊(主要指正面戰場的國民政府軍隊)實行的主要是應戰募兵製,即戰時臨時招募。采取的仍是中國自古「寓兵於農」和「按口抽丁」的老舊辦法。所以從入伍到上戰場訓練時間很有限,邊行軍邊訓練,都是常見的事。

中國軍隊行軍間隙進行訓練

日本實行的是的是標準募兵製,又稱志願兵役製。上等兵以下實行任期製,按兵種軍階期限長短不一。

上等兵(含)以下實行任期製,但不論軍士和軍官均為職業軍人,實行退休製。這就給雙方的帶來很大不同,日本的這種期限制、退休製的兵役制度,等於戰爭時期可以動員的兵力數量得到了很大增加,平時名義上的軍力總數在戰爭時期,可以通過征召期滿和退休計程車兵歸隊來迅速補充兵員。

而且日軍的編制本身就分為日時(日常時期)和戰時兩種。比如日軍的一個師團人數,日時約為2萬人,戰時則可達2.5萬人。預備的機動兵力充足。

日本可以征召退伍軍人參戰

中國的軍隊所一場大戰打下來,往往需要把整支部隊撤到後方休整補充,而補充來的新兵大都是臨時征募,甚至是應急抓來的「壯丁」。基本來不及訓練,起到的作用往往僅限於補充人數,對於戰鬥力的恢復很多時候就是「以壯聲勢」而已。

日軍只要等國內派遣補充兵員就地補額就可以了。因為他們在國內計程車兵都是職業軍人,大都已經訓練數年,而且退伍計程車兵,隨時可以征召重新入伍。所以日軍兵員補充比較快,關鍵的是即戰力比較強。

大戰後中國軍隊需要撤回後方修整

軍事訓練側重不同

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軍事訓練不同,中國軍隊建設特別注重中高級軍官的培養,自古中國就有「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的說法,而且多有某某將領帶的部隊特別能打之類的說法,而日本則更加注重士兵的個人訓練。

日本的新兵入伍後,全部都要進行嚴苛的射擊刺殺等訓練。每個日本士兵抵達戰場時基本都能夠使用各種輕重機槍,所以日軍一般不專設機槍連。而中國軍隊則是一個營裡一個機槍連,全營也就這些人能熟練使用機槍。

日本士兵小團隊戰鬥力頑強

所以日軍的小團隊戰力十分頑強,三四個人守一個據點,就很難攻克下來。

台兒莊戰役中,縢縣攻防大戰時,三十幾個日軍突入內城, 盤踞在東關城門裡,中國軍隊接連圍攻了十幾個小時,終於在晚上8點,把三十多個日軍消滅,但犧牲了整整兩個排,兩位排長也戰死了。

還是台兒莊,大戰基本結束,磯谷師團全面潰敗倉皇撤退之後,但在守軍(關麟征部)打掃戰場時,發現碾莊東頭一個房子裡,居然還藏著幾名日軍。幾個日軍收集了不少家具,當然不是要賣廢品,而是做戰鬥掩體。因為那個年代的老式家具都是實木,統統死沉死沉的,決沒有三合板的。

一小撮日軍據守一個據點能堅持很久

打了一天,在機槍交叉射擊壓製住日軍火力的情況下,仍沒能把陣地拿下。這時候,日軍有增援的跡象。師長仵德厚乾脆叫隊員在房頂掀開一個洞,往裡成捆成捆地投擲手榴彈。把鬼子和家具全部炸個粉碎。

所以抗戰開始以來,凡是大戰,中日雙方的死亡比例一般都在4:1,有的甚至達5:1, 尤其是抗戰早期,對日軍不夠了解,準備不足,中國軍人的傷亡數字可謂觸目驚心,令人淚目。

抗戰全面爆發四個月後,也就是淞滬會戰結束時,蔣介石從何應欽那裡拿到一份中國軍隊傷亡的數據:河北方面(第1戰區)死傷72000多人,山西方面第2戰區死傷37000多人,上海方面(第3戰區)死傷187200多人。

蔣介石眼前一黑,僅僅四個月傷亡就如此之大,一年過後呢?兩年過後呢?五年、八年、十年過後呢?

兵役制度起步差距大

國土不斷淪陷,問題一天比一天嚴重,11個戰區很快縮減為7個。隨著實際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小,能夠征兵的人口也隨之減少。

蔣介石和蔣百裡提出的「以空間換時間」戰略,確實是不得已為之的辦法,但是它的實現,是以多少中國軍人的生命換來的呢?這不僅是簡單的中國不如日本實力強大的問題。

中國新兵訓練倉促

中日兩國的兵役制度為什麽差異如此之大?

有個根本原因,說句老話,「日本是一個法西斯國家」,日本的軍隊建設從開始就是為發動侵略戰爭做準備的。極端一點說,就是為侵略中國準備的。日本軍界不是有句話嗎?「征服世界,須先征服支那。」

1938年,為了攻取武漢,日本向華中增兵40萬,另新編兵力24萬作為機動預備。如此洶洶之勢,相比之下南京國民政府確實相形見絀。軍閥內戰多年,中央國民政府沒有統一的兵役制度,一直是盤踞各地的軍閥各搞一套,自己征兵自己用。

日軍預備兵員充足

中國在933年才有第一部《兵役法》,然而落實還不得力,直到1936年4月才搞起來兵役幹部培訓班。不過日軍的傷亡總數也不少啊?單憑征召退休士兵夠補充的嗎?戰鬥力真的就從來不打折扣嗎?

數量夠不夠用,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投降前的軍隊規模。當時日本本土仍有陸軍52個師團,陸海空軍合計307萬人。此時在中國境內,還有岡村寧次和100多萬日軍。

基本來之能戰,例外很少

那麽戰鬥力呢,真的就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當然也不是絕對的。比較典型的例子有萬家嶺大捷時被薛嶽圍殲的日軍第106師團。

這個當時被岡村寄予厚望的106師團實際是由大阪第4師團的退役人員匆匆編成,基本都是些退伍多年計程車兵,在重新征召入伍前,有的是礦工,有的是做小生意人,有的是教書的,有的是農民,還有的是流氓無賴,甚至黑社會打手。沒經過什麽恢復性訓練,就直接扔到了戰場。其他日軍把106師團定位為「商販師團」。

連岡村都覺得第106師團組建後沒經過什麽恢復性訓練,就直接投入到戰場,太不負責了。之所以這樣,說明日軍兵力終於也出現了不足,所以一旦組成新師團,馬上就扔到戰場。不過這是較少見的情況。

同樣是成立於武漢會戰前夕的由岡村寧次出任首任司令官的日軍第11軍,後來一直轉戰中南地區,成為日軍在中國大陸唯一一支機動野戰軍,也是作戰實力最強大的兵團。武漢會戰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幾乎所有最殘酷的大戰,都是跟第11軍打的。

日軍戰備充足

更早進入戰時狀態

日軍之所以在抗戰中,尤其是抗戰初期擁有明顯優勢,主要是因為日本比中國更早地進入了「戰時狀態」。

好比賽車,日本這台車提早進行了發動,油門已經踩到了最大,掛上了5檔,開賽的發令槍還在日本手中。而且日本早就以中國為假想敵進行了各種準備,比如情報刺探收集都有10年以上。台兒莊大戰時,日軍軍事地圖連碾莊外的一座小石橋都進行了標記。

兵役制度的不同,根本上是和平發展與窮兵黷武兩種國家理念的不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