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道家和道教是否可以相提並論?

一提到道教歷史,學界和宗教界對起源問題的判斷會有很大不同。學界的普遍觀點認為,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形式,是立足於教主、經典和宗教組織三個基礎上而產生的。在此理論下,道教的正式形成被推於東漢末期祖天師立二十四治這一事件上。但在道教內部認為,從道祖留下五千文並第一次提出「道」的理念開始,道之教化就一直傳承下來。若再向前追溯,道雖無名卻生化不息,所以道教的源頭可溯於黃老。在這兩種不同觀點的影響下,自然也就產生了人們對哲學化思想流派的「道家」和對推崇濟世利人的宗教化組織「道教」的區別對待。

強調對天地人宇宙關係的思考。(資料圖)

道家同其他百家一樣,強調對天地人宇宙關係的思考;道教其同其他宗教一樣,側重於教徒個人修鍊和對社會生活的參與。但在漢語體系中,「宗教」本不是一個聯綴詞。《說文解字》中提到:「宗者,尊祖廟也…示者,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教,則指教育、育化,帶有上施下效的意味。因此,中國的宗教強調的是觀天之道、學聖人先祖之行,而非只是單純地立足於教主、經典和組織這三個基點才形成的宗教流派。這也決定了教化的作用是超越具體宗教組織範疇的,任何一種思想學說都與宗教有莫大關係。

道家和道教的根本目的

從宗先人之教化的角度看,道家和道教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且二者之間還存有不可分割的文化傳承。這種傳承,可以簡單概述為三個方面:

1、以天師道為典型代表的道教對老莊道家學說做了直接的、系統性的繼承,並且還進行了宗教化發展。

天師道在初創時,尊老子為教主,尊《道德經》為無上經典。這表明,道家哲學是道教宗教思想和修鍊理論的根本源頭。

老子所言之道,首次為「道」這個概念賦予了超越的哲學屬性,其是宇宙(時間與太空)的本源,是不可被認知卻又無所不在的,是萬物存在和變化的最終依據和普遍法則,是一種先天的存在。莊子把老子哲學化表達的「道」做了進一步提升,提出人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方式方法體悟到道的妙用,在心齋、坐忘等實修之後進而可以達到長生久視的得道境界,並上升成為神人、至人、聖人。從南華真人開始,「道」在哲學性上便附加上了神秘主義的意味,這成為道教神仙信仰原初。

道教所吸納的道家思想,是以「我需」為前提進行宗教化改造的。(資料圖)

道教所吸納的道家思想,是以「我需」為前提進行宗教化改造的。道教為「道」賦予了「神秘之物,靈而有信」的屬性,再結合元氣說,提出了「元氣行道,以生萬物」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道教對道的理論的提出者和《道德經》的寫作者老子倍加推崇,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如東漢明帝、章帝之際所出《老子聖母碑》中寫道:「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濁清之未分。」這是把老子與道合二為一了。

此種思想再經過一定時期的社會文化沉澱,逐漸又產生《太平經》中言「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顯所共師者也」和《老子想爾注》中「一者道也…一散形為炁,聚形為太上老君」兩種更切合宗教實際的說法。把老子看作是道炁的一種顯化,這是奉道者逐步認清信仰本真的過程。

道教的神學基礎是「一炁化三清」,這一道化天地萬物的理論源於《道德經》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解讀。道教直接秉承了道家對世界、人生和宇宙本質的解讀,隻不過道教對道家思想進行了宗教化、神學化和世俗化的發展,從而才產生了獨具中國化哲學思辨特徵的宗教。

對道教教團組織的出現起到了最為直接的影響。(資料圖)

2、道教還承繼了道家哲學中的養生思想,並將宗教神秘主義和超越性的哲學表達相關聯,產生了獨特的修仙理論。

道教修行的終極目標是得道成仙,這一理想直接來源於老莊思想中的養生觀。老子在五千文中曾提到過「長生久視」「穀神不死」「死而不亡者壽」等言論,儘管其並沒有明確指出這是一套養生、修仙的理論,但並不妨礙道教從中吸收並轉化出為己所用的內容。老子為了證明這些目標具有可實現性,又提出了清靜無為、抱樸守雌、專氣致柔、靜觀玄覽等等實踐性的方法,強調按此去做是可以臻達道的境界的。道教則以此方法為教徒修持的綱領,發展出了非常具體多樣的修行法則和成仙途徑,為老子和《道德經》的理論賦予了更新的高度。

相比起老子,莊子言辭中展現出來的養生思想更加明確,在其《養生主》《大宗師》等篇章中有非常直接的體現。在莊子的理想中,以踵呼吸的真人和姑射之山的神人都是得道的典型代表,為了達到神仙境界,他還提出了「導引」和「坐忘」的修道方法,分別從形體的鍛煉、內心的純合兩個方面對修道進行指導。這些思想被道教吸收後,再加以宗教角度的解讀,於是就演化成為具體可行的修仙理論。

3、老莊之後的黃老道首次把道家思想理論同具體的社會政治生活結合起來,是以聖人心來推行身國同治的目標,這對道教教團組織的出現起到了最為直接的影響。

黃老道家又被稱為新道家,即是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提到的「使人精神專一…事少而功多」的道家。其「事少」,在於保持無為之心;其「功多」,在於把煉神養形和治國安天下結合了起來,成為「無為無不為」的典型代表。

人為地割裂了道教對道家思想的直接繼承關係。(資料圖)

不符科學認知武斷結論

西漢初,在黃老道思想的影響下,國家經濟實力快速恢復,並且實現了政治清明的圖景。到了東漢時期,社會上更注重黃老之道中的養生修仙理念,期望能夠從中「求長生福」。《後漢書》記載,「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以追求長生為目的、以崇奉老子為標誌的黃老之學受到了自統治者至下層百姓的普遍認同,原本以治國治身為核心的思想學說逐漸被賦予上濃厚的宗教修持意味。可以說,黃老道的信奉團體便是道教組織的前身和基礎。

道教尊奉老子為教主、以「道」來名教,並不是偶然的、隨機的選擇。只有把先秦道家哲學和黃老道的太平政治思想,與祖天師所建立的具有宗教神學信仰的天師道相結合,再輔以具體的、具備實修意義的修行方術,三者結合之後才正式形成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宗教。歷史上人們慣於把道教直接稱為道家,二者不但不可分,其間更存在著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繫性。把道家和道教區分來對待,這看似是一種比較科學的認知歷史的方式,卻也人為地割裂了道教對道家思想的直接繼承關係,這樣的歷史態度才是最不符合科學認知且武斷結論。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