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尚書·禹貢》:古人對世界地圖的想象

“今天,我們隨便翻開一張世界地圖,都能清楚看到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與模樣。它是一塊地處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毗鄰朝鮮、俄羅斯、蒙古等眾多國家的土地,這是人人皆知的地理常識。”

但如果時間倒退回四百多年前的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情況則全然不同。

一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刻印了一幅名為《山海輿地全圖》的地圖,這是在中國刻印的第一幅按照西洋方法繪製的世界地圖,引發了當時中國人的驚奇:原來我們生活在一個圓球形的土地上,天不是圓的,地也不是方的。

中國並不是天地的中心,也不是面積最大的那塊土地。這和中國人對世界一貫的想象大相徑庭。

那麽,在西洋世界地圖被介紹到中國之前,中國人有沒有自己的“世界地圖”呢?他們眼中的“世界地圖”是什麽樣子呢?

古代中國人對於世界的想象最早始於《尚書·禹貢》。《禹貢》也因此深刻影響了此後中國人的地理觀念。

《禹貢》據傳是禹所作,說的是禹在治水的過程中,劃分天下的疆界,根據不同土地的肥瘠狀況,制定各地進獻貢賦等級之事。

據說在堯舜時代,爆發過一場極大的洪水,禹接受了治理洪水的任務,跋山涉水,勘察地形,行跡遍布天下各地,從而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

他將當時所認識到的整個世界劃分為九個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並且對每一州的邊界、土質、賦稅等級、特產貢品、貢路線線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在開鑿了山脈、疏通了河道、把九州疆界都確定下來之後,禹又根據各地距離王城的遠近,將天下分成五等,也叫“五服”:王城四周向外擴五百裡的區域稱甸服,甸服的居民需要向王城繳納精粗等級不同的稻穀。

甸服以外五百裡的區域叫侯服,侯服的居民為天子和國家提供等級不同的差役服務。侯服以外五百裡的區域是綏服。對於靠近侯服的三百裡,禹認為要斟酌人民的情形來施行文教,其余二百裡則振興武力以顯示保衛力量。

綏服以外五百裡的區域是要服,其中靠近綏服的三百裡是夷人們住的地方,其余二百裡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要服以外五百裡的區域是荒服,其中靠近要服的三百裡是蠻荒地帶,其余二百裡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這種政區制度將世界描繪成以王城為中心、按照五服逐層向外擴散的棋盤狀影像。和今天的地圖要求客觀描述地理情況不同,這幅由“九州”和“五服”構成的地圖,實際上表達的是中國古人的太空感受和對文明的理解。

在他們的理解中,世界是一個按照文明等級規律排布的地理系統,它有一個中心,便是“中國”。

“中國”是最高級文明的所在。“中國”的中心是王城,王城代表了政治和文明的核心和源頭,它向外擴散著自己的政治和文明的影響力,距離王城越遠的區域文明程度越低,所承擔的政治角色也就越次要。

不過,九州和五服還沒有窮盡古人對世界邊際的想象。在五服之外,他們還設想了更多可能存在的地域與族群。

但由於這些區域超出了王者的治理範圍,是舟船和車馬所不能到達的遙遠之地,因此一律以夷狄視之,不納入“世界地圖”的考察範圍。

從今天地理學的角度來看,《禹貢》對世界的認識顯然是錯謬百出的。

但從文明和政治的角度來看,它反映的是古代中國人對文明和政治的看法,且這種看法深刻影響了兩千年的中國文明,值得我們認真對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