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任何產品需求,挖到最後都是人性

內容來源:2018年7月28日,納什學院與創業酵母再次聯手,邀請良倉孵化器創始合夥人、前阿里集團產品大學負責人、求橙商學院聯合創始人蘇傑,深度剖析“BAT的產品修練法則”,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審閱授權發布。

整理|筆記達人楊智勇&soldier

封圖設計|泉十七責編| 麗麗

2284篇深度好文:10542 字 | 15 分鐘閱讀

全網首發·完整筆記·產品經理

本文新鮮度:★★★★口感: 懷石料理

筆記君邀您思考:

1.產品到底是什麽?

2.創業者為什麽要學產品課?

3.BAT如何做產品的?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還是面向創業者的,在我看來,每一個產品經理將來有很大概率是要創業的。

因為當你在公司裡的職位到了產品總監或者更高時,就不只是寫文章、做原型以確保產品上線,而是你將會越來越為這個產品的結果負責。

同時,作為產品總負責人,如果沒有這個機會的話,就會碰到一些瓶頸,你也只能去創業,才能對這個產品整體負責。

所以,在我看來,每一個產品經理都是現在正潛伏在公司裡的創業者。

一、創業者為什麽要學產品課?

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你開始創業的時候,最先思考的問題是什麽?

我覺得最先思考的肯定是我應該做什麽。所以,在找合夥人之前都要把這個問題想清楚,要先做什麽,解決什麽人的什麽問題。

在我看來,創業者必然是公司的首任產品經理,作為一個創始人,你一定是這個公司的第一個產品經理,創業者和產品經理這兩個角色是合為一體的。

隻不過創業者負責的是一個公司,而產品經理負責的是相對不用考慮資本問題、不太考慮團隊組建問題的一個產品。

回到產品經理這個崗位,說起來,這個崗位真正要感謝的還是互聯網,感謝這個富饒的時代。因為產品經理因互聯網行業才進入到更多人的視野中來。

我們看一下互聯網行業的產品,通常而言,它的形式是比較輕,沒有一些很厚重的服務,它是比較容易被做出來的,而且迭代周期也很快。所以,這一類產品率先從短缺的狀態變成了富饒的狀態。

短缺的狀態是什麽樣的?

是生產驅動,也就是說在那一特定時間裡,執行更重要,把東西做出來更重要。

富饒的狀態是什麽樣的?

豐饒的時候往往是需求驅動,因為用戶的選擇太多了,這個時候用戶選擇誰,看重的不是你能不能把東西做出來,而是這個東西有沒有真正滿足他的需求。

二、產品經理崗位出現的兩個趨勢

趨勢一、越來越重要

產品經理誕生於傳統行業,然後互聯網行業把這個崗位帶火了。

不過,最近幾年,我們也發現很多傳統行業也開始重視產品經理了,因為很多傳統行業的產品也開始從短缺變得富饒了。

所以,產品經理出現了產業化趨勢,將來一定會有產業產品經理,比如餐飲的產品經理、汽配行業的產品經理等等。

以一個從原來短缺到豐饒的最傳統行業為例:

比如買米這件事情,我們可以比較一下30年前買米和現在買米的區別,30年前買米要到什麽地方去呢?糧站。

今天買米會去哪裡?超市、農貿市場甚至網上都可以,還可以選擇散裝的、袋裝的,國產的或者進口的。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個特別傳統的、特別小的行業是怎麽從短缺變得豐饒的。

在各種各樣的傳統行業變得豐饒的今天,產品經理或者產品背後的產品思維和產品方法論對各行各業來說也變得非常重要了,這是一個趨勢。

另外一個趨勢分兩點。

1.專業化。

我發現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出現了專業化趨勢,很多新出產品經理的書籍都開始從某一角度講某一專業化的產品經理了,包括企業級的產品經理、人工智能的產品經理、電商的產品經理、大數據的產品經理等等。

我們看到,這個行業就像開發行業一樣出現了細分,如果一個人告訴你他是一個工程師,那麽,你還得進一步問問他是哪方面的工程師,是安卓的還是IOS的?

