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父母皆禍害?布蘭妮一生都在治療原生家庭的傷痛

童年最大的恐懼

父母不相信你

最近又有名人罕見的撕開了自己的童年傷疤,而這些傷痛統統來自他們成長的家庭,這些痛苦的傷害力遠遠超過了普通人想像的程度。

艾倫秀的主持人Ellen DeGeneres最近在一檔節目中,就出乎尋常地講述了自己童年的一段往事。

作為被採訪者,坐在沙發上面對台下幾百名觀眾,她顯得緊張甚至有些膽怯,和她平時在自己節目上輕鬆幽默的氣氛完全不同。

她講述這段經歷的細節,此前從沒有向人們公開過。

Ellen15歲時父母離婚,母親之後嫁給一位叫Roy的男子。婚後不久,母親被診斷出患上乳腺癌。一次,繼父趁妻子不在家時,闖入Ellen的房間,說想在Ellen身上試一下沒有腫塊的乳房是什麼樣的,要和妻子作對比。

Ellen說自己當時還小,感覺到非常害怕。因為根本不清楚乳腺癌腫塊之類的知識,對方也是母親喜歡的人,她就在恐懼中答應了。

但事情並沒有因此完結。

之後,繼父更變本加厲地騷擾Ellen,讓她難以忍受。在採訪中,她說直到現在她對自己都很生氣,因為當時的自己實在太軟弱,連拒絕都不敢說。

一次,繼父大聲砸門試圖闖入Ellen的房間,她沒辦法只能從窗戶逃出。她說自己知道,如果不跑,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可能會糟糕到無法想像,自己的人生可能會被毀掉。

之後很久她都沒有把這件事告訴母親,在她眼中,和繼父結婚後的母親是幸福的,如果說出去了,可能會破壞這個好不容易組成的家。

但母親對此事的反應讓人傷心。

成年後,她將心中隱藏了很久的這段經歷告訴了母親,但母親對她講述的故事並不相信。她始終覺得這是一個青春期女孩子對性的妄想,來自於對繼父的反感和憎恨。

母親曾當面質問丈夫,但繼父每次都有一套說辭,母親也聽信了他的話。依然繼續和他一同生活了18年之久,直到繼父去世。

上了大學的Ellen再也沒有回家,而是在各地打工。她說自己家的這段經歷對她影響很深,自己作為喜劇演員時的很多脫口秀段子,都來自她童年的經歷,她想用幽默和笑聲來埋葬這段痛苦的記憶。即便是在她成名之後,她也經常將母親帶到自己的工作現場。台上台下母女親情的背後,那件事依然是Ellen心中的陰影。

很多人以為在美國出現這樣的事,父母會被剝奪撫養權,但大多數家庭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都隱藏在光鮮亮麗的水面之下。

就在Ellen接受採訪後,她的母親發布了一則聲明,說自己很後悔當時沒有相信女兒的話,希望這種悲劇再也不要發生在其他家庭中。

評論欄裡點贊數最高的一則評論是這樣寫的: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家庭帶來的痛,也發生在小甜甜布蘭妮身上,但她至今都在治療自己心中的傷痛。

久未露面的布蘭妮今年4月被爆出被送進一家精神病療養院,從美國甜心天后,到精神萎靡、吸毒、行為乖張的話題人物,她的「墮落」,和她的原生家庭成長經歷有關。

布蘭妮從小就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力,4歲就登台演出,為了討得母親的歡心,曾幾天不吃飯,而父親一直把她當作搖錢樹,有傳聞說她被父親軟禁長達8年,私生活也被嚴格監管,如今快40歲的布蘭妮手機電腦和電子郵件都被監控,依然被當小孩子一樣看待。

今年4月進了精神病院後,有人說是布蘭妮舊時精神疾患複發,但布蘭妮在法庭上向法官吐露父親曾強迫她服用藥物,在自己試圖解除66歲父親對她長達十多年的財產監管權時,被父親發現後強行送進了精神病院。

如今,布蘭妮的財產依然交由父親管理。

布蘭妮曾在媒體面前淚流滿面地說:「這不是沒有控制權,而是控制得太多了。我沒有衝動,沒有激情。」

上月布蘭妮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說自己「一切都好」,但後來她又說這一表態違背了自己的意願。

趁著還沒長大

給自己選一對新父母

不僅是名人,普通人一樣經歷著來自自己出身家庭經歷的折磨。但和名人相比,普通人如今可以自主選擇。現在有一批年輕人,他們選擇離開自己的親生父母,選擇新的父母和家庭生活。

2015年,兄妹倆Nelson和Lauren被社工從他們的親生母親那裡救出,理由是他們的母親整天都在酗酒中度過,根本沒有承擔起撫養子女的責任。

ABC/YouTube

Nelson曾回憶說,小時候母親給它們留下的印象就是整天醉醺醺的, 兄妹倆每天能吃上一頓飯都算幸運。

他說從早上上學時,母親就在早餐的果汁裡加酒,然後醉酒開車送他們到學校。放學回家後,經常遇到母親醉醺醺地躺在沙發上,後來因為酒駕被關進監獄。那時妹妹還小,她說自己小時候唯一一次對母親的記憶就是在監獄探視時,「媽媽就是那個在鐵欄杆背後的女人」。

