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趣讀書頻道:最簡單的自學秘匙

梁漱溟先生在練功夫

/

“一切有司機教導的人,亦都非自學不可”。梁漱溟先生如是說。

他幼時曾在一些家塾、小學讀書,中學之後便未曾再進入更高的學府。

及至在學問與家國事務上有成,回顧時,他有了如此的結論和感慨。

1942年,梁先生寫了《我的自學小史》。他說,將自己自幼修學,以至在某些學問上“無師自通”的經過,敘述出來,給青年朋友們,“未始無益”。

何為自學呢。梁先生認為,別人傳授,或已然陳列在案的,即便聽過、見過,也並非真的為我們所有。師父為你洞開一門,或照見一個方向,還需得我們親自去思索,求得。這樣的踐行過程,才將所知會融匯貫通在自己的手上腦中。否則人就好像一個通道,知識從別處來了,又出往別處,並沒有留下和作用些什麽。

這本小書中,梁先生以自己學習哲學的經歷為線索,袒露了自己學習的來路,和其中累積和變化的過程與契機。步步寫來很真誠,也清晰實在。

其中,他將“自學”這一事,總結為了八個層次,來說明我們可能要歷經的每一個階段和彼此間的關聯。讀過後,覺得也適用於學習和做事的任何一處。把一些心得摘錄給你,可以用來自己照鑒,參考。

八 步

一 | 肯有主見

? 對一個問題肯用心思,便對這問題自然有了主見,亦即是自己自家有判別。

? 胸無主見的人無論對於什麽議論都點頭,人家這樣說他承認不錯,人家那樣說他亦承認不錯。因他腦裡原是許多雜亂矛盾未經整理的東西,兩邊的話衝突不相容亦麻木不覺。

? 不要怕主見之不對而致不要主見,我們的主見也許是很淺薄,淺薄亦好。要知雖淺薄也還是我的。

小世界:捷徑無用,不企望越級成長。眼要高,亦肯接受現階段中的“手低”,如實以待每一階段的自己,才可以扎實成長。

二 | 見到自己,才見不同

? 有主見乃感覺出旁人意見與我兩樣。要自己有了主見,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才得發覺前後左右都有種種與我意見不同的人在。

? 憬然於道理之難言,既不甘隨便跟著人家說,尤不敢輕易自信;求學問的生機才有了。

小世界:有了“我”,才有那個覺知不同,進而求解的前提條件。

三 | 看書聽話乃能得益

? 前人的主張,今人的言論,皆不致輕易放過,稍有與自己不同處,便知注意。

? 不同,非求解決歸一不可;隔膜,非求了解它不可。於是古人今人所曾用過的心思,我乃能發見而得到,以割取而收歸於自己,所以最初一點主見,便是以後大學問的萌芽。從這點萌芽才可以吸收滋養料,而亦隨在都有滋養料可得。由此萌芽,向上才可以生枝發葉,向下才可以入土生根。

? 現在告訴大家一個看人會讀書不會讀書的方法:會讀書的人說話時,他要說自己的話,不堆砌名詞,亦無事旁征博引,反之,一篇文裡引書越多的,一定越不會讀書。

小世界:讀書、求學問,總是為了與他人的洞見與智慧相遇,去看向更多的角度。最忌的是漁獵見聞,長了傲慢,忽略了融匯。讀書終究是令人可親的。

四 | 知不足

? 古人說“學然後知不足”,真是不錯。隻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後就自知虛心了。自己當初一點見解之浮淺不足以解決問題,到此時才知道了。

? 從自己覺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見,完全虛心先求了解他:這樣,書一定被你讀到了。

? 從來遇著不同的意見,我總疑心他比我高。疑心他必有為我所未及的見聞在;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樣判斷呢?

小世界:我們都有自己的小小立足點,各自不同,並以此作為最重要的依據,這便是一種天生的“不足”,所以不與異見相對立,會讓我們的世界和視線更寬闊,便是補足和進步了。

五 | 簡單

? 凡有系統的思想,在心裡都很簡單,仿佛只有一兩句話。

? 如說當時覺得有什麽,現在才曉得原來沒有什麽,那就對了。

小世界:把一本書讀薄時,便是明白了,好像在千回百轉後,最後仍是見山是山的簡單。只是化繁就簡,其中的路途,不可以省略。

六 | 真學問令人受用

? 有受用沒受用仍就在能不能解決問題。這時對於一切異說雜見都沒有搖惑,而身心通泰,怡然有以自得。

小世界:知而能行,才是真知

七 | 知別人

? 再看別人的見解主張,其中長短得失都能看出來。這個淺薄,那個到家,這個是什麽分數,那個是什麽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為自己從前皆曾翻過身來,一切的深淺精粗的層次都經過。