產品經理也一樣,在沒有了解具體行業之前,你是沒辦法描述清楚一個產品經理的工作的。可見,產品經理這個崗位也出現了專業化,它已開始走向成熟和細分。

2.泛化。

另一個現象,產品經理開始出現了泛化。怎麽理解?就是說產品經理的一些基礎工作已經出現分包給公司裡各種各樣的周邊崗位的情況,比如做原型這個工作,更多地是分給了設計師,寫文章這件事情,更多地是分給了開發。

當一些基層的、產品經理有一些工作被分配給周邊崗位時,我們會發現,一個公司對基礎產品經理的數量要求越來越少。

當然,高層的產品經理也有一些工作是可以分包出去的,比如產品規劃等,因為這些工作是一些泛管理崗位可以做的事情,他可能是業務負責人在做,或者這個產品運營的負責人在做。

這就是泛化,也是我們看到的一個趨勢,但在我看來,泛化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每一個崗位到底做什麽事情,一定是跟隨業務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當公司裡頂著產品經理這個頭銜的人變少的時候,甚至這個崗位沒有了,我覺得那時候才真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局面,因為每一個人都在做一部分產品經理的工作。

三、產品到底是什麽?

以千島湖啤酒的公司為例,看看他們的產品到底是什麽?

當然,啤酒肯定是他們的產品。當我們談到啤酒產品時,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啤酒的生產、研發的過程,想到啤酒用的原材料,包括麥芽、酵母、酒花等比較關鍵的東西。

這是千島湖啤酒公司的產品,但是它的產品只有這些嗎?不,這只是它的內核,瓶子裡給你喝的那個部分,是它產品的內核。

我們再來看看上圖中的包裝,它們是不是產品?是。換句話說,這個叫用戶界面。

一個用戶在接觸你的內核產品之前,一定是先碰到某一種用戶界面,也只有當你把這個用戶界面的足夠有吸引力時,用戶才會有興趣接觸你的產品內核。

相反,如果你的用戶界面沒有吸引住用戶的話,他們可能根本不會和你的產品內核發生互動。

這個界面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小B的界面,因為它是整箱包裝。

我們看到這個包裝也經歷了一些變化,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成本降低了。

因為過去的界面是木箱或者是塑料箱,而且這種箱子還要回收,這就會產生一個逆向物流的成本。後來變成了紙箱時,它除了運輸以外,還承擔了部分品牌和行銷的作用。

所以,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這也是從生產驅動向需求驅動的一個演化,而這個產品包裝的背後也就是一種生產驅動向需求驅動的演化,開始越來越多的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

上圖是一個2C的界面,有沒有發現,瓶子越來越小了?

為什麽?

當你看到最早的這個瓶子的時候想到的是什麽場景?我想到的是一個夏夜一群大老爺們兒在一個大排檔的場景,這個瓶子它可能是要倒在杯子裡喝的。

到了後面的那幾種瓶子,你想到了什麽?我想到的是一個女生在酒吧裡喝,所以,如果再拿前面的瓶子,畫風就不太對,而是要選擇後面那個可以直接拿著瓶子就可以喝的。

為什麽出現了這樣的變化?是需求場景發生了變化,它是應對需求場景的變化而做出的一些改變。

我們繼續看包裝,上圖中的包裝也是針對各種各樣的需求場景做出了一些改變,比如易拉罐、木桶以及鮮啤酒裝的等變化。

今天,我們看到很多傳統行業都在應對用戶場景來給產品的界面做一些定製化的包裝,而且這種包裝通常會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甚至在沒有接觸到啤酒的時候,在各種場合、各種管道就已經可以看到這個品牌的LOGO了,這是一個更早的界面,它是用戶界面、包裝和產品內核的外延。

