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藥明康德募資縮水,這事該怎麽看?

4月16日,藥明康德發布招股意向書。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前招股書披露的計劃募集資金57.41億元相比,擬募資額度減少約63%。

藥明康德的募資縮水迷局,令很多投資者一頭霧水。這事該怎麽看?聽我細細說。

01

“抽水機”的功率

新股發行高速常態化,自去年以來,爭議很大。這一點,上峰雖有長遠考慮,但對現實也是看在眼裡。

進入2018年,隨著獨角獸回歸預期,這個問題更為突出。

尤其我們看到,今年2月5日,登臨A股的華西證券,一家便募去49.67億元。而在現階段,已經過會的華林證券、長城證券、中信建投、南京證券,以及排隊中的天風證券、國聯證券、紅塔證券和中泰證券,還有待審中的超級巨無霸中國人保,更是給令韭菜大有泰山壓頂的緊迫感。

既然壓力是大家的共識,“抽水機”的功率便存在調教的技術太空。藥明康德不比360,後者是借殼,它是直接IPO。但邏輯需要趨同的是,都是巨無霸,一樣要考慮人心所向。

而這,正是藥明康德的募資縮水的大背景。

02

調教的技術太空

首發募資縮水,並不意味藥明康德從A股抽水57.41億元的初心就此失去了。

其實,這裡邊是有技術太空的。這話怎麽說,我們需要先把時間倒推12年。

那是2006年4月22日,股權分置改革正在推行,是中國資本市場當時看來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刻。

然而如何解決當時急迫的問題,幾乎和現在是一模一樣的。

當時的問題,也是如何將優質藍籌企業置入A股資本水池市場獲取融資。而當時那批企業的體量,就是放到現在,也都是“石破天驚”的大家夥。

彼時的情況,是已經和即將在海外上市的中行、建行、交行,必須迅速回歸A股資本市場,為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像不像現在的獨角獸回歸?)。

而當時的政策導向之一,就是對資本市場的基石——上市公司進行全面的結構調整。這種結構調整,將從增量和存量兩個環節著手推進:

增量上,要促進代表國民經濟增長水準的大盤藍籌企業發行上市;存量上,要通過定向增發等手段,支持企業完成整體上市。

當時大量的企業,也都是在香港先上市,然後在A股再尋求上市。然而我們現在都已經清楚一件事,就是很多海外中概股反覆都會強調的一句話:我們的資產絕對不止現在這個價值,我們是被低估了。

“A+H”其實標誌著A股奪回了以大型上市公司為代表的、人民幣計價資產的定價權。回想大型國企境外IPO的總體較低價格,這一意義不難理解。而境外上市優質企業回歸,也是當時做大做強本土市場的戰略考慮。

但是這麽大體量的藍籌國有企業為什麽當時抽血,似乎就沒有現在這種擔心的問題呢?答案也很明確,一項制度推出在當時解決了這一問題。

這個制度正是至今仍備受爭議的定向增發制度。

定向增發的靈感來源,是香港市場的閃電配售。由於市場約束相對較強,不造成對市場的即期擴容壓力,在制度安排上給予了定向增發很大的靈活度。比如,定價基準日可靈活選擇,虧損企業也可以發行,取消再融資額不得超過淨資產一倍的“死”規定。

而且當時是2006—2007年所謂的超級大牛市,到6、7月份,定向增發已經成為大股東注入資產整體上市的首選產品。特別是有色板塊,掀起了注入礦山、整體上市的熱潮,定向增發股也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概念題材。

然而這其中的初心目的,主要是針對那些優質的藍籌國有企業。因此很多政策其實他的初心都是好的,而在使用中卻出現了問題,這裡按下不表。

說到這,調教的技術太空是什麽,想必各位已有了頭緒。

03

溢出的水

我們繼續回溯歷史。2006年7月12日,當年第18次發審會,針對首發事項召開的工作會議,創造了“三天兩會”、“四天三會”的最短時間間隔紀錄。

就如同如今的證監會面臨的投資者輿論一樣,所有韭菜們都喜歡嘮嘮叨叨,對證監會吐槽(詛咒),那些言論至今仍然是“金句”,那就是“圈錢”、“抽血”。

然而當時某位監管層的一句核心話語,卻自此給中國資本市場起到了一錘定音的效果。這句話即使是若乾年後也意味深長——“沒有發不出的股票,只有發不出的價格。”

這句話當時很多人嗤之以鼻;即便今日,就算是如今的我輩韭菜,也會有很多人大惑不解。然而,當時市場卻證明了這句話的確在某段時間確實是真理。

其實在那之後的4個月時間內,A股似乎一度擺脫了過去十餘年對“擴容”的恐懼。儘管事後證明,這種情況只是一閃即逝,但當時,整個市場似乎都相信了:沒有發不出去的大盤股!

而早在2006年7月下旬,證監會發出一個緊急通知,意圖補上機構資金套購新股的窟窿。這說明,當時監管部門對機構行為的掌握非常及時,反應也比較迅速。

具體情況是,這個《關於落實<證券法>規範新股申購有關行為的緊急通知》,明確申購過程中出現的申購資金“提前解凍”屬於違規行為。

“提前解凍”指的是,在申購新股過程中,證券經營機構為保大資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往往在T(新股發行日)+3日就允許機構動用其申購資金,而按正常程式,申購資金解凍需等到T+4日。證券經營機構利用結算與交易的時間差,以“當日透支”的方式為大資金提供申購新股的便利,將提高大資金打新效率。

這項政策的頒布,實際上意味著證監會將打新收益全部返還給股民。很明顯當時的證監會已經非常明白,買到新股其實就是賺到。

然而到了當年的8月18日,中國國航首個開盤價就宣告了破發(發行價2.8元,開盤2.78元)。聯繫到該股在申購時即遭遇網下申購不足,不得不縮減發行規模的情節,這種局面的出現倒也不讓市場感到意外。

大盤股二級市場價格上漲平均為10%左右,發行平均市盈率15.92倍,即便在滬指1600點的市道下,仍大大低於行政定價時期千點水準下20倍的水準。

而採用資金申購的初衷,是為了在重啟IPO、市場疲弱的情況下,為市場引入增量資金。這個道理很好理解,打新資金在獲得近乎無風險的新股收益後,必有一定比例溢出到二級市場。

而這部分溢出的收益,就會成為增量資金,其接下來的用處,當然就是為定增做好準備了。

04

再回到從前?

回到本文主角藥明康德。

募資額度下降,意味著市盈率快速下降。很顯然,聯繫到上文,你會發現,藥明康德的境遇,與2006年20倍市盈率的普適性規律下的那些大家夥們何等相像。

根據這個邏輯推演,低市盈率上市的藥明康德,後勢或將在二級市場被各路資金合力炒高到一定基準的市盈率以上(也許50倍?)

屆時,當這家原本募資額較高的公司適當縮減募資額後,再通過定增方式注入增量資金,初心也就找回來了。

畢竟雖然已經是2018年,但於A股而言,對“水”的渴求並不比2006年要少(今年注定是中小企業上市較為艱難的一年)。故而,重啟2006年時期的“存量+增量”的方法,對各方來說,或許都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選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