直到12歲和9歲時,他們的住所一直不固定。待在自己母親身邊,顯然會更危險。他們向社區主動要求,要離開這個家,給自己換一個母親,希望能有一個正常成長環境可以生活。

社工給兄妹倆提供了三個備選家庭,每個家庭都有齊全的資料,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對叫安格倫的夫婦。

安格倫夫婦沒有自己的孩子,他們曾經領養過一個男孩,如今他已經長大成人獨立生活了,面對空蕩蕩的家,他們希望能夠領養那些處於危險家庭環境中的孩子,Nelson和Lauren成了合適的對象。

這種適用於兄妹倆的「中途換父母」的制度,手續非常的方便,只需要一個星期,兄妹倆就來到了新家。Nelson說雖然不捨得離開原來的家,但是原來的家和母親他們根本無法面對,為了妹妹,他寧願找一個新父母。

收養快要接近成年的十幾歲孩子對很多父母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他們不僅擁有親生父母的記憶,對新家庭的適應程度可能會比較慢,父母和子女的那種情感連接也很難出現。

另外從原生家庭中走出來的大齡青少年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即便是去了新家,在成年後,他們可能在和兩個家庭都沒有建立穩固聯繫的情況下走入社會,可能會對今後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然而這些情況在實際中很少見。

上面這對兄妹很快就適應了新家,今年他們在新家生活了差不多2年。妹妹Lauren說自己有時候會想自己的親生母親,但哥哥安慰她只是去了一個新家而已。

一個全新的環境會給那些遭受原生家庭負面影響的青少年帶來很多成長中的轉機。

比如曾在廣西被遺棄,後來被美國單親媽媽收養的摩根·霍爾德,性格樂觀自信,16歲成為世界冠軍,被稱為用愛澆灌出來的奇蹟。

摩根的養母也不是有錢人,甚至為了接送摩根,辭去了坐班的工作,努力工作來支付昂貴的訓練費用。由此可見,全新的成長環境裡,即便家庭結構的不完整,也不會成為他們成長的障礙,父母營造的環境和正確引導才是幸福的關鍵。

父母皆禍害?

我們討論了這麼久的原生家庭,看到最多的論點就是「父母皆禍害」,其實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所營造的情感體驗才是問題的核心。

「父母皆禍害」出自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說《自殺俱樂部》,它直指青少年精神危機的根源——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個人出生後被撫養的家庭,也是個體情感經驗學習的最初場所,美國心理治療專家默裡·鮑恩在治療病患的過程中發現, 患者和他的家屬,尤其是父母之間, 情緒容易互相影響與感染。

由此他得出了一個結論: 家庭就像是一個基本的情緒部門, 家庭成員的情緒是相互作用的, 患者的情緒以及產生的心理問題,都和家庭成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可能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原生家庭就開始產生影響你的成長。一份名為《大學生人際關係障礙與原生家庭相關性研究》的研究數據顯示,三歲之前和母親建立的情感模式,會潛移默化地和日後的人際關係產生關聯,和母親關係相對好的大學生,人際關係也較為樂觀正面,反之,和母親關係不好的,人際關係容易產生負面情況。

當不少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成年之後想要反抗父母帶給他們的影響,作出改變,隨即便發現了對抗的艱難——原始家庭的烙印,甚至可以像基因一樣代際遺傳。

心理學家胡佛和因塞爾,就曾研究了強迫症患者的原生家庭,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強迫症的發生,和家庭特質息息相關。父母對家庭、婚姻的完美主義,個體自身的敏感和消極,都是造成強迫症的重要元兇。

在默裡·鮑恩看來, 人們在選擇另一半的時候,會傾向於選擇那些與自己的分化水準相當的人,於是他們建立的家庭,與自己的原生家庭有著很大的相似性。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有的人明明厭惡自己的父母,最後卻在自己的戀愛關係中選擇了和父母相似的伴侶,有的人想要建立健康的關係,卻重蹈覆轍著父母的劣行

毫無疑問的是,他們急於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原生家庭早已塑造了他們。

就像前陣子熱映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中,從貧民窟人們的視角來看,贊恩的父母算不上是「壞」父母,但他們對孩子惡言惡語,讓孩子當童工,賣掉十二歲的女兒當童妻,無力撫養孩子卻一直在生育,片尾小贊恩說: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他的母親卻反駁道: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還敢批評我。

電影《何以為家》劇照

因為時代背景或社會階級等客觀因素,父母並非一直是主動「作惡」的一方,他們甚至會對子女的不理解自覺委屈,比如在儒家文化濃重的語境中,子女的反抗,就容易被指摘為叛逆、不孝。

由此可見,原生家庭中的始作俑者和受害者,雙方都容易不斷陷入痛苦、質疑、愧疚、原諒和背叛等複雜的情緒之中,就像一個無限循環的莫比烏斯帶。

參考來源:

《離異單親家庭兒童發展良好教育案例分析》鄭麗莉 2013

《原生家庭的代際影響》趙郝銳,童輝傑 2015

《大學生人際關係障礙與原生家庭相關性研究》申艷婷; 鄭舒 2018

播放GIF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