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愛發脾氣,愛哭鬧,讀懂孩子的六個技巧,培養高情商的寶寶

在父母們眼中,孩子是情緒化的:

不讓孩子做一些事情,他就躺在地上撒潑、打滾;

一不滿足就哭,發脾氣、扔東西、大喊大叫;

脾氣超大,愛發火,跟他講道理也不聽;

自尊心特彆強,做錯了事還沒怎麼說他,就開始不高興;

一生氣就躲進房間裡,關上門,不肯和人溝通……


0-6歲的孩子,情緒經常是來得快,走得也快,他們會經常哭鬧、發脾氣,有時甚至不明原因,又或者在我們看來是無理取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6歲以後,他們調節情緒的能力不斷增強了,那些情緒化、哭鬧、發脾氣的行為頻率、強度減少了,然而,當有情緒時,他們可能會選擇把房門一關,拒絕和我們溝通。

我們可能不喜歡看到孩子出現諸如生氣、憤怒、失望、難過等「負面」情緒,然而,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長大,就不能忽略這些負面情緒的存在。


孩子哭鬧和發脾氣並不是壞事情,「平和式教養法」的創始人勞拉.馬卡姆博士在《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談到「造物主為嬰兒和幼兒提供了一種『防故障安全機制』,釋放恐懼和挫折產生的生理壓力,這種機制就是『發脾氣』」。特別是嬰幼兒,更容易發脾氣和哭鬧。這源自於他們自身的特點,即使是大孩子,這種機制的表現可能不再那麼明顯,但他們也仍然需要這種機制幫助他們的心理健康發揮作用。重要的是,作為家長,需要了解孩子哭鬧和發脾氣真正的原因,從而用更恰當的方式來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

第一,他們的發育水準尚不成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情緒的調控能力都非常有限。關於這一點,我們需要從嬰幼兒時期說起,從進化的角度講,嬰幼兒在還沒發育成熟、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以前,需要通過哭鬧和發脾氣來引起成人更多的關注,以使他們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嬰幼兒大腦的執行控制能力也比較弱,負責自控部分的前額葉需要到25歲以後才發育成熟,因此,嬰幼兒尤其容易情緒化,他們的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同時,邏輯思維的發展與成人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無法很好的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及因果之間的關係。所以,當我們一味的擺事實、講道理時,孩子依然無法理解,然而,他們的情緒可能會因此變得更加複雜,自然容易哭鬧和發脾氣。


第二,技能不成熟,如語言表達。當孩子還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自己的需要時,更容易發脾氣,當語言得到發展以後,很多情緒化的表現也會慢慢消失。即使是大孩子,也依然有技能不夠成熟的地方,比如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同學發生衝突,被老師誤解時,他們不知道怎樣更恰當地處理這些問題,往往容易在這個過程積累情緒,這也是很多時候,當你很久沒有和你的孩子聊天,不知道他經歷了哪些問題和困難時,突然發現孩子變得情緒化,其實這也是他在向你釋放尋求幫助的信號。


第三,調節情緒的能力有限。1歲半以前的孩子,還不完全具備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作為家長,需要幫助他調節情緒壓力下的體驗。當孩子到了3歲以後,他的情緒自我調節能力隨著語言的發展以及以往經驗積累而增強了,此時的他擁有了一定的調節能力,但也並不成熟,因此,在孩子哭鬧或者發脾氣時,你依然需要做他的「情緒調節器」,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調節情緒。


第四,成人對孩子成長規律不夠了解。孩子的成長非常迅速,人類是最為複雜的生物,與養花、養草不同,養育孩子沒有說明書,一些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並不了解,這些不了解導致其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發生矛盾,引發孩子激烈的情緒。比如,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發展需要經歷哪些關鍵期?哪些行為表現看似是問題卻是孩子成長的表現?一些執拗、逆反的行為背後有哪些原因和需求?哪些做法可以既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又不會因此轉變為溺愛?當作為父母的你不了解孩子這些表現背後的深層次需求時,很容易因為理解和溝通的不當激起孩子更多的負面情緒。


第五,成人自身的情緒影響。你會發現,當你情緒不好,總愛發脾氣的時候,你的孩子也是如此,這不僅僅是榜樣的作用,同時也是情緒的感染,當我們處於壓力、焦慮中時,孩子也會感受到,並且,會加重孩子的焦慮,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所以,很多家長也意識到,調整孩子的情緒,要先從自身的情緒做起。同時,情商高並不是指這個人不發脾氣,而是當有情緒時可以學會自己調整,讓情緒不造成過度的反應。


第六,源自於積累的情緒。有時候,平時掉在地上一塊餅乾沒關係,今天卻不行,孩子因此不依不饒。孩子們很可能因為白天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的衝突,或者因為媽媽白天上班導致的分離焦慮而積累情緒和壓力,又或者在學校裡被同學嘲笑、被老師批評。當情緒和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能就會爆發出來,爆發點也許是因為一塊餅乾,也許是因為選電視節目,還有可能是因為搭積木,這些在平時看來不起眼的小事很有可能會成為壓倒孩子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因為一件事情不停的大哭、特哭時(當然,排除你吼叫和威脅他的時候),不排除孩子在釋放以往的情緒壓力,這種壓力的釋放也常常發生在孩子放鬆下來以後,比如在遊戲過後,出去玩兒完或你回到家以後,這些讓孩子覺得放鬆和安全的時候也成為他們釋放積壓情緒的機會,他會把積壓的情緒和壓力釋放給你。要知道,這是一件好事。情緒並不會因為憋回去就消失了,它會積壓起來,並儲存在孩子的身體裡,及時釋放對他今後的情緒發展非常必要。

當然,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也會是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的原因,比如困了,累了,餓了,或者生病的前期,孩子也會哭鬧。

總之,哭鬧和發脾氣是孩子獨有的反應機制,並不是壞事,當他們的合理需求得到滿足,無論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當他們開始試著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當他們學會一定的技能去表達感受和需要並擁有更多情緒調節的體驗,這種情況就會減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