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腦血栓」拴住了多少老人的健康,讓他們一病多發,苦不堪言!

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最常見的類型。是腦動脈主乾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腦局部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軟化壞死,出現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體征。故而臨床上又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腦血栓」或「血栓性腦梗死」。

患者發病前曾有肢體發麻,運動不靈、言語不清、眩暈、視物模糊等徵象。常於睡眠中或晨起發病,患肢活動無力或不能活動,說話含混不清或失語,喝水發嗆。多數病人意識消除或輕度障礙。面神經及舌下神經麻痹,眼球震顫,肌張力和腹反射減弱或增強,病理反射陽性,腹壁及提睾反射減弱或消失。

腦血栓輕微者表現為一側肢體活動不靈活、感覺遲鈍、失語,嚴重者可出現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但由於發生的部位不一樣,腦血栓的癥狀也不一樣。

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種,多見於中老年人,無明顯性別差異,它是由於腦血管壁本身的病變引起的。

腦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較緩慢,從發病到病情發展到高峰,多需數十小時至數天。這種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靜休息時發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沒有任何先兆癥狀,早晨醒來時發現偏癱或失語,這可能與休息時血壓偏低、血流緩慢有關,但也有一些在白天發病的病人,常有頭昏、肢體麻木無力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前驅癥狀。

腦血栓形成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硬化,由於腦動脈硬化,管腔內膜粗糙、管腔變窄,在某些條件下,如血壓降低、血流緩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強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內凝集成塊,形成血栓,使血管閉塞,血流中斷,從而使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軟化、壞死而發病。

腦血栓形成可發生在任何一段腦血管內,但在臨床上卻以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及大腦中動脈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較常見。患者表現中樞性偏癱、面癱及對側肢體感覺減退。大多數病人神志清楚,頭痛、嘔吐者較少見,但若大腦前動脈或大腦中動脈主乾阻塞形成大面積腦梗塞時,病情較重,常伴有意識障礙和顱內壓增高的癥狀。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栓形成,則多見眩暈、噁心、嘔吐、復視、交叉性運動及感覺障礙、構音障礙、吞咽困難、飲水發嗆等癥狀。

上面我們著重介紹了腦血栓的形成及患病原因、人群、出現的癥狀等,現在我們來介紹下腦血栓併發症之一的「褥瘡」。相信好多人對腦血栓這種常見病很了解,但是對「褥瘡」就會有疑惑,這兩個病種是怎麼聯繫到一起的呢?首先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褥瘡?你就了解他們的關係了。

褥瘡(又名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褥瘡,是由於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組織潰爛壞死。皮膚壓瘡在康復治療、護理中是一個普通性的問題。據有關文獻報導,每年約有6萬人死於壓瘡合併征。

1.易發部位

多發生於無肌肉包裹或肌肉層較薄、缺乏脂肪組織保護又經常受壓的骨隆突處。

(1)仰臥位好發於 枕骨粗隆、肩胛部、肘、脊椎體隆突處、骶尾部、足跟。

(2)側臥位好發於 耳部、肩峰、肘部、肋骨、髖部,膝關節的內、外側及、內外踝。

(3)俯臥位好發於 耳、頰部、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髂脊、膝部、腳趾。

你看它的易發部位,我們都知道腦血栓嚴重的基本都是生活無法自理,癱瘓在床。這時,如果家人無法正確護理,那麼,當患者處於仰臥位時,上面介紹到易受力的部位,長期受到壓迫,那麼,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就會導致組織潰爛壞死,出現我們所說的褥瘡。

那當我們出現褥瘡時該如何治療呢?謹記這種病,一定要早治療,不要說不接受治療,要病情自己慢慢長好,傷口恢復,這樣的幾率很渺茫,上面提到過,患病的人抵抗力,身體免疫力,機能修復力很弱,所以,需要中醫靶位體液滲透療法進行治療,去腐生肌,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達到修復創傷,創面恢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