2015年,它在杭州最繁華的一條街上銀泰城開了一個酒吧,叫做CHEERDAY啤酒,思考一下,這個算千島湖啤酒的產品嗎?當然是。

而且它還開始跨界了,開始跟一些娛樂消費行業、商業地產行業結合起來。當然,它跟原來有所不同,就是它的啤酒可以賣的更貴了。

雖然這家店不幸開了一年多就關門了,但它的這次嘗試給了他們更多的思路,隔了兩年,又開了一個腦洞,在千島湖搞了一個啤酒小鎮。

大家聽到千島湖時想到了什麽?旅遊。旅遊要怎麽和啤酒結合起來?就是蹭千島湖的IP,蹭著千島湖的IP建了一個千島湖啤酒小鎮。

所以,你看,它是以啤酒為核心開始外延了,過去的口號是釀造啤酒,後來的口號是釀造快樂生活。

還有一些公司也是這麽做的,比如騰訊,它在做什麽?連接。還有360,它做的所有的事情跟哪個詞有關?安全。

再比如星巴克,它做的所有的事情跟哪個詞有關?第三太空,第一太空是家,第二太空是辦公室,星巴克是第三太空,它把它的位置挪到家、公司、星巴克上,開始往這個方向轉。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家公司做到最後都不是在做產品,而是在做服務、文化,對用戶的心理認知的改變。

四、從產品內核外延到平台

從啤酒這個傳統產品可以看到,我們首先要看到內核,然後再適應場景來包裝。

因為用戶的需求場景是不斷變化的,你要適應他們來做用戶界面,當然,這也跟你對用戶的洞察、市場研究的能力有關。

從實體到服務,如果你的產品始終是在賣同一個東西,那麽,這個想象太空是不夠大的,你還要思考一下你的產品是不是也有服務的部分,因為服務通常才能讓你跟用戶之間產生情感連接。

最後是從產品到平台,這是一個格局的提升。任何一家公司在強大起來後,都不是隻提供單一產品,而是能把自己做成一個平台,或者把自己某一種能力輸出標準化。做成一種讓行業裡所有玩家都能用的一種產品,把這種能力做成一種產品。

比如淘寶。

它有一個平台。

在阿里時,我做過很多供淘寶賣家用的軟體,但後來,阿里跟我說,不要自己做軟體了,而是要把所有API、所有的接口相關的數據開放出去,讓獨立軟體提供商來做軟體,我們要做一個平台。

這個格局一下子就上去了,這也是從十億級別的公司到千億級別公司的差異。不再自己做,而是做一個開放平台。

1.定位

要滿足某些用戶的需求,是“某些”而不是所有,這就是定位。

為什麽要定位?還是那句話,豐饒時代用戶的選擇太多,如果用戶發現你的產品是滿足所有人的,那麽,他就能感知到你的產品不是專門為他而做的。

而在豐饒時代,用戶往往又能找到一個專門為他而做的產品,你想,他會選擇誰?所以,定位非常重要。

2.洗粉

什麽是洗粉行為?即有些產品為了服務某一群用戶而故意得罪另一群用戶。以吳曉波頻道為例,我們知道吳曉波頻道是一個內容型產品。但在2015年他做了個一個行為,即反屌絲文化。

而當年更廣泛的理論是得屌絲者得天下,可以想想,當他做了這個言論以後,會有多少屌絲噴他。

但同時,那些中產階級或者想成為中產階級的人就會對這個平台更加忠誠,他們能感覺到你是專門為我服務的。這就抓住了那一群價值比較高的用戶。

所以,在豐饒的今天,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對你沒感覺。

所以,如果在這個時代你想做一個滿足所有用戶的產品,就會出現用戶對你沒感覺的情況。覺得你挺好的,你是一個好人,但我不用你的產品。

我們講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擴展成三個產品經理每天都在講的詞:用戶、場景、需求。有形的實物、無形的服務是解決方案。我們日常說的產品、功能、特性、服務、流程這些都是解決方案,所以都是東西。這是我對產品的一個定義。

五、用戶需求

如下圖,我們對產品的定義是一個樹根,樹枝是產品從哪些維度進行分類。今天,我挑一個講,比如用戶需求這個點。我把產品分成了6個大類,工具、內容、社交、交易、平台、遊戲,我們看一下每一種產品各自的特點。

1.工具

首先,我們先講工具的特點。我這裡說的工具是一些手機上的計算機、查氣象的應用等小工具,這種小工具是用來解決單點問題。

這種能解決單點問題的工具最大的優勢是什麽?

