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同時解決痞嘔利的好方——半夏瀉心湯

導讀:「講解方葯要跳出現有教材的分類,從張元素『葯類法象』的角度入手,先找到疾病或者藥物的共性,再抓個性,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執簡馭繁。」這是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中醫方葯教研室主任,胡浩老師的觀點。更重要的是,他常年工作在臨床一線,是一名診務繁忙的中醫大夫。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方劑,半夏瀉心湯。這首方劑呢,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裡面又叫「大勾陳湯」,與本方略有區別。在《傷寒論》裡面講到《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裡面有:「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其實就是治療少陽病的一個變證,誤用了下法,引起的一個痞證。


  • 「痞」是什麼?


這個「痞」到底是什麼意思?「痞」其實源於《易經》的否卦,把病字旁去掉,裡頭就是否卦的否,否卦呢,是上面是乾卦,下面是坤卦,叫「天地否」。因為乾為天,在上而不降;坤為地,在下而不升,阻塞於中焦,導致氣象不降,「氣象」代表的就是上焦心肺之氣,而「地氣」呢,就代表脾胃之氣,阻塞到中焦脾胃,引起的一個病症就叫痞證。


這個病呢,因為它仍然屬於一個氣滯證,還沒有成為有形之機,所以就是「滿而不通」。胃氣上逆,所以就會嘔吐,脾氣下陷則會下利,如果患者脾胃兩個地方都有問題,那麼上吐下瀉可以合併出現。有的患者呢,可能會表現為一個方面的病,比方說嘔吐比較明顯,或者是下利比較明顯。總的病機就是屬於心肺之氣不降,脾胃之氣不升。


那麼把病因病機搞清楚了,治法就可以隨機確立。就是「清上溫中,升降氣機」,升是生脾氣,降是降心、肺、胃之氣。這個方法呢,我們選用的是半夏瀉心湯,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半夏半升(洗),黃連、黃芩,黃芩呢,用了三兩,黃連一兩,乾薑、人蔘各三兩,大棗十二枚,然後甘草三兩(炙)。


  • 半夏瀉心湯方解


這個方,我們要分析方解的話呢,半夏,這是一個辛溫入胃的葯,它主要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引陽入陰,善於溫胃散寒,降逆止嘔。 「引陽入陰」的意思就是可以導引陽氣,從天上引到地下,這就是「引陽入陰」的意思。那麼也有「引陰出陽」的葯,這個不是我們討論範疇。那在這裡,用半夏引陽入陰,真正降心肺之氣,用的就是黃芩和黃連。其中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黃芩的量比黃連要大,其實根據情況,如果心火很旺,黃連可以重用;如果肺火很旺,黃芩可以重用。


有的人認為經方是不能動劑量的,這點我是不太同意的,經方是可以加減變化的。葯可以變化,劑量當然也可以加減變化。在這裡面呢,黃連、黃芩就是為了降心肺之氣,半夏是為了溫胃降氣,這裡面大家注意,黃連、黃芩是苦寒瀉心、肺火的葯,而半夏是辛溫降胃氣上逆的葯,而人蔘補脾氣之虛,大棗甘溫益氣,這兩個都是溫補脾氣,加乾薑辛溫散寒。


乾薑和生薑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們後面有「生薑瀉心湯」。這裡面用的是乾薑,為什麼乾薑呢?乾薑是用母薑把它曬乾變成了乾薑,而生薑用的子薑。生薑是溫胃的,乾薑是溫脾的,也就是說乾薑的歸經,它的靶向是在脾。那溫脾散寒,然後用人蔘、大棗補脾氣,這裡面用的是辛溫法,乾薑的辛溫散脾的寒。而人蔘、大棗,是甘溫益脾的氣。寒氣一散,濕氣一去,脾氣一升,地氣就向上升,脾氣上升,胃氣下降,心肺之氣下降,這個氣呢,就自然旋轉起來了,這叫地氣升,而氣象降,就轉否為泰,所以這就是半夏瀉心湯的方解。


