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台風下的壽光抗洪:花巨資修水利工程 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

去年洪水後投巨資修建防洪治理工程,排水管網功能初見成效

“雨下得很大,為了村民安全,泄洪了。為了保障人身安全,全部撤離。組織車輛,緊急撤離。”8月11日凌晨5時許,山東省壽光市營裡鎮齊家黑塚子村的廣播響起,許多村民被廣播中急促的聲音從睡夢中吵醒。

而此時,距離齊家黑塚子村48公里的壽光市紀台鎮已經有多個村莊農田被淹。曾經斷流甚至乾枯過的壽光彌河、丹河水位大漲,一度逼近橋面。這是壽光繼去年8月受台風“溫比亞”影響發生洪澇災害後,又一次遭受台風重創,初步統計,“利奇馬”致超過13萬畝農田被淹,9.3萬群眾撤離,直接經濟損失近10億元。

壽光市水利局副局長范榮譽說,2018年水災過後,在全市範圍修建的排水渠已於今年5月竣工並投入使用。從8月10日9時至11日22時,壽光全市平均降雨量、折合降水量分別比去年“溫比亞”時多57.9毫米和1.27億立方米。“山東多地降雨排入丹河、彌河,所以會出現河水漫過橋面的情況。往年全年降雨量在560毫米左右,去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今年肯定會更多。”

新京報記者梳理過往材料發現,由於壽光過去一直處於乾旱狀態,曾經斷流的丹河、彌河河道內有人私建房屋,自去年台風“溫比亞”過後,壽光市水利局便已對河道清障整治。

安全撤離的村民

8月12日中午,壽光市營裡鎮齊家黑塚子村,約兩米高的積水已經退去,地上都是淤泥,村民高文輝(化名)也已回到家中平房,被褥、家具、家電因為長時間浸泡已經損壞,家中淤泥有二三十厘米厚。

8月11日凌晨5時許,村委會通過喇叭通知村民彌河洪水將至,讓他們緊急撤離。“雨下得很大,為了村民安全,泄洪了。為了保障人身安全,全部撤離。組織車輛,緊急撤離。財產以後再說,財產帶不走。”許多村民在睡夢中被急促的廣播吵醒。

高文輝家住得遠,聽不到廣播通知,他被村裡鄉親的電話叫醒。其實在8月10日的時候,高文輝在電視上就看到了台風的消息,但他並不擔心。他說,去年洪災後,為了抵擋洪水,村外建了一座3米高的擋水壩。“當時想著洪水肯定過不來了,那天晚上睡覺也沒想太多。”

高文輝拿了兩件換洗衣物,匆匆帶著一家老小跟隨其他村民離開了村子。因為相信村外3米高的大壩能夠擋住洪水,他們沒有把家裡其他東西帶走。

20多分鐘後,高文輝和其他村民撤離到了距離村莊大約6裡的營裡二中安置點。高文輝聽說,他們到達安置點不久,洪水將村莊淹沒。

和齊家黑塚子村不同,營裡二中不在泄洪範圍內,並且營裡二中附近有比較高且被加固過的老壩。高文輝和家人在學校宿舍裡住了兩個晚上。“去年洪水過後,家中家具、家電損壞,牆皮脫落,一家人用積蓄把房子認真翻修了一遍,購買了新的家具、家電,沒想到兩年遇到兩次洪水。”家裡又一次泡水,高文輝暫時有家難歸,估計只能借住在親戚家中一陣子。

除此之外,高文輝家的玉米地、蔬菜大棚和養魚池也受了影響,玉米地裡的作物被埋在了淤泥裡,十幾個蔬菜大棚全損壞,挖掘機也被水淹了。

地勢最低的村子

這次洪水,挨著丹河的一個地勢最低的村子——紀台鎮丁家堯河村也受到不少影響。

丁家堯河村在壽光城西,壽光的三條主要河流彌河、丹河、堯河都在村子附近,8月11日,三條河的河水漫過河堤,直接灌進了村子。村民說,水位降低後,河水已經不再灌進村子,反而是村裡的積水不斷流入丹河。

