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初詩人吳兆騫因“科場案”全家被流放寧古塔

“長白雄東北,嵯峨俯塞州。迥臨泛海曙,獨峙大荒秋。白雪橫千嶂,青天瀉二流。登封如可作,應待翠華遊。”這首描寫長白山巍峨壯麗景色的詩是清初詩人吳兆騫所作。

吳兆騫(1631年——1684年)出生於吳江松陵一個官宦之家。他自幼聰明,少年時就才華過人,青年時參加了江南著名的學術團體——慎交社,因才乾過人受到當時文壇領袖吳偉業、陳之遴等人的青睞。吳偉業稱讚他與陳維崧、彭師度為“江左三鳳凰”。

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兆騫參加江南科考。當年科考發榜後,物議沸騰。給事中任克溥奏參,順治帝令將疏內有名人犯送至吏部、都察院會審。審出同考官李振鄴贓證有據:吏科給事中陸貽吉與居間博士蔡元禧、進士項紹芳及行賄中試舉人田耜、鄔作霖,並皆屬實。七人俱著立斬,家產籍沒。同案犯王樹德等二十五人,從寬免死,與上述七人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尚陽堡。吳兆騫因被仇家誣陷,所以受到科場作弊案牽連,不得不到北京參加複試。複試時,他抗議清廷派兵丁持刀脅持監考,拒不答卷。也有人說是他嚇得渾身戰栗沒答完。因此被判死刑,後改終身流放東北寧古塔(今黑龍江省海林市境內)。

順治十六年(1659年)3月,吳兆騫被押上了流徙塞外的艱辛之路。經過長達半年的艱苦跋涉,於初秋抵達寧古塔。當時的寧古塔僅三百多戶人家,氣候酷寒,流放到那裡的人往往九死一生。吳兆騫在《上父母書》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擊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出身江南官宦之家、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要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生活,其困難可想而知。

但荒僻的極寒之地並沒有凍結詩人的創作熱情。《秋笳集》和《歸來草堂尺牘》就是他在流放寧古塔時寫出的作品,這作品間接記錄了幾百年的寧古塔的風土人情及當時作者的所思所想。

在流放地,吳兆騫等不但沒有受到虐待,而且受到當地軍民的禮遇和照顧,享有充分的自由。

寧古塔將軍巴海、副都統安珠瑚、薩布素等人都敬重他的學問,與他結交為友,後來巴海將軍專門聘吳兆騫教授他兩個兒子讀書。

薩布素還托使臣將吳兆騫在塞外的詩作進呈給康熙皇帝,希望籍此打動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讀後大為動容,但因吳兆騫的案子是順治皇帝欽定,康熙皇帝有所顧忌,再加上“有作梗者,召還未果。”

康熙二十年(1681年)納蘭性德等人應顧貞觀請求,承諾營救吳兆騫,並籌集白銀兩千兩,以吳兆騫的名義認修內務府工程,算是贖罪,給了康熙一個台階下,終於被放還關內。

此時吳兆騫五十一歲,流放二十三年。求皇帝辦事也得送禮,而且也得講究送禮的藝術。明珠等人不但沒有歧視歸來的吳兆騫,而且對他恩禮有加,聘他為家庭教師。

吳兆騫臨死對兒子說:“吾欲與汝射雉白山之麓,釣尺鯉松花江,挈歸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豈可得耶”,可見,吳兆騫對塞外二十三年的流放生活甚至還有些懷念。後來吳兆騫到了江南故土,又因病還京求治。五十四客死北京,納蘭性德出資為其料理後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