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痛風的四個階段,你了解嗎?

痛風多見於中年男性,女性僅佔5%,主要是絕經後女性,痛風發生有年輕化趨勢。痛風的自然病程可分為四期,即①無癥狀高尿酸單症期、②急性輔風性關節炎、③痛風發間歇期、④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期。

1.無癥狀高尿酸血症期:

僅有血尿酸持續性或波動性增高,男性和絕經後女性的血尿酸大於大於420mol/L(7.0mg/d),絕經前女女性的血尿酸大於350mo/L (5.8mg/dl), 稱為高尿酸血症。

從血尿酸升高至癥狀出現的時間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有些可終身不出現癥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痛風的比率增加。痛風癥狀的出現與高尿酸血症的水準88 和持續時間有關。

2、急性痛風性風性關節炎

多數患者發作前無明顯或僅有疲乏、或僅有疲乏、全身不適和關節刺痛等。典型發作常於深夜因關節痛而驚醒,疼痛進行性加劇,在12小時左右達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受累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和功能受限。多於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首次發作多侵犯單關節,最常見為第一路-蹠趾關節(約50%)。 其次為足背、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關節,肩、髓、脊柱和顳頜等關節少受累,可同時累及多個關節,變現為多關節炎。部分患者可有發熱、寒戰、頭痛、心悸和噁心等全身癥狀,可伴白細胞計數升高、紅細胞沉解率增快和C反應蛋白增高等。一般經2~3天或多到幾周後可自行緩解。急性期過後,受累關節局部皮膚出現脫屑和瘙癢。

急性發作的誘因:受寒、勞累、飲酒、高蛋白、高嘌呤飲食、穿緊鞋、外傷、手術、感染等。

1、痛風發作間歇期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後可自行緩解,一般無明顯後遺癥狀,或遺留局部皮膚色素沉著、脫屑及刺癢等,以後進入無癥狀的間歇期,歷時數月、數年或十餘年後複發,多數患者1年內複發,越發越頻,受累關節越來越多,癥狀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受累關節一般從下肢,多數患者一般向上肢、從遠端小關節向大關節發展,出現指、腕和肘等關節受累,少數患者可可影響到肩、髓、骶骼、胸鎖或脊柱關節,也可累及關節周圍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癥狀趨於不典型。少數患者無問歇期,初次發病後望呈慢性關節炎表現。

4、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期

痛風石是痛風的一種特徵性損害。 皮下痛風石和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是長期顯著的高尿一酸血症,大量單鈉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皮下.關節滑膜、軟骨、骨質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結果。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見於蹠趾、 指間和掌指等部位。痛風石大小不,小的芝麻大,大的雞蛋大。外觀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的黃白色贅生物, 皮膚表面菲薄,破潰後排出白碳粉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

皮下痛風石常與慢性痛風石姓關節炎並存。關節內大量沉積的痛風石可造成關節骨質破壞、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和繼發退行性改變等。臨床表現為持續關節腫痛、壓痛、畸形及功能障礙。慢性期癥狀相對緩和,但也可有急性發作。

5、腎臟病變

(1)慢性尿酸鹽腎病尿酸鹽晶體沉積於腎間質,導致慢性腎小管一間質性腎炎。臨床表現為尿濃縮功能下降,出現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細胞尿、輕度血尿及管型尿等。晚期可致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出現腎功能不全。

(2)尿酸性尿路結石尿中尿酸濃度增高呈過飽和狀態,在泌尿系統沉積並形成結石。在痛風患者中的發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現於痛風關節炎發生之前。結石較小者呈砂礫狀隨尿排出,可無癥狀: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腎絞痛.血尿、排尿困難、泌尿系感染、腎盂擴張和積水等。

(3) 急性尿酸性腎病d及尿中尿酸水準急驟升高,大量尿酸結晶沉積於腎小管、集合管等處,造成急性尿路梗阻。臨床表現為少尿、無尿,急性腎功能衰竭:尿中可見大量尿酸晶體。多由惡性腫瘤及其放化療(即腫瘤溶解綜合征)等維發原因引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