中午時分的丁家堯河村,一條東西方向的村道上,齊膝深的水擋住了往來的車輛和行人,路邊的一個收菜場被淹了,裝菜的塑料筐漂浮在水面,有村民提醒蹚水的人們,不要靠近收菜場的一邊,下雨前,那裡剛剛挖了一個大坑。大部分回家的村民,只能望水興歎——這裡是全鎮地勢最低的村子,就算水抽出來了,也沒地方排。

只有幾個位置相對高一點兒的大棚可以抽水。丁連之家的三個棚就是其中之一,8月13日早晨,他就架起了三個抽水機開始抽水,一上午沒停。

其實,村裡的積水不僅是河水,還有附近其他村排出來的水。丁家堯河村是紀台鎮地勢最低的村子,也是沿線排洪溝的終點,附近多個村子裡排出的水,經排洪溝匯集到丁家堯河村,再從這裡排入丹河。然而,因為丹河堤岸高於村子,最後的一段地下排水管道是斜向上的,在此前,為了防止河水沿著排水管倒灌進村,出口的閘門已經關上了。也就是說,丁家堯河村,其實是附近村子的泄洪地。

“總體上看,排水網絡是有用的。”一位當地的幹部說,今年的水比去年大得多,去年最高時水流量只有2400立方米,今年達到了4000立方米,“但今年排洪完成的時間要早得多,基本上是雨剛停,大部分村子裡的水就排得差不多了。”他也承認,“對丁家堯河村來說,確實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拆除河道裡的違建

紀台鎮同興村村民楊全(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8月11日11時左右,同興村500多名村民全部撤離。8月13日早上,村裡洪水退去,楊全一家回到家中。

去年壽光洪水前,楊全家裡有5個蔬菜大棚,其中4個在大水中損毀,後修複。這次洪水,有3個蔬菜大棚積水,約兩米高。楊全說,目前村裡應該有300個左右的蔬菜大棚被淹。

紀台鎮多位村民告訴新京報記者,上個世紀80年代,當地便有村民開始修建大棚,那時候壽光是一座出了名的“漏鬥”城市,雨水來得快退得也快,一直處於乾旱狀,一般要打10米以上的水井才能出水,如今挖個三四米就能見水。“這一變化大概是從2008年開始的。”一位村民說。

此前,因多條河道長期斷流、乾枯,有村民在河道內搭建房屋。為確保2019年汛前河湖違法問題全部清零,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去年台風“利比亞”過後,壽光市水利局開始對其境內的彌河、丹河流域兩岸違建的拆除行動。

據山東當地媒體報導,壽光市上口鎮口子村緊靠彌河,彌河多次發大水後,村落遷到羊田路以東,舊村逐漸成為養殖區和大棚種植區。今年1月20日,舊村原址上,原有的畜禽養殖、大棚種植、兩家企業等早已不見了“蹤影”,工作人員也正在忙活著對梨園種植戶的院落進行拆除。

“歷時25天完成,最多的時候一天清運垃圾的車輛達到35輛以上,日清運垃圾最多達4000立方米左右。現在除個別梨園戶,其他的都已經清除完成了。”上口鎮河道清障工作小組組長劉勇在今年1月份面對媒體表示,對於彌河、丹河的整頓治理,做到不留一處死角,清就清乾淨,做到徹底無遺漏。

暴雨超河流承限

8月12日,壽光市方面通報稱,據初步統計,壽光市低窪易澇區1.8萬個大棚進水,農田受災面積13萬畝,沿河部分村莊9.3萬群眾撤離,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10億元。從11日2時開始,大棚區開始出現棚外積水和棚內滲水現象,紀台、稻田、洛城以及孫家集、文家、羊口等鎮街組織群眾,啟動自備水泵和市裡調配的450台排水泵,投入排澇工作。