小世界:自己從頭到尾,每一步都親自走來時,會有更準確的判斷,亦會有更多的體恤和寬容。會知道,不同階段中,會有不同的局限與合理。

八 | 敞亮

? 每一句話都非常地晶亮透辟,因為這時心裡沒有一點不透的了。此思精理熟之相也。

小世界:是的,佛說家常話,願你在求知中,常有啟發和洞見的晶亮。

(畫作all by林曦)

一些叮囑

不讓一天光陰,隨便馬虎過去

9. 融匯| 俗語有“學來的曲兒唱不得”;一句話,便是說:隨著司機一板一眼地模仿著唱,不中聽的。必須將所唱曲調吸收融匯在自家生命中,而後自由自在地唱出來,才中聽。

8.自求| 學問和藝術是一理:知識技能未到融於自家生命而打成一片地步,知非真知,能非真能。真不真,全看是不是自己求得的。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

7.健朗| 自學最要緊是在生活中有自覺。讀書不是第一件事,第一件事,卻是照顧自己身體而如何善用它。——用它來做種種事情,讀書則其一種。

6.活力| 求知識蓋所以浚發我們的智慧識見;它並不是一種目的。有智慧識見發出來,就是生命向上自強之效驗,就是善學。

5.寢食| 倘若求知識以致廢寢忘食,身體精神不健全,甚至所知愈多頭腦愈昏,就不得善學。

4.無敵| 胸中恆有一股清剛之氣,使外面病邪好像無隙可乘。——反之,偶爾患病,細細想來總是先由自己生命失其清明剛勁,有所疏忽而致。

3.全局|(如袁世凱之破壞約法以及其他軍閥之攘奪競爭;而在我則始終認為這不是某幾個人所能破壞的,我們僅責難少數人,實已蹈於錯誤之境地。即今日之國民黨,黨內種種不健全和失敗,亦絕不是某一個人的過失,或是某某等幾個人的過失。)我常喜歡對人如此說:我們看任何事,不要只看中心點,須看四周圍,看背景、看環境;不能只看近處,還須看遠處;不能只看淺處,還需看深處;不能只看一時,還須得看過去所以如此的成因與由來。(所有在當時一般人都責難袁世凱和其他軍閥有力者,而我則不然)

2.實際| 諸君須認清我之用思過程,乃是從眼前實際問題起,絕非從高處理想起:因為是從眼前實際問題起,最初乃有一種很淺之覺悟或主張,有主張之後,乃實際去做或繼續不斷地研究探索,於是輾轉而入深微之處。

1.警醒| 大體說來,我只是平常資質,沒有過人之才。在學校時,不算特別勤學;出學校後,亦未用過苦工。隻平素心理上,自己總有對自己的一種要求,不肯讓一天光陰隨便馬虎過去。

兩個故事

梁先生不止一次提起過兩件事。

一是少時他受父親的影響,曾經重事功而輕學問,推崇“實用主義”,立志要做救國濟民的大事。對於哲學經典類,覺得無用於實務,故此鄙薄,還將人格修養視作“做大事”的工具。

他說許多人不同意他的認識,卻駁斥無力,動搖不了自己的自信。直到遇到一位朋友,於老莊、佛典有造詣,得遇後,心悅誠服,“其思想高於我,其精神亦足以籠罩我”,於是有暇就去請教,記錄他的談話,裝訂成了厚厚一冊。

在梁先生的成就中,哲學是最重要的一件,他說因為這位友人,才對哲學始知尊重,“一向狹隘的功利見解為之打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長進。

二是他早年認真學佛,覺得出家是自己的人生正途,於是常年吃素,也堅持不婚。後來因為一篇相關的文章,被蔡元培先生聘入北大講授哲學。北大優異者眾,便不免引起了“好名好勝”之心。

他講人天然有好名好勝之心,也天然有情愛之需,但他立志為僧,便自我抑製壓抑。糾結日久,一日做文章時,因為思緒紊亂而不得,所以翻閱閑書靜心。在《東崖語錄》中看到了“百錮交慮,血氣靡寧”八字。他說自己驚心有省,從此收了對立,結婚生子,“回到世間來”。

會想到,我們所堅信和維護的,總是一些局部。先盡力而為,走到一個階段,便會有另一位勢均力敵或者更高的高人,會來用他所精深的那隅,來與我們對話。那時因著我們在另一端也一直進步著,於是有話可說,一點可醒。局部與另一處局部相拚合,便是更多一些的通透與寬綽。

從知與不知,從出家到入世,如梁先生自己在自學的八個階段中說到的,先別怕我們這一時必有的淺薄,先立一個大致不錯的Flag,隻管躬行,時間會幫我們糾偏。

《我的自學小史》手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