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書有什麽用?——讀書記不住有什麽用?

身為一個喜歡讀書,自己也寫過些書出版的人,我覺得吧:

現階段,書依然是相對有效率且可靠,但並非唯一的,精神食糧媒介。

都2018年了,書的各色歷史作用,各色口號,比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啦,比如腹有詩書氣自華啦,這些就不說了。煽情的,舉例的,拿歷史人物說事的,都只是個體。

回歸現實,腳踏實地地陳述好了。

書,是文字和影像(包括一部分音頻,比如朗讀電子書)的符號集合

紙書、竹簡、電子書,總之,是用符號(文字、影像)來傳達資訊的載體。

資訊可以無所不有,但大體分為非虛構知識和虛構作品,大概不算錯。

讀非虛構書,讓你獲取知識,有利於在現實生活中提升技能,完善自我,改善生活(物質或精神)水準。

讀虛構書,讓你獲得精神娛樂,用王小波的話說就是,除了現實世界,人類還需要一個詩意的世界。

當然,人類攝取知識/精神娛樂的方式不止讀書。

人也可以從觀摩日常生活、觀看紀錄片等方式歸納總結知識;也可以從聽音樂、看電影、打遊戲等方式裡進入另一個虛擬世界獲得精神娛樂。所以我說書不是唯一的。

如果從感官角度講,音畫字並存的紀錄片,比配圖書籍更直觀。甚至,配圖文字都比單純的文字,更具有指導意義。

作為一個寫書的人,我很明白,從最長遠來看,單純文字形式的書,一定會慢慢被圖文形式的書,繼而被圖文音合一的多媒體形式取代。從人類歷史來看,人類的精神產物趨勢,就是日益大眾、日益多媒體、日益多感官的。

只是,在現階段,以及人類的習慣使然,圖文形式為主的書籍(包括電子書),依然是人類最方便的吸取知識工具。

至於娛樂方面,其實已經慢慢讓步於更多媒體的媒介,比如電影與遊戲了。

書,或者說圖文類集合的好處之一是,輕便,易攜,可以相對自如地調節閱讀速度(比看紀錄片要方便)。以及,效率相對高。

由於書籍的悠久歷史,使圖書出版和製作行業雲集了一大批專業人員,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技能,以製作出色的圖文成品。

讀書是進入符號的世界,聽音樂是進入音樂的世界,看電影是進入影像的世界。

之所以現階段,讀書的效率更高一點,是因為如上所述,書是圖文符號的集合,而符號本來就是高度濃縮化的。

所以啦,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其實沒必要說得那麽玄乎。

不讀書的人,如果每天看科教紀錄片,也可能獲得足夠卓越的知識。讀書的人,如果每天只看《喜羊羊與灰太狼》連環畫,那知識也高不到哪裡去。

許多老說法,比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白了無非是書能通過符號讓人攝取資訊多學習;所謂書是人類的好朋友,也無非是人可以依靠書提供的虛擬世界獲得滿足,減少社交需求。

在人類可以腦後插管或進入《頭號玩家》的虛擬世界之前,可以這麽說:

習慣且喜歡讀書的人,相對而言,會比不習慣不喜歡讀書的人:

多一種攝取知識的方式。

多一種提高生存技能的途徑。

更一點低的學習成本。

更豐富一點的精神娛樂。

以及,更少一點的社交需求。

以及,效率會高一點——因為符號與影像的高度濃縮性,現階段,通過讀書學習的人比通過科教片學習的人,相對要快一點。

而學習正確的知識,如上所述,是可以改善(物質或精神)生活的。

哪位會問了:讀書記不住,那有什麽用呢?

嗯,這麽說吧。

我幼稚園時,去我媽廠裡的圖書館借書。先看連環畫《三國演義》、《水滸》和《紅樓夢》。

到小學就看——所謂的“字書”——《三國演義》。然後自然而然地看了四大名著。再自然而然地看了全套金庸。再被我爸說了句“金庸是學大仲馬的”,於是去看了《三劍客》,再順著大仲馬讀了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順著大仲馬讀了福樓拜,順著福樓拜讀了莫泊桑,順著莫泊桑讀了歐·亨利,再順過去讀了海明威,等等等等。

現在想起來,第一次擁抱過的一個女孩子,最早認識,是因為她在學校傳達室問我,“啊,你也在讀《古都》?”——那會兒讀川端康成的人,不算多。如果我當時沒在讀這本書,也不會認識她,之後大概情感上,會少經歷一些事吧?

高二時讀了張愛玲的一個短篇叫《等》,寫的一個推拿醫生候見室裡,一群姨太太聊天。現在具體情節忘了,隻記得讀這篇時,很想去上海。於是去上海讀了大學。

大學裡開始寫東西謀生。掙錢。過日子。在上海一呆十年。

29歲那年攢夠錢了,申請了個學校,來巴黎,待到現在。

我面簽前兩次,因為自由職業者的身份,被卡得很厲害。第三次,開具了銀行流水和一些出版合約做證明,材料準備得很齊。

當然,還是擔心簽證官問我太刁鑽的問題。而且之前兩次都不成功,是很容易被質疑的。

簽證官先問了些簡單的,臨了問句:

許多年輕人是年紀輕輕就出國讀書了。你29歲了,為什麽呢?

我:因為到29歲,才攢夠了錢學想學的東西呀。

簽證官:那你最初的動機是什麽呢?

我:我讀的第一本外國小說是《三劍客》,第二本是《高老頭》。我現在還記得《三劍客》裡的所有情節,《高老頭》就不行了,但我記得,這兩本書的主角,一個達達尼昂,一個拉斯低涅,都是年紀輕輕地,想去巴黎見識一下世界才算。然後,我喜歡的作者海明威寫過一本書,寫他在巴黎生活的,《流動的盛宴》(面簽官跟我齊聲說出來了),所以,想去見識下。年少時讀的書立下的願望,會一直跟人一輩子吧?

然後我過簽了。

實際上,現在想想,我人生的大多數轉折,都跟所讀的書有關係。

其實許多人都如此,只是我還記得緣由罷了。

讀過的書,不一定都記得住,但會存在心裡,不知不覺間就改變你的人生。

羅大佑先生還是誰,說過句,“假如一首歌長度是3分20秒,你聽完了,就有3分20秒的人生被改變了”。

書,同理,而且可能埋得更深。

人類總是習慣性高估自己的行為對當下的影響,高估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低估自己的行為對長遠的影響,低估一些精神上的潛移默化。

而其實我們經歷的,是已經被我們讀過的書,不知不覺改變的人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