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培科:如何讓“新三板+H”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 蘇培科(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新經緯特約專家)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新三板市場呈現出大面積的“摘牌潮”。一些質地相對較好的新三板掛牌公司紛紛摘牌準備IPO,而大量質地一般和質地較差的公司也出現了大面積摘牌的現象。

之所以出現“摘牌潮”,主要是因為很多公司掛牌後發現情況與預期不一致。一些公司掛牌新三板後不但沒有得到融資和公眾的認可,反而被嚴苛的監管措施和信披要求弄得力不從心,而且每年還要為維持在新三板的位置付出成本並公開財報,於是很多公司選擇了摘牌退市。理論上,掛牌和摘牌都是企業自主的選擇,並無不當之處。但如果一個市場出現蜂擁上市和大面積摘牌都是不正常的。尤其是大面積自主摘牌潮的背後,反映出的是參與者對該市場的信心不足。

不過,就在4月21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與港交所在北京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歡迎對方符合條件的掛牌、上市公司到對方市場掛牌和上市,全國股轉公司對掛牌公司申請到香港聯交所發行股票和上市不設前置審查程式及特別條件,而且公司赴港上市不用在新三板摘牌,可直接採用“新三板+H”的模式。

“新三板+H”模式的利好何以體現?

“新三板+H”模式的出現,對於目前的新三板市場無疑是一個利好,至少能讓那些質地相對較好的公司既不用摘牌,還多了一種選擇權,這對保證新三板市場的公司品質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不過,“新三板+H”模式的出現,對港交所而言更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也是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優勢互補的又一戰略舉措。香港市場雖然具有自由港的市場環境,但缺乏潛在的上市資源,香港本土的實體經濟環境不足以支撐香港股票市場的壯大。因此,連接內地市場和接通內地上市資源相當於為香港市場開拓了一片“苗圃基地”。

據安信證券新三板團隊統計,在現行的港交所上市規則下,將有多達108家新三板企業符合香港主機板要求,另有281家新三板企業符合港交所創業板的上市規則。由此,僅“新三板+H”模式此一舉就可能為港交所爭取到近400家的IPO資源,這對香港市場的發展無疑是一項利好。

“新三板+H”模式落地還需土壤

不過,要想讓“苗圃基地”生機勃勃,市場仍存努力太空。

如果“新三板+H”較獨立IPO缺乏便捷性,而新三板市場不能為掛牌企業提供成長的土壤,那麽“新三板+H”模式或許也將無濟於事。因此,營造有利於掛牌企業存在的環境是新三板市場的當務之急。

而對於港交所而言,則應給“新三板+H”開設更多的便利條件,讓新三板企業體會到“新三板+H”模式較直接申請香港上市的簡單和快捷,合作諒解備忘錄或許才有實際操作性,而非簡單的象徵性合作。

一方面,香港投資者似乎不喜歡炒小盤股,其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千股”橫行讓投資者對細價股產生了恐懼和厭惡情緒。而更深層的原因是香港的各類實業被幾家大集團寡頭壟斷,小企業由於缺乏想象力,且香港房屋租金高企等因素,難有出頭之日,這也就形成了香港的市場生態。

另一方面,香港市場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投資群體,投資主要配置在藍籌股。但正如前兩年香港二級市場的低估值成為很多H股退市私有化回歸A股的主要原因,如果中小企業在香港市場繼續得不到重視,或香港的二級市場估值繼續與內地A股一級市場估值差不多,相信真正優質的中小企業不會選擇赴港上市。

因此,“新三板+H”要想真正落地生根,港交所和新三板市場必須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提高互聯互通的融合度,結合兩個市場的彼此優勢,改革兩個市場目前存在的問題,讓“新三板+H”成為真正創新的合作新機制,讓在這兩個市場同時掛牌上市的公司和兩個市場的投資者都能受益,這樣才能讓“新三板+H”充滿生命力。(中新經緯APP)

【專家簡介】蘇培科,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境內多家主流財經媒體的專欄作者。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部門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