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滕泰:俄烏戰爭加劇全球滯脹風險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滕泰、朱長征

  除了對全球政治格局的衝擊、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之外,俄烏戰爭對全球能源市場和通脹的影響恐怕更為深遠。

  俄烏戰爭爆發後,國際原油、天然氣等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再度上漲並劇烈波動,進一步加劇了對歐洲和美國的通脹預期,歐美各國的汽油、居住、食品、新車和二手車在內的各種價格均繼續上漲,其中汽油漲幅超過30%。2月美國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9%,歐盟5.8%,再創1982年以來的新高,預計3月份歐美通脹率還將進一步上行,高通脹持續時間也將比人們預料的更長。全球通脹背景下,無論是能源原材料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衝擊,還是歐美持續加息有可能造成全球股市下跌,都會對全球經濟增長帶來巨大壓力,IMF等機構紛紛開始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部分機構表示對全球經濟衰退風險的擔憂。

  俄烏戰爭對全球能源供給結構的影響是長期的

  俄烏戰爭以來的商品漲價涉及原油、天然氣、工業金屬、糧食、化肥和其它商品。在美國、歐盟對俄羅斯主要銀行、大型企業等實施製裁後,美英又追加了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和其它能源的決定。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供應國之一,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均居世界第二位。World‘s Top Exports的數據顯示,2020年俄羅斯石油出口總額為726億美元,佔到全球石油出口總額的11%,出口主要去往歐洲和中國。天然氣同樣如此,《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顯示,俄羅斯天然氣儲量居全球的19.9%,居第一。據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預計,實施禁運後,預計從4月開始,俄羅斯將停止每天250萬桶的石油出口。這將造成巨大的供給缺口。

  對歐盟而言,俄羅斯煤炭、石油、天然氣分別佔其進口的46%、27%和45%,俄烏戰爭對歐盟的影響首當其衝。2021年歐盟27國進口天然氣中,俄氣佔45%,過去幾年平均在40%左右,其中保加利亞、捷克等10個成員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度甚至超過75%,德國在50%以上。歐盟對俄氣的平均依賴度,遠高於歐盟外的其它國家,如挪威(23%)、阿爾及利亞(12%)和美國(6%)等。另外,歐盟近一半的煤炭也來自俄羅斯。

  此次國際原油、天然氣價格暴漲後,短期內國際組織及主要國家也在試圖緩解供給衝擊。如OPEC成員國支持增產,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已宣布今年大幅增加投資、提高產量;歐美與伊朗就伊核問題重啟談判並可能達成全面協議;美國與產油國委內瑞拉接觸;國際能源署近期甚至向全世界發出了減少石油消費的“十點行動計劃”,而要完全抵消俄羅斯遭禁運後的能源缺口,仍然比較困難。

  為了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歐盟委員會最近發布能源獨立戰略,其簡要思路包括:一是尋求天然氣供應多元化,加快推廣可再生氣體,並在供暖和發電中替代天然氣,在今年年底前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需求三分之二;其次是加快開發可再生能源,加速能源轉型,力圖在2030年前擺脫對俄羅斯的供應依賴。然而這樣大力度的方向調整,並非短期可以完成,必將帶來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深刻變化,並成為影響未來國際油價和其它能源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供給衝擊對能源價格的長期影響

  上世紀中期以來,供給衝擊對能源價格影響最嚴重的是19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由於70年代前期OPEC產量佔全球原油產量超過一半,全球石油供應明顯依賴中東,當時第四次中東戰爭和伊朗伊斯蘭革命引發原油供給銳減,國際油價在供需失衡的狀況下飆升。1973年-1974年油價從2美元/桶大幅上升至12-13美元/桶,並在1980年最高升到近40美元/桶。2007年以後,由於世界經濟增長較為強勁、中東地緣局勢惡化及伊朗核問題再度緊張等原因,國際油價快速上漲到147美元/桶。

  在全球原油需求相對穩定的背景下,造成油價大幅波動的主要原因是供給衝擊:一種是在沒有突發事件衝擊的情況下,原材料的供給量是由其周期性的資本開支變化決定的,一輪資本開支增長之後,經過勘探、籌備、建設和開採,迎來新的一輪供給量增長,一輪資本開支縮減之後,產能沒有增長,而需求會正常增長,若乾年後就會迎來新的一輪供給衝擊,這種衝擊往往具有周期性特徵。另一種情況是戰爭、事件和政策因素等導致的供給衝擊,例如上世紀的兩次石油危機、對煤炭等高排放行業產能的限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部分礦產供給不足和運輸梗阻等。

  供給衝擊造成的價格波動幅度大小取決於商品供需價格彈性的大小,對此筆者在近期出版的《全球通脹與衰退》一書中有專門探討。對於原油等上遊大宗商品原材料來說,當短期價格出現上漲時,油氣礦產的供應商往往難以快速增加投資擴大產能,而僅是將閑置產能投入使用,其供給短期就難以快速、大幅增加,因而其供給價格彈性較小,很小的供給變動就會帶來較大的價格波動。另外,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人們對這類“必需品”商品的需求日益穩定,並且並不容易找到替代品,所以這類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也較小,價格水準的提高並不能導致此類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

  供給價格彈性和需求價格彈性小,且需求價格彈性小於供給價格彈性的特點,決定了能源等大宗商品的很小供給缺口通常就會帶來很大的價格上漲。而目前石油供需已處於緊平衡狀態。