  • 用方指征


那麼臨床用方我們有一些指征,有什麼指征呢?就是這個患者心下,其實就是胃脘部這個位置,經常會覺得這個地方很脹,其實不僅脹呢,它還有一個感覺,它是涼,這個地方很涼,就是喜溫喜按,同時患者有上吐和下瀉的現象,這個有可能單獨出現,有可能同時出現。一般來說胃寒很重,那麼就會上吐。脾寒很重,就會下利。古人說,叫「衛陽不傷不吐,脾陽不傷不瀉」,那麼脾胃二陽俱傷,那麼就上吐下瀉,這是它的一個典型癥狀。


那舌象上有一個典型表現,就是這樣的患者一般是舌尖、舌前1/3紅,舌中間有凹陷,中部凹陷代表的中焦這個地方有氣虛,同時看中間這個地方呢,苔白滑或者水滑,這是典型的舌象。另外脈象上看,這個患者通常是兩寸浮,而右關弱,或者是緊。如果加濕的話,它會有一些粘澀象,總而言之是一個弱脈。這是典型的舌苔脈象。


  • 隨證加減和用法


在臨床我們要根據情況來加減,如果嘔吐很嚴重,要加生薑,這其實就是後面的生薑瀉心湯;舌苔如果厚膩,人蔘、大棗要減量,而如果濕特別重,可以加茯苓,必要的話可以加蒼朮或者炒白朮來苦溫燥濕健脾。如果中焦的寒影響到下焦寒了,就是這個患者不僅有脾陽虛,可能還有腎陽虛,那麼這時候,要堅決加附子。我們建議用炮附子10到15克,也可以用肉桂,當然附子是首選。


心火旺的時候呢,黃連可以劑量放大。夏季呢,根據天人相應的原理,人體是本來就是上熱下寒,也就是說夏季的時候,特別是炎熱的地區,高溫酷暑,非常熱,這些地區的人,他可能還沒有生病,但是他就覺得心和肺很燥熱,嘴乾鼻燥。但是天越熱,人的腹腔和盆腔就越涼,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叫「上熱、中下寒」。我們的祖先說要減少溫差的話,一個方法就是要「冬吃蘿蔔夏吃薑」,而這個半夏瀉心湯,其實就是為了扭轉溫差而設定,這種病現在的臨床非常常見。


黃連、黃芩清心和肺的熱,心和肺的熱可以表現為橫隔膜以上,包括五官七竅的熱,頭上的熱。但是用黃連、黃芩的一個弊端就是,這個黃連、黃芩是大苦大寒葯,它很容易傷脾胃的陽氣,所以在用藥的時候呢,就有點糾結。那怎麼辦呢?這些《傷寒論》裡面給我們提示了有很多製法,一個巧妙的方法,就是把黃連、黃芩用開水泡一下,不要煮了,用它的水,再跟煮好的葯統合起來喝。這種方法就是「取其氣而不用其味」的方法。實踐證明這個方法非常好。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把黃連、黃芩可以去掉,我們選用一個不用苦寒瀉火,我們用辛涼散火法。比方說,我們用金銀花、連翹、野菊花,分別散心火和肺火,效果非常好,它的最大優點就是,辛涼散火而不傷脾胃,或者說傷得很少。這就是半夏瀉心湯的一個靈活加減。


在這裡面呢,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一個細節,就是後面還有生薑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是把甘草加重,變成了四兩,這主要是治療「腹中雷鳴下痢」,同時有「心熱而煩」的,這裡面用甘草補中氣,「補脾而泄心火」的意思。在以前復方裡面還有黃連湯,這個我們後面再給大家介紹。


  • 課後思考


這裡面有個細節問題,就是這個湯在煮的時候有七個葯,用法裡面有,「上七位,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我們這裡面有了一個思考題,就是這個湯,為什麼也要去渣再煎?這就是個濃縮法。這個方法跟小柴胡湯和大柴胡湯的煎煮方法一模一樣,原因是什麼?請大家思考一下。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再見。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胡浩老師講課錄音,文字整理/阿珓。輯/居業、瓦力。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