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線信貸員實感:融資難與融資貴是蹺蹺板的兩端

導讀:一線信貸員李哲指出,隨著融資難問題的解決,整體融資利率自然會出現下降。目前民企連融資難尚未解決,永遠糾結在融資貴,核心問題將難以實質性解決。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侯瀟怡 深圳報導

編 輯丨周鵬峰

圖 / 圖蟲

一方面是信貸數據、銀行間流動性、貸款增速、民企投向佔比、不良率均保持亮眼;一方面是民企違約,流動性緊張,動輒便提融資難融資貴。

似乎無解的矛盾,無解的題,信貸流向實體為何仍待疏通,擁堵在何處?

在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的採訪調研中,一線信貸員李哲(化名)在飯桌上和記者講起了做信貸的壓力與無奈,“不論合理不合理,理解不理解,總歸跟著行裡政策走,完成那些永遠沒個頭的指標。優質客戶就那麽多,第一怕第二超越,第二要趕超第一,同業間的競爭壓力也是每一個信貸員的壓力。”

現有體制下,靠銀行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在信貸員眼裡幾乎就是“不可能”。

糾結融資貴的是與非

李哲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提出了一個聽起來有些聳動的個人觀點:“融資難和融資貴是一對偽命題,也是蹺蹺板的兩端。十幾年的信貸業務經驗看,這兩者很難同時解決。”

他認為,應該先解決融資難,融資貴自然迎刃而解。

在整個民營企業融資中,商業銀行的參與份額還是太少。李哲認為,核心在於銀行信貸資金定價受製於“融資不能貴”,就不得不收緊風險敞口。

“比如說目前都在大力推行的普惠貸款,很多產品追求低息,利率甚至維持在基準,整體居於5%左右的居多。但如果可以允許我把利率提高至6%,因為銀行具有比社會融資更低的資金成本,這意味著同樣的利率,銀行的風控模型可以放得更松,那麽整體可以在銀行獲得貸款的企業增加了。”

李哲指出,隨著融資難問題的解決,整體融資利率自然會出現下降。目前民企連融資難尚未解決,永遠糾結在融資貴,核心問題將難以實質性解決。

目前銀行對於優質客戶的爭奪很激烈,大行的優勢在於可以給到的利率更低,一些中小行可以給到更大的風險敞口,但本身的資金成本更高,綜合來看其實給到的利率和擴大的風險敞口並不能形成一個理想的覆蓋範圍。目前銀行間的競爭也主要停留在優質客戶的爭奪上,信貸經理拚命拉攏優質客戶,形成的增長數據並不能完全客觀反映整個民企融資難問題的解決。

“此外,民企自身的融資觀念也存在缺位。有一些極端案例,很多銀行的貸款產品利率很低,但是客戶不相信自己有資質獲得低息貸款,而尋求市面上的貸款中介公司。其實是同一款產品,手續費白白多出幾個點,這一方面說明目前民企直接尋求銀行融資的觀念還欠缺,另一方面也說明金融機構依然需要加強引導。”他進一步舉例指出。

不合理的指標

李哲認為,中國的信貸與我國經濟、社會特色保持了一致,即存在從眾心理,很容易形成“風口”。從之前的投向房地產、基建、政府平台,到現在的普惠金融,政策的引導左右著信貸員的各類指標,但指標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風險,卻待市場檢驗。

今年普惠金融成為銀行業的重點,普惠貸款也成為考核信貸員的重要指標。“在廣東民營經濟發達的省份對普惠貸款制定高指標尚在合理範圍,但有些可笑的是,在西北地區的一個普通支行,信貸員也有人均300萬的普惠貸款指標,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即使完成了指標,如何保證後續不出風險?又或者這些資金還是流向了有限的優質企業?”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中也發現,信貸資源與實際需求的匹配存在不同程度的錯位。這種指標的導向下,銀行即使完成數據上的貸款,但結果是貸款並非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流入房地產或者其他金融產品形成空轉。

一位廣東某市監管人士告訴記者,一定程度的資金空轉確實存在,銀行偏好的優質客戶資金需求或許並沒有那麽迫切。

有企業主反映,銀行總是主動向其推銷貸款,如果利率合適當然考慮貸款,但應該花到哪裡去?沒有特別迫切的企業擴張和還債需求下,相較經營企業每年8%-10%的利潤率,那麽投資房地產輕鬆獲得超過15%收益率確實有吸引力。

華北某大行信貸業務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銀行在實際信貸投放中的操作局限性很大,近期普惠貸款的風口下,銀行能操作的就是將一些企業普通項目貸款盡量向普惠貸款的條件靠近,以獲得更大的審批通過率,傳統項目貸款敞口並未放鬆過。

一位深圳教育企業財務總監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對大部分民企來說,抗擊經濟周期風險的能力更弱,尤其在廣東,外貿、服務業等輕資產企業較多,在現有銀行風控標準下,依舊是看資質、看抵押物,純信用貸款利率多在10%以上,且額度有限,能夠靠收益承受資金成本的民營企業寥寥無幾,這種機制下加劇了民企借新還舊及至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記者也了解到,比較主流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貸產品年化利率多在10%以上,甚至高達15%以上。雖然相關資金提供方指出利率合理性在於平均資金使用期限短,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對於輕資產的民營企業而言,其長期資金的合理需求一直未被滿足。

如何平衡風險、真實需求與商業可持續?如何真正解決融資難、融資貴?面對這些被反覆提出的疑問,一線人士告訴記者,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太多,絕非一朝一夕。

本期編輯 陳思

我在看,你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