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梅核氣的辨證施治

梅核氣的辨證施治

四川成都市/孫清廉

在門診工作的醫生,常會遇到這樣的患者,自訴咽中不適,如有物梗喉,咽之不下,咯之不出,胸中窒悶或兼脅痛、心悸、呃逆、噁心等癥狀,特別是當精神抑鬱不樂或疲勞時,喉間哽塞更加明顯,但是吃飯時卻並不感到有吞咽障礙。如果請五官科醫生檢查或鋇劑食道透視,也不會發現明顯病變,這種病就是大家俗稱的梅核氣。

現代醫學將梅核氣稱為咽喉神經官能症,有人稱其為「癔球」,它實際上屬於一種神經性的感覺過敏。特別是患有慢性咽炎的患者,因局部的炎性刺激,更容易出現梅核氣的癥狀。據統計,此症以中年婦女發病率最高,而且往往病程較長且纏綿難愈。此症特點是易受情緒波動的影響,在情緒波動與精神專註於咽喉局部時哽阻異物感更加明顯。而在工作忙碌、專註於工作以及睡眠後癥狀減輕或消失。調查研究表明,近年來,這種病的發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大多是由於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心理壓力增大,精神緊張抑鬱焦慮造成的。

中醫認為,此證屬鬱證範疇,病機多為情志失調,肝鬱氣滯痰凝,咽部痰氣互結所致,故治療應以化痰、降氣、鎮逆為主要治療大法。如張仲景早在《金匱要略》中就記載:「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此方為治梅核氣之祖方,後世之四七湯、七氣湯等都是由此加減而成。筆者也多以半夏厚樸湯為主方加減治療。方例:清半夏12克,厚樸10克,茯苓12克,陳皮6克,紫蘇梗12克,枇杷葉10克,竹茹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生薑3片。旋覆花、代赭石、鬱金、香附、玫瑰花、綠萼梅、佛手、柴胡、浙貝母、白芍等常隨證加減。此外,中成藥橘紅丸、沉香舒氣丸等也可選用。

臨證表明,上方除氣滯不舒外,以舌苔白膩或膩滑為用方關鍵。若平時患有慢性咽炎,表現為肺胃津傷、虛火上炎、咽乾紅腫、舌紅少苔者,則不宜應用上方。正如《金匱要略》指出:「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筆者多以此方與玄麥甘桔湯合用治之。方例:麥冬10克,玄參10克,桔梗10克,沙參12克,石斛10克,白芍12克,陳皮6克,生甘草6克。此外,連翹、金銀花、浙貝母、黃芩、烏梅、玉竹、金蕎麥、錦燈籠、太子參等可隨症加減。總之,此類病症應根據病情變化,應用化痰、理氣、開鬱、降逆、養陰等法綜合治之,不可過於拘泥,徒守一法。

因此證多以情緒波動為誘因引發,所以,保持平和樂觀愉悅的心態,減少與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及時宣洩緩解心理壓力,在精神上不過於關注此病,以及戒煙少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品、注意及時飲水等,對防止與減少此症的發作,都有重要意義。若抑鬱情緒嚴重,還可應用抗抑鬱藥物治療。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零售價:RMB12元

郵發代號:82-654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誌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