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企在美投資降溫 專家:國內監管與國際形勢導致

  中企在美投資降溫

  來源:北京商報

  中美貿易戰的另一端,中企赴美投資並購正面臨新的“路障”。6月2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國擬頒布投資限制措施表態:“我們注意到美方關於擬頒布投資限制措施的消息,正在密切關注,並將評估對中國企業的潛在影響。”隨著美國政策收緊,中國監管層加強管控大額主業之外的非理性對外投資,此前火熱的中資企業在美跨境並購自去年開始降溫,經歷了從沸點到冰點的轉變。

  戰火蔓延

  根據此前白宮聲明,美國將於6月30日頒布有關限制中國赴美投資的措施。受到川普政府或對中企采取更多投資限制措施的影響,當地時間6月25日,美國股市遭遇重挫,紐約三大股指收盤下跌。美國東部時間6月26日,美國總統川普在會見國會議員時表示,可以依靠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來解決“美國科技被盜”的問題。美國媒體分析指出,這或許意味著川普放緩使用直接措施限制中國對美投資。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回應,“中資企業對美投資為美方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和稅收,也為美國企業拓展海外業務帶來了資金和市場管道。我們希望美方能客觀看待企業的商業行為,為中國企業在當地開展投資活動創造良好、公平和可預期的投資環境”。

  在美投資的中國企業也感受到美國貿易政策和巨集觀環境變化帶來的“寒流”。長期追蹤中國在美投資的榮鼎谘詢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在美直接投資同比大幅下降92%至18億美元。

  美國中國總商會上周發布的《2018年在美中資企業商業調查報告》顯示,60%的受訪企業最擔心川普政府對進口產品徵收高關稅,14%的受訪企業認為川普政府增加貿易壁壘可能會導致它們減少在美投資。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企業在美投資為促進美國當地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川普政府則在考慮頒布新的措施限制中國在美投資。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經商處公使朱洪對此表示,美國巨集觀政策環境正成為中國企業家把對美投資熱情轉變為現實投資的重要考量。他說:“美國一方面希望吸引外國投資者增加對美投資、擴大美國就業,另一方面又加大對投資的限制,這樣不對稱的資訊可能會讓中國投資者感到無所適從。”

  朱洪認為,中美兩國在雙邊經貿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是正常的,雙方應該有耐心和信心,增強理解和互信,妥善處理矛盾和分歧,而不應該動輒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的單邊行動,將經貿問題政治化。他強調,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不是零和博弈、你贏我輸,而是共同發展、互利共贏。貿易戰對雙方都沒有好處,雙方應在良性競爭中不斷做大中美合作蛋糕,實現互利共贏。

  從沸點到冰點

  2017年之前,中企赴美一度火熱,並於2016年達到巔峰。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淨額從2012年40.48億美元漲至2016年169.8億美元,翻了4倍有余。《中國對外投資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中企對美投資流量同比增長111.5%。

  在活躍的全球並購市場中,中資企業跨境並購交易出現激增,交易規模和數量都令全球並購市場側目。2012年,萬達並購了全美第二大院線AMC,海外收購及投資總額一度超過2300億元;2014年,安邦收購紐約核心地標華爾道夫酒店,19.5億美元的收購價創下了美國酒店業歷史之最;2016年,海航集團以6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科技公司英邁。

  來自全球金融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中資企業在2016年宣布完成或已接近完成的跨境並購交易金額創下歷史新高達到2261億美元,是2015年的兩倍多。其中,中國化工收購瑞士種子及生物技術農業綜合企業先正達(Syngenta AG)的交易規模達到469億美元,是迄今為止中資企業規模最大的海外並購案。

  過去幾年,中國大幅放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等領域的限制,借此來推動國內企業“走出去”戰略。因此,中資企業跨境並購規模激增也在一定程度上來源於海外投資審批制度的簡化。

  2013年11月修訂的《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中對海外投資的審批作了簡化。據此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新的《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規定只有中方投資額10億美元以上或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或敏感行業的對外投資才需核準,其他項目只需備案。

  此後幾年,中資企業跨境並購交易規模和數量逐漸攀升。美國商務部官網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中方在美直接投資交易量達51.2億美元,而2016年僅四季度就達到了102.7億美元,全年更是高達254. 5億美元。

  然而2017年的“301調查”將中企在美投資的勢頭截斷。今年3月美國祭出了擬對部分中國進口商品征稅和限制中國在美技術類投資的組合拳。

  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301調查的單邊主義做法,希望美方取消不應有的貿易限制,提高供給能力,給予中國商品和中國投資公平公正待遇,推動兩國經濟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贏。

  與此同時,監管層對海外非理性投資風險更加關注。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外管局四部門就對外投資表示,密切關注近期出現的一些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以及大額非主業投資、有限合夥企業對外投資、“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類型對外投資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建議有關企業審慎決策。

  2017年前兩個月中資企業跨境並購逐漸開始冷清起來。6月20日,榮鼎谘詢(Rhodium Group)發布報告,2018年前5個月,中國對美國展開的並購和綠地投資等直接投資金額僅18億美元,與2017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超過90%,為過去七年來最低水準。除了新增的交易規模顯著下降,已達成收購協定待完成的並購交易也出現更多不確定性。

  降溫的另一面

  而在跨境並購中可能存在的資產轉移現象也受到監管層的高度關注,尤其是在2016年三季度資本账戶達到創紀錄的2075億美元逆差後,監管層對企業海外投資的管控逐漸收緊。

  對於中企赴美投資降溫的原因,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所競爭法中心秘書長黃晉認為,主要包含兩方面,國家安全審查方面,美國的部分行為對中國的限制要高於其他國家;法律方面,美國的勞動力保護制度、環境保護法等要求均高於中國,這對中國企業赴美投資實際上是一種隱形門檻。

  在隨後頒布的一系列監管政策中,防範各種風險也被反覆強調。2017年1月7日,國資委發布《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強調戰略規劃引領、堅持聚焦主業,明確央企原則上不得在境外從事非主業投資。

  去年7月,國家發改委稱有關部門將繼續關注房地產、酒店、影城、體育俱樂部非理性對外投資風險,建議有關企業審慎行事。業內人士認為,監管層仍然支持以戰略性並購為目的的跨境並購交易,管控主要針對大額非主業的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

  商務部合作司負責人談2017年1-9月我國對外投資合作情況時也表示,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4個國家和地區的5159家境外企業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780.3億美元,同比下降41.9%,非理性對外投資得到進一步有效遏製。

  “除了美方的苛刻條件之外,赴美投資的中國企業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進一步提升綜合實力”,商務部研究院區域合作中心主任張建平透露,從整體上看,中國企業的國際運營能力仍處於上升階段,存在國際人才儲備不足、對美國市場了解不充分、談判能力不足等問題,在國際投標運作等方面仍需積累經驗。

  不過,從並購市場參與方的角度來看,中國的資本投資已經發展到需要通過跨境並購來提升收益的階段,產業發展也需要通過跨境並購進行完善和更新。有分析稱,中國的企業和資本正在走向全球,這個趨勢會持續下去,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也有企業開始尋找跨境並購新的融資管道。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常蕾/文 代小傑/製圖

責任編輯:孫劍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