是拉新比較簡單、容易。

但它也有它的劣勢,即用戶粘性差,很容易被別人拉走。用戶在使用你的產品的時候,你甚至都不知道它的畫像是什麽,他對你來講,不能說是一個用戶,而只能說是一個流量。

很多工具都面臨著這樣的困境,比如翻頁器,用多久都不會產生感情的連接,換一個翻頁器又可以用其他品牌的翻頁器。

因此,對於工具型產品來講,要解決的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提升用戶粘性,讓用戶在你的產品裡留下數據。

比如輸入法。

它就是一個典型的工具型產品,要怎麽留下數據?

先來回憶一下15年前我們用的是什麽輸入法?15年前很多人會用智能ABC輸入法,當時也不需要你注冊、登錄,因為沒有账號體系。

但今天很多人用的是搜狗輸入法,用搜狗輸入法要求你注冊、登錄,因此,就會留下一些你的輸入習慣,比如你常用的專業名詞、同事名字、家庭地址等,這樣可以在多端同步這些專業名詞,這就是你為什麽會用搜狗的原因。

還有一種特殊的數據是什麽?是用戶關係。所以,工具使用產品轉社交產品是一個很典型的路徑,它也是留數據,讓用戶彼此吸引,從而留在你的產品。

說到這裡,大家想到了有什麽工具轉社交的產品?比如Keep,這款健身的應用,它讓健身人之間產生了互動。

2.內容

當然,任何一種產品不一定是單一屬性,它有可能有多重屬性。

比如內容產品,它是一種特殊工具,所以,我在中間劃了一個大於號,即工具大於內容。

因為內容性產品是一個天生的價值觀過濾器,工具性產品往往沒辦法對用戶做出畫像,但內容性產品是可以描述出你的用戶是具有什麽特點的一群人。

比如得到:

它的用戶是什麽樣的人?用得到的話說是終身學習,所以它能夠篩出來。

內容性產品有了這種天然屬性之後,對用戶會更加了解,對用戶了解的好處在於知道他的需求是什麽,這樣就知道該給他賣什麽。可見,內容性產品非常典型的一個轉化路徑就是內容轉交易。

當然,也有內容轉社交的,比如網易雲音樂、小紅書就是內容轉社交的。

所有盈利模式如果簡單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兩類:

1. 賣貨。在有很多用戶的基礎上為用戶畫像,知道他們的需求以後針對性賣貨。

2. 賣人。比較低級的賣人就是把這群用戶賣掉,像賣廣告一樣。當然,廣告也有高級與低級之分,比如像非精準的廣告,就是最粗淺的賣人,因為一些產品在賣出去時並不知道它的用戶是什麽樣的人。

所以,只能把用戶當流量賣掉,賣給一些需要流量的人。

當然,如果你能夠像facebook一樣精準賣人的話,效率是非常高的。

3.社交

再來看一下社交,社交型產品是靠用戶彼此吸引,其實還是為了了解用戶,facebook為什麽能把廣告賣得那麽精準,就是因為對這些用戶的興趣愛好、個人特質足夠了解。

所以,各種各樣的社交行為的目的也是讓用戶的畫像越來越清晰,你能在這個用戶身上挖掘到的價值就會越來越多。

4.交易

一個產品能創造的價值的天花板,就等於用戶數乘以用戶價值(產品價值=用戶數*用戶價值)。

用戶價值取決於你對這個用戶的了解程度,了解多少就能從他身上挖掘出多少價值,這種模式叫交易。

交易分兩種,最簡單的交易叫低買高賣,還有一種叫做交易平台,搭了一個平台但是自己不賣貨,引進賣家賣貨,比如淘寶。

5.平台

更複雜的產品就是平台,它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我們說一個平台通常具備上面多種元素。比如,大眾點評,它就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它的產品裡面有工具屬性的部分,也有內容性部分,同時還有交易屬性的部分。

所以,平台一定是搭台子讓別人唱戲的,大眾點評搭了一個台子,讓商家和賣家唱戲,滴滴搭了一個台子,讓司機和乘客唱戲。

6.遊戲

遊戲打造的是平行世界,它可大可小,小的話比如微信裡的小遊戲,大的話整個遊戲行業其實就是釋放人類富餘生產力的一切。

在遠古時代,人類是不會玩遊戲的,每天都在為吃飽穿暖而奮鬥,終其一生,沒有時間做遊戲。當生產力提高以後,就有了遊戲,出現了古典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以及娛樂行業,包括影視、音樂、電子遊戲等。

