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大學最火的組織,怎麽突然成了眾矢之的?

繼粉圈撕逼、觀眾撕逼、電影圈撕逼陸續出圈之後,辯論圈也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中撕逼了。

起因是博主@鄧艾艾艾發了微博批評校園辯手,認為他們沒有“恆定的相信”,討論問題不夠真誠。

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條微博的評論區已經變成了辯論愛好者與辯論厭惡者的大型battle現場。

喜歡的人佩服校園辯手可以在辯論場上侃侃而談,與對手唇槍舌劍,為自己原本可能不讚同的立場辯護。

討厭的人覺得校園辯手不過是虛張聲勢,技巧大於內容,對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事情高談闊論。

素人的爭論還沒等來一個結果,因為《奇葩說》而走入大眾視野的辯論大咖們也紛紛下場表態。

這場針對“辯論”引發的辯論,讓這個本來小眾的遊戲再次在出圈的路上邁出了一步。

辯論無罪

回顧整場爭論,拋開其他因素,單看問題本身,不管是辯論還是辯論賽,作為一種討論問題的方式,都無可非議。

辯論賽,就是在辯論場上,針對同一個問題分出正反雙方,雙方為自己的立場辯護並反駁對方提出的觀點的競技活動。

對於一場合格的辯論賽而言,每一個論斷都需要足夠的論據支撐,這些論據可能是社會調研或者科學實驗得出的數據,也可能是某個專家學者提出的理論,還可能是生活中的某些實例。

一些對於論據有嚴格要求的比賽,會要求辯論雙方在比賽前提交自己的論據,這些論據大都有明確而具體的來源,甚至有一部分來自國外學者的論文。

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很多辯手會在查閱資料、豐富自己對於某個辯題知識儲備的同時,逐漸改變自己原定的觀點,試著了解之前被自己忽略的事情。

更多的辯手,經過辯論的訓練後,學會不在看到事物第一眼的時候站隊,而是樂於接受雙方的觀點,樂於試著理解不同立場的表達。

比起那些擁有自己所堅信的立場和態度的人,這種願意改變、願意學習的人,不過是抱持著不同的價值觀而已,二者都無可指摘。

而對於辯論賽的觀眾而言,聽完一場比賽,一會兒覺得正方有道理,一會兒覺得反方有道理,這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這些搖擺的觀眾當然不是牆頭草,事實上,就像很多批評的聲音所說,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甚至絕大部分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因此辯論雙方無條件為某個持方搖旗呐喊的行為很多時候都是片面的。

但是對於觀眾而言,看完一場比賽,從來不意味著他們必須在某件事上表態,更不意味著他們必須支持某些片面的觀點。

既然雙方都有道理,那就從雙方的觀點中各自汲取一些適合自己的,從而加深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看法,這當然不是一件壞事。

當技巧大於內容

但是辯論發展到今天,從校園內的辯論到校園外的辯論,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或許就是辯題的設置。

這次被大家噴無意義的,是華語辯論世界杯小組賽階段的辯題:互聯網行業中,“996”工作製合理/不合理。

這個辯題其實並不是完全沒有討論的空間,在世界杯組委會發布的題解中,就有對於雙方可能提出觀點的簡單設想。

大家都是社畜,當然有理由將這種“為了壓榨員工而提出的冠冕堂皇的借口”罵得一文不值。

但辯論會讓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樣是996,如果站在公司的角度,對於那些連年虧損的企業而言,咬緊牙關過日子也確實有其無奈之處。

但是很多時候,也確實存在一些真的不知所雲的辯題

“明曉天地玄黃方知寒來暑往/親歷秋收冬藏堪馭宇宙洪荒”,想不出錯地朗讀整個辯題可能都要經歷一段時間的練習,至於辯題後面的深意則更加讓人摸不著頭腦。

還有諸如“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應該/不應該用它來尋找光明”、“冬天到了,春天還遠/不遠”、“我揮一揮衣袖,能/不能帶走一片雲彩”此類的辯題。

看倒是看得懂,但是這些辯題到底想讓人討論什麽,正反雙方到底怎麽論證,也真的不知道誰能給我答案。

辯題的bug要由組委會背鍋,但是太過重視技巧而忽視內容本身,或許也是辯論現在存在的問題之一。

當辯論賽會評判勝負時,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很難真的不在乎最終的結果,不在乎最後的輸贏。

一旦過於在乎比賽的結果,就會有人為了贏得比賽,在一定程度上放棄真誠地討論問題。

為了論證自己的持方而包裝自己的觀點,修飾自己的語言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做得過了,表現在校園辯論裡,可能是對於一些數據的曲解,對於一些例子的隱瞞。

