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講真,伊利這波操作有毛病?

大師,收了磚頭吧。

8月5日,伊利公告,擬向激勵對象授予公司限制性股票總計1.83億股,授予價格為15.46元/股。

伊利當天的收盤價為30.81元,結果第二天伊利放量下跌。

股評磚家們炸鍋了。

直指伊利8月6日大跌是因為暴雷了,這顆“雷”就是現金被管理層瓜分。

回頭看看,8月6日第一波下跌,真的跟限制性股票激勵有關係嗎?

匯率破7,股市本就大面積調整,再加上伊利為了激勵從5月6日到7月26日,進行了5次回購,期間股價最高漲幅達到15.5%。到了8月,回購結束,怎麽就不能回調了?

就是有人要強行把這顆“雷”摁在伊利頭上,恐嚇不明真相資金集體出逃。

這批股評磚家,不是蠢就是壞。

您懂什麽叫限制性,什麽叫激勵嗎?

表面來看,限制性股票激勵給了伊利管理層一倍的利潤空間。

實際上呢,股票拿到就能賣?

錯了,限制性股票要求鎖定五年,每年業績達標才能解鎖其中的一小部分。

伊利的股價過去五年漲了300%,誰知道五年後股價會到什麽位置?你敢去重倉賭嗎?

哪怕確實業績達標,成功解鎖股票,還要面臨高昂的個人所得稅。交完了稅,還要扣除為了自購股票年化10%的貸款利息。

這麽看來,這筆交易還劃算嗎?就因為限制性股票激勵的種種限制,國內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勵一般都是按50%標準進行,而且一般鎖定期限只有三年。

不說遠的。

8月9日,我樂家居發布限制性股票激勵公告,授予價格5.89元/股,而其前一天收盤價為12.07元/股。

8月7日,塞力斯發布限制性股票激勵公告,授予價格8.3元/股,其前一天收盤價為15.97元/股。

還有人說這些業績解鎖條件太簡單?

那咱就掰扯掰扯有多簡單。

過去5年,A股市場連續5年保持淨利潤8%以上的公司只有210家,佔比只有6%;再加上淨資產收益率不能低於15%這一更硬核的指標,過去5年,A股市場滿足要求的公司只有72家,佔比只有2%。

近年來,伊利業績確實連續大幅度增長,連壓蒙牛,成為國內乳業的巨無霸。那就代表未來五年一樣能高速增長嗎?

一家小作坊一年淨利潤增長1000%,跟一家上市公司一年淨利潤增長1%能是一個概念嗎?

難不難?動動嘴皮子,確實不難。

更何況激勵計劃本來就是激勵員工、留住員工的一個手段,你把解鎖目標設置到天上去,員工貸款利息你來付?強行讓拿著股票的員工每年付額外的利息,這哪是激勵啊,不就是綁架嗎?

據報導,伊利這次的激勵對象本來計劃是1000人,結果有一半以上的人選擇了不接受。

如今看來,伊利這波操作確實錯了,錯就錯在沒白送。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白送的都大有人在啊。

不說遠的,先說近的。

7月,為了慶祝小米進入世界五百強,雷軍給小米20538人每個人發了1000股小米集團股票。

還是這個小米,小米港股上市前,雷軍個人被授予了15億美元的股權激勵。

小米之前還有東哥,2014年京東上市前夕,董事會就獎勵了東哥4%的公司股權,當時價值約6億美元(約41億人民幣)。

這裡都是直接授予,根本沒有伊利所謂的半價購入,也沒有業績要求。

伊利為什麽不一次性授予?

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留住人才。

二戰之後的20年間,美國吸納各類高科技人才40萬人。

在美國留學的學生,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會留在美國,為什麽?福利待遇只是表面,他們更看重的是機會。

早在80年代,在美國就出現了限制性激勵的措施,付出創新,付出熱情,拿到股票跟公司一起成長,已經成了人才一個很成熟的上升通道。

伊利選定的474人都是跟著伊利摸爬滾打多年的管理團隊,如果伊利沒有他們的股份,那麽我相信,蒙牛、君樂寶、農夫山泉……這些競爭對手會想方設法地把自己的激勵方案塞到他們手裡。

這次限制性股票激勵的期限之所以定在五年,目的一是為了謀求團隊的穩定性,二是為讓員工能夠長期持股,把大家的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乾。

2016年,伊利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激勵對象是270餘名核心業務和技術人員。這三年,安慕希、金典牛奶……新產品層出不窮。

你以為讓這群人在辦公室裡掛個名,領一份固定工資,伊利一年就能迎來20%的增長?

人心是個好東西,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懂。

1984年,張瑞敏被調到了海爾的前身青島冰箱廠。

迎接他的是53份請假報告。不是要給新廠長顏色看,是他們打心底沒把這份工作當回事。

用張瑞敏的話說:“早上10點鍾時,隨便在大院裡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

海爾的狀況代表了當時很多廠子面臨的困境,就因為廠子是公家的。

乾多乾少一個樣,乾好乾壞一個樣。

按勞分配這個硬道理,是我們摸爬滾打一點點摸索出來的。

再然後,是讓耕者有其田,勞者有其權。

不讓管理層拿股權,是一種病。

健力寶當年多風光,壓得可口可樂和百事抬不起頭。

科龍當年質量多剛,外國人排著隊過來想收購。

後來呢?他們都因創始人沒有股權,被外來資金輕而易舉地收購,從而效益一落千丈。

其中的根源和今天的狀況幾乎一樣,手裡握著股權的人不懂經營,卻又生怕管理層自己握權。

其實回過頭來看,如果當年能早點引入股權激勵,又何至於讓這麽多品牌日漸式微?

還有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言論:伊利回購的股票不應該做限制性激勵,應該注銷,這樣大家都有錢賺。

這樣是公平,但這跟大鍋飯又有什麽區別呢?

股票注銷了,你來治理公司嗎?

還是未來六年你願意來搞產品創新?抓產品質量?

一味要求淨利潤率,未來研發還要不要投入資金?

幾乎沒有人意識到,短期的利好和長期的發展之間是存在衝突的。

白馬股盤子大,波動小,本來就不適合短期炒作。

但偏偏有人要人為製造白馬股的短期波動,沒有雷也要編個雷扣在他們頭上。

不是為了吸引眼球,就是為了高拋低吸。

股評磚家們大吼一聲,又一白馬股暴雷了,你們快點跑吧!

這群人,回購時一個比一個唱得響。

激勵員工時,跑得一個比一個快。

一來一回把多少人忽悠在高位?又收割了多少小散?誰又在趁亂掃貨?

奉勸一句,諸君,可要點臉吧!

來源:老斯基財經(ID:laosijicj) 作者:帶刀斯基

轉載請注明來源及作者侵權必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