遊戲其實有點像釋放人類富餘生產力的虛擬世界的感覺,將來更是這樣,隨著AI、VR、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來在那個虛擬世界裡人們創造的價值和消費,說不定還會大於真實世界的。

因為在真實世界裡,你再有錢,一天也就吃三頓飯,睡覺也就一張床,這個消費是有天花板的。但虛擬世界可不一定,說不定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綜上,我從用戶需求的角度為大家簡單提了一下不同類型的產品都有什麽樣的特點。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有一些路徑,比如剛開始就做平台,一般是不靠譜的,常見的路徑可能一開始會做一個小工具,用戶積累起來後,再向社交、交易轉變,然後再往平台方向轉。

六、BAT如何做產品?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是一艘船從無到有的過程。產品經理描繪了一個巨集大的方案,首席架構師做了一個規劃,研發經理做了一個規範、高級的文檔。

然後老闆發話,市場部的人先上線再迭代,做一個簡單的版本,給團隊一個月的時間搞定;然後研發開始工作,提前進入測試階段;接著就是突擊階段,最後項目終於上市了;然後是運維,市場開始宣傳成功案例……

這一過程,從產品經理的視角來看是什麽?9個字,想清楚、做出來、推出去。

“想清楚”對應著產品,“做出來”對應著廣義的技術,“推出去”對應著廣義的運營。

關於想清楚階段,我自己又總結一個七步法

從產品概念提出idea,然後對idea進行篩選,搜集資訊,需求轉化(從用戶需求轉化成產品功能),然後再功能細化,或者打包做MVP(最小化可行產品)。然後進入做的階段,最後再推出去。

其中最關鍵的是:需求轉化。

關於這一步,首先要講需求的三個層次:觀點與行為,目標與動機,人性與價值觀。

舉個例子,比如有一個朋友,跟你說從今天開始每天晚上去跑步。這是他的言行。當你問他為什麽要跑步呢,他跟你說我想減肥,這是目標和動機。

而人性與價值觀是什麽呢,往往你是問不出來的,但是可以感覺到,他可能想在同事面前表現出一個更加積極健康向上的自己,但是他不會對你這樣描述。因為這是更底層的心理價值觀。

很多需求從下往上挖,都可以挖到人性價值觀的層面。我們最常見的模型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生理、安全、社會交往、尊重、自我實現。

馬斯洛在自己提出五層模型之後,又加了一層,叫認知與審美。

什麽叫認知與審美的需求?

比如很多人去某一個地方旅遊,到了當地的第一站總會安排一天或者半天時間去一個地方——博物館。

這就是認知與審美。有人喜歡去玩蹦極、過山車,去體驗刺激的感覺,這種也叫認知與審美。

這六層正好對應著弗洛伊德提出的對人理解的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生理和安全對應著生物人,社交、尊重對應著社會人,然後自我實現、認知與審美對應著超我,叫做意識人。

比如盒馬鮮生。

它是典型的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的例子。過去生鮮超市賣的是一隻澳洲大龍蝦,但你不會燒,就浪費掉了。盒馬鮮生會直接給你燒好,它就是從賣產品到賣服務。

因為當用戶買的東西更接近它的本質需求的時候,你這個產品才能落地。

所以,需求到底是什麽?這是一個值得不斷探討的問題。我給大家一個簡單的Y模型:用戶需求、用戶目標、產品功能和馬斯洛需求。

用戶需求就是用戶的言行,會包含需求的場景;用戶目標是用戶為什麽有這樣的需求;產品功能是解決方案;馬斯洛需求是最底層的人性層面。

在每個階段,我們都要回答一些常見的問題:用戶是誰,在什麽情況下碰到了什麽問題,為什麽,我們怎麽幫他解決;

有這麽多的解決方案,我們到底做哪一個;我們到底做多少、怎麽樣決定MVP的大小、迭代周期;本意是多少,衍生為要多少資源,是對成本和資源的評估。

這是我的一個模型框架,基本上一個產品經理在工作中要考慮的核心問題都在這裡了。

如圖,4這個點是人性層面。當汽車這個市場還比較初級的時候,它還是生產驅動的市場,汽車造出來比馬強,不愁賣。

但看今天,汽車市場已經很飽和了出現各種細分市場,這時,你想要在競爭中出彩,僅僅能做到表面看起來滿足了一些需求是不夠的。

舉一個細分市場的例子,中國市場入門級的豪華車市場。這個市場的用戶在這4個點上有什麽特別需求呢?