如果隻說這是水準不夠的辯手才會出現的問題,倒也未必。

很多時候,甚至越是優秀的辯手,越能嫻熟地運用這類話術,達到論證自己觀點的目的。

《奇葩說》裡,詹青雲與陳銘被譽為“神仙打架”的開杠中,陳銘就抓住了詹青雲前期論證中隱瞞的內容,反轉了局面。

站在辯論場上,總有一些時候,運用技巧比真誠溝通更容易取得勝利,如何避免陷於形式、囿於話術,或許是值得所有辯手思考的問題。

為什麽有人討厭校園辯手

校園辯手這次被攻擊,或許還有一些辯論場外的原因。

畢竟奇葩辯題也好、技巧大於內容也好,如果僅僅限於辯論愛好者之間的圈地自萌,那自然不可能走進大眾視野,更不可能被拉出來批評。

越來越多人罵校園辯手的前提是,越來越多人開始知道辯論了。

這次批評辯論的博主@鄧艾艾艾因為一條粉絲的私信開麥,私信裡就幾次提到《奇葩說》。

這次撕逼能出圈,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奇葩說》諸多明星辯手的加入,不斷提升著整件事的熱度。

自從《奇葩說》走紅之後,越來越多的辯手試圖以辯論謀生,越來越多的辯論賽試圖出圈,在越來越多人普及辯論的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就是他人的不理解。

2018年華語辯論世界杯小組賽,辯題是人不輕狂枉少年/亦少年,在雙方討論的語境中,輕狂其實是一個褒義詞。

但是在不了解雙方對於“輕狂”的闡釋的情況下,僅僅傳播雙方的部分觀點,就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誤解。

這條微博的評論區基本上被C羅和梅西的球迷佔領,點讚前幾的都在噴辯手不懂足球。

放到這次的事情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推廣辯題與比賽的過程中,一定會接觸到原本不了解辯論圈的人,而這些人因為不夠了解,產生一些所謂的偏見也情有可原。

更何況,很多人真的在生活中接觸過一些一言難盡的辯手。

在對話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增加對抗性,對於各種事情和判斷都喜歡下斷言,聊天的時候趾高氣揚地說別人有邏輯錯誤……

這些將自己在辯論場上的溝通方式帶入日常生活中的人,或許都深信著自己在辯論中學到的思維方式優於其他人,也因此在交談中帶上了不自覺的盛氣凌人。

這種優越感,可能很多辯手都會有。

區別只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察覺到了,並認為辯論中鍛煉出的邏輯思維也不過是萬千種思維方式的一種,跟其他人的思維方式比起來沒有孰高孰低,因此規避了這種優越感。

而另一些人因為足夠優秀,即使流露出這種優越感,也會讓其他人覺得,他們是真的有資本自覺牛逼。

剩下的那些人,就成為了大家印象裡“臭打辯論的”,跟參加其他社團並相信自己所在社團文化氛圍優於旁人的人,一起被劃進了“因為參加某種組織而溢出到生活裡且並不自知的盛氣凌人”的範圍。

這些社團文化外溢的過程中,辯論隊的表現或許是杠精,學生會的表現或許是官僚主義,一些洋氣社團的表現或許是三句話裡五個English words……

辯論不過是一場遊戲

在這場撕逼中,或許很多學生辯手都會覺得委屈。

畢竟為大家詬病的辯題不是他們的鍋,沒有所謂“恆定的相信”也是因為他們願意接觸來自不同立場的觀點,那些真正想要出圈想要賺錢的比賽更加不是學生辯手辦的。

事實上,更多的學生辯手掙扎在與學校、社聯的撕扯之中,慘一點的還需要為得到一個比賽機會奔忙。

至於那些聊天裡動不動就出現專有名詞懟人,美其名曰邏輯嚴謹的奇葩辯手惹來的眾怒,也不該由所有的校園辯手來承擔。

畢竟任何群體裡都會有那麽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因為這麽一小撮人而將整個群體打入地獄,從來都不是一種理智的做法。

說到底,辯論隊也不過是萬千社團之一,校園辯論賽也不過是眾多大學時期可以選擇的娛樂活動之一,誰也沒必要把這件事看得這麽重。

批評者不必覺得一場辯論賽就能歪曲真理,不必因為一兩個不合心意的辯題就上綱上線,更不必因為一兩場比賽就給所有辯論賽貼上瞎扯淡的標簽。

支持者也不要因為自己打過一兩場比賽就相信自己邏輯出眾鶴立雞群,不要指望靠辯論場上學來的話術在生活中逢懟必贏,更不必沉溺於技術的完善,為了贏而放棄對問題進行真正的思考。

辯論也不過是大學時期會參加的、會為之努力的、諸多或許“無意義”事情中的一個,跟相聲社、話劇團、舞蹈團這些沒有什麽本質區別。

如果你加入過辯論隊,在那裡認識了很多朋友,打過很多酣暢淋漓的比賽,那恭喜你,你一定度過了很精彩的大學生活。

如果你沒有加入過辯論隊,沒有通過辯論認識朋友,同樣恭喜你,你一定從別的事情裡,獲得過同樣的快樂。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