壽光市水利局副局長范榮譽告訴新京報記者,壽光整體地勢偏低,發源於山西晉城和山東臨朐的丹河、彌河都要匯流到壽光,最終流入渤海。受“利奇馬”影響,山東多地出現暴雨,其河流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出現河水漫過橋面甚至河壩出現小的決口的情況。

“從雨水量來看,百年一遇,河道彎曲和自然變化對排水影響不大。”范榮譽介紹,2018年水災過後,在全市範圍修建的排水渠已於今年5月竣工並投入使用,從8月10日9時至11日22時,壽光全市平均降雨量、折合降水量分別比去年“溫比亞”多57.9毫米和1.27億立方米。“壽光位於山東省的下遊,山東多地降雨排入丹河、彌河,所以會出現河水漫過橋面的情況。”往年全年降雨量在560毫米左右,去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今年肯定會更多。

對於農田被淹,范榮譽介紹,蔬菜大棚要挖泥土堆牆,田地低於路面,易產生積水。另外,隨著近些年全球氣候變化,地下水位上漲,除了降雨,地下還會往外滲水,這也是部分地區農田被淹的主要原因。

山東省防汛辦曾表示,壽光被淹是河道入海能力差所致,該河段屬平原河道,洪水還會受潮水頂托,故入海能力差。

“多虧修了排水渠”

“利奇馬”來襲,壽光市政府、水利局、警察等部門工作人員與村鎮幹部一起幫助群眾疏通水道,抽水排澇,積極開展生產自救。

8月13日,壽光大部分地區的積水已經退去,新京報記者在洛城街道南范村一蔬菜大棚內,看到當地村民韓素青正在對黃瓜苗進行扶正。她告訴新京報記者,今年棚裡只有地勢稍低的西邊過了一點水,東邊大部分地方的土還是乾燥的。“多虧修建了排水渠,村裡和棚裡的水直接排進水渠,最終進入管網,不再倒灌滲水,比去年損失減少了很多。”

在丁家堯河村,救援人員用挖掘機挖開了路邊的地下管道,各處的水湧入地下管道,在低窪處匯成一座“池塘”,一台消防車在“池塘”邊抽水,抽出來的水,通過一條六百多米的管道排入丹河。

“去年沒有地下管道,村裡一直抽了15天,才排完水,今年排水應該快一點兒”,一位村幹部說。

一些鄰近地下管道的大棚邊上,村民們也在挖水渠,把地裡的水引出來,排到挖開的地下管道裡。

據了解,去年以來,為了徹底改善大棚區易澇問題,壽光全面疏通了村級農田水網,建成了棚(田)通渠、渠連溝、溝進河、河入海的防洪排澇體系。

8月15日,新京報記者看到,壽光市南部地區大棚易澇區,恢復生產的工作已經開始。壽光市人民群眾的生活秩序井然,水電均已恢復。壽光市政府、水利局等相關部門正在制定救援後續方案。

范榮譽告訴新京報記者,下一步他們肯定還會研究制定防洪方案,對壽光境內河道及鄉村排水渠繼續整治。

此前,壽光已定下總投資36.12億元的彌河丹河防洪治理工程建設,今年汛前工程投資26.07億元,治理總長度163.7公里。其中,紀台鎮已清理河道32.5公里,投資2.27億元,修建好總長度172.5公里、以“五橫六縱”為框架的農田排澇工程。稻田鎮在南部大棚易澇區實施了“三縱三橫”和縣鄉道路水利工程,新挖排水溝渠167公里,埋設大口徑管道7.5公里、棚間管網12公里、U型渠21公里、建設過路管涵260座、進水閘9處。

壽光市水利局局長燕黎明說,兩河治理完成後,彌河的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丹河的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了20年一遇,丹河分流的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

新京報記者 劉名洋 周懷宗 發自山東壽光 實習生 馮惠濡 陳麗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