他們是新晉的中產階級,剛剛擺脫溫飽,而且未來看好的一群還算年輕的人。所以他們在4的層面上的需求,有可能是為了更好的社交,獲得尊重。這一群人需要用車來襯托他的地位。

所以,我們發現,在寶馬3系列和奔馳C級車上有一個針對這個市場而做的定製化功能,叫加長。

這個結論怎麽來的?為什麽加長更好賣?因為對個人來說是一種價值觀,對整個群體來說,是一種社會文化的認知。

因為,在中國豪華車的用戶需求場景是,前面開車的是司機,後面坐的是一個首長,而且因為它是官車,很多企業主喜歡這個車,前面開車的是司機,後面坐的的是老闆和生意夥伴。

中國為什麽很多中小企業主喜歡買奧迪A6,因為A6很多年前是官車,辦事方便,進出什麽場所的,保安不敢攔。

所以,長時間社會文化的熏陶,讓整個中國社會覺得車要大、後排太空要長,所以,豪華品牌的入門車系紛紛做加長這件事情。當然,在中國,加長車也確實賣得更好。

七、Y模型給了我們一個什麽啟示?

創新和創業會面臨兩大風險。

1.市場風險。到底有沒有需求,這是Y模型的前半段,所以,在Y的前半段我們經常講的是對用戶需求的理解和對市場的洞察,

2.技術風險,即你能不能做出來。很多東西真的是你能想到但做不出來的。比如,醫藥行業裡的某一些疾病的特效藥,市場需求非常明顯,高血壓的特效藥,糖尿病的特效藥,但現代的技術目前是真做不出來。

Y模型的精神內核:用心聽但不要照著做。Y的前半段叫做用心聽,對於用戶需求場景、市場情況,我們要用心聽。但是我們的解決方案要有自己的獨特和創造性,不要照著做。

1982年的時候,在蘋果office裡面,有一個記者問喬布斯是否做用戶調研,他說:“用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麽,直到我給他們看到,用戶才會告訴我們這不是我想要的,感覺特別無奈”。

這句話給很多產品經理造成很多誤解,絕對不是不要聽用戶的,而是要:用心聽但不要照著做。

從另一個層面講,我們不可否認喬布斯有一些天才的地方,他可能對用戶的洞察就是特別靈敏。但我們不是喬布斯,所以,還是用心聽,但不要照著做比較好。

在推出去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特別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在產品剛上線的時候猛推,因為你要證明產品上線了,想把那個數據轟上去。

但這個時候做猛推的動作,往往會造成用戶來了一波,馬上又像潮水一樣退去了,因為這個時候你的產品還沒有準備好,你的產品剛上線一定是千瘡百孔的。

所以,要注意,當產品剛上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是做流程的,而不是做拉新的,先保證產品的某一些數據達標以後再做拉新,這個時候用戶進來以後才能比較多的人留住。

八、產品經理的7層修煉

在我看來,產品經理分為七個層級,每一個層級基本上能看出來他是做什麽的。

初級產品經理:

需求細化與研發跟進,這是最初級的產品經理,我們對他的要求是寫文檔、接需求、做原型,跟進開發確保上線。

初級到第二級:主動項目管理。

這兩級最大的差異是從被動變主動,從接需求開始,你能夠自己提出我的產品該做什麽了。

第二層到第三層:從局部到整體管理產品。

之前你隻負責一個產品的模塊,但是那不構成完整的產品,你現在開始負責一個完整的客戶端,從局部到整體,這個時候要有大局觀。

大局觀包括兩方面:

1. 時間大局觀:是指你眼中的產品要是一個又一個迭代的螺旋上升,而不像更早期時,把產品簡單地看做研發項目,就像一個很餓的人吃肉的時候,嘴裡嚼著一塊、筷子上夾著一塊、眼睛還盯著鍋裡的一塊。

2.太空大局觀:你要能知道產品的成功不僅是靠產品、設計、研發把東西做出來,還要能推出去。所以你要看到運營、服務、市場、銷售以及合作夥伴的價值,怎麽樣通過完整的團隊協作拿到結果。

第三層到第四層:從單獨到群毆。

你過去是負責單一的產品,現在變成一條複雜的產品線了。這時你就要具備帶團隊的能力,比如定目標、追過程、拿結果,要開始注重偏管理上的工作。

第四層到第五層:從維護到創新。

第四層是維護一個產品線,第五層你要無中生有地做出一個產品線來。

第五層到第六層:從產品到業務。

你在產品崗位上到了第五層就是你的瓶頸了,你為一個更大的整體結果負責的話,就只能去做全程管理,負責整個商業閉環。

第六層到第七層:從自己到社會。

公司非常成功,能賺到錢,而且還對社會有價值。比如淘寶對社會的價值是什麽,讓很多殘疾人可以在淘寶上開店賣東西養活自己,這就是它創造的社會價值,這就是在自己公司成功的基礎上,再上升的一個事情。

八、產品經理創造的價值

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創造用戶價值。

這是對產品經理最基礎的要求,當然對創業者也是一樣的,你在創業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最開始的時候,你得做出一個對某些用戶有用的東西,然後你才能往下走。

第二階段,創造商業價值。

在做出用戶價值的基礎上,能賺到錢養活自己。對於產品經理來說,你這個部門不是靠公司的其他部門養活,而是自己能養活自己。

如果靠其他部門養活的,是系統的一環,你還沒有看到全局,你可能是一個公司的引流產品,很多大公司裡都會這麽分。

而對於創業團隊來講,到了第二層,也就意味著自己有造血功能了,不再是靠投資人的錢而活。我們講商業模式有2B、2C,你作為一個創業者不再是2C了,你開始創造自己的商業價值,VC只是幫你加速的一個資源。

第三階段,創造社會價值。

當你做的事情有外部性了,對這個社會還有價值,有它的正向外部性,你的價值就溢出了。

最後,講一下終極修煉。產品經理的修煉到了終極以後,是把具體的任務抽象成一些能力,甚至抽象成一些思維方式。

我覺得很快每個崗位都具備產品經理的部分能力,我們也看到矽谷產品經理的基本工作也被分包了,所以盡快成長到第四層。

你要出來創業的話,其實你的起步就是第五層,邊打邊補課的狀態,所以會更加地辛苦。

還是那句話,終極思維訓練是:用心聽,但不要照著做。

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你在生活中面對各種人和事、做重大決策的時候,都可以用心聽,但不要照著做,這將形成一種社會推動力。

什麽意思?

我認為社會有兩種阻力,一種不用心聽,一種只會照著做。

想象一下,如果這個社會大家都只會照著做,會出現什麽樣的結果?沒有創新了。我是比較認同那種反叛的文化、顛覆的文化,那種向年輕人學習的文化的。

第二點,不用心聽。你會在網上看到無數的噴子,只要社會不好的新聞一出來,總有一群人在那邊無腦地噴,你說他們是發泄情緒也好,但大家都有情緒,他們噴的時候完全是一種情緒的發泄,一點意義都沒有。

這個是大家思考深度的問題,他並沒有思考,並沒有給出解決方案,我覺得給出解決方案的噴才是比較好的噴。

所以,兩種阻力,一種不用心聽,一種只會照著做。如果更多的人能夠用心聽,但是不照著做的話,這個社會一定往前進步一點點。

主辦方簡介——

納什學院擁有“納什公開課”、“納什飯局”、“納什書社”等板塊,為各領域大咖級導師和精英人群搭建高品質學習與交流太空;在這裡,你可以了解行業熱點,突破發展瓶頸,結實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更廣的商業機會。

創業酵母以高端招聘為戰略性服務入口,專注服務互聯網、金融、傳統產業更新各細分領域高成長型企業,幫企業找人、找錢、找方向、找資源等一系列服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