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代古錢幣各版本母幣鑒賞,三步分辨真假

中國古代多為銅質鑄幣,兩漢時期以後間用鐵錢。兩宋時期的各年號鐵錢較為常見。 錢幣鑄造無論銅鐵,均需雕母打模,製范澆鑄。其所用製范“母錢”,為集泉者苦苦追尋之大珍。

“母錢”中以北宋的“母錢”比較常見。“錢母”為鑄造鐵質錢幣時所用打模製范的“鑄母”。它的形製、文字等表現形式首先要符合決策者的需求。

“鐵母”與其他“母錢”一樣,應是用非鑄造方法制成的,否則,不應以“母錢”相稱。 “鐵母”之稱在研究、收藏中國古代錢幣的領域中流傳甚久。權威的錢幣研究書籍中,也不乏“錢母”之拓。綜合這些泉界公認的“錢母”實物照片進行分析,可以判定國內尚未發現一枚真正的“錢母”實物。

古代鑄錢之“母錢”,必須具備下述特點:

(一)不能是鑄製的,再精細的鑄製錢幣必有更精細的“母錢”。“鐵母”必須是雕刻、鑿、打磨等方法制成。

(二)任何一個國家和政權對鑄造錢幣都是嚴格控制的,嚴防外敵和民間私鑄,而“母錢”是鑄錢流程中關鍵環節,無論鑄行中毀損,或鑄畢再用,都應有嚴格的制度約束和管理方法,極不可能流入民間。

(三)“母錢”的製成方法,決定了包括“鐵母”在內的眾多“母錢”所用材料既要耐用,又要易製,鑄錢如系“翻砂法”,只要製成一個“母錢”就可翻出許多“蠟模”,若用“泥范法”,需製成多個同樣的“母錢”作范。用“母錢”製范時“母錢”既要堅硬耐磨不變形,又要材質相對延展,刀刻時不崩不酥,紋路精細深峻,宋人有多種材質可供選擇,我們僅用銅錫兩者相比,以錫製“鐵母”而言,各方面因素均優於銅刺,且錫在兩宋時期已能冶製,古人何必舍易求難,棄錫取銅製“母錢”。

(四)“母錢”既非鑄製,其上應無鑄造的痕跡,並經多次製范,錢體某些部分磨損嚴重。古時各種原因導致的管理失控,混入流通錢中,難免萬裡漏一,但應出現在“母錢”所鑄年代之後,數量極稀。

(五)“母錢”製范,錢范在乾燥成型後,尺寸會有收縮,製錢的金屬液體入范凝固後,成型錢幣也會收縮,但這兩次收縮使錢幣與“母錢”相比,變化細微。如鑄鐵錢,鐵金屬的收縮率要比銅低,變化更加細微。所以,若以現公認存世的“鐵母”與相同的鐵錢相比,銅製“鐵母”與其翻鑄的鐵錢兩者在各方面差別應很小,其最大的區別在兩者的直徑上,但經過手實物和圖錄中的照片拓片相比,可以看出銅製“鐵母”與鐵錢差異很大,銅質“鐵母”與鐵錢雖能找出兩者的形製、文字等方面十分相近如出一模者,但兩者直徑差異遠遠超出了理論上推算出的正常範圍,並在所有能見到的“鐵母”上都能看到明顯的鑄痕。

花錢 乾隆通寶 榮華富貴

十幾年前,筆者在收藏古幣時選擇了以鹹豐為主題。憑著對錢幣執著的信念,無論出差、旅遊,還是探親,皆無意於山水、風物,心中惟有“錢幣”。有幸的是鹹豐一朝的雕母與母錢比其他各朝更多些,而本人的“錢緣”又特好,居然也找到了雕母、母錢和樣錢。

鮑康大錢圖錄序說:“鹹豐三年,軍務日滋,滇銅不能繼。壽陽相國權戶部議請鑄當十大錢,兼增鐵冶以供度支,旋推及當五十、當百大錢。訓防王大臣續請鑄當五百、當千。……”鹹豐年間太平天國起事及外國入侵,清政府為維持日常開支和戰爭費用,不惜破壞祖製,開鑄不足值大錢。一時間,自一文至當千,大小面值十數種,朝令夕改,錢體與面值大黃牛掛;各省、地方錢局又自搞一套,銅、鐵、鉛、鋅樣樣都有;引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結果是:苦了老百姓、豐富了鹹豐錢、樂壞了集錢人。《故宮清錢譜》和《鹹豐泉匯》是當今清代雕母、母錢最齊全的權威錢譜。不僅是品種和版別多,拓片的質量也比較高。但是,拓片畢竟是一個平面,還不能反映錢體的銅色、地張和其他情況。不少人自稱發現了雕母和母錢。而其中,有的屬於誤認,將普品認為雕母;有的則是故意行騙,訛人錢財的。通過對實物照片的觀察,就比較容易區分雕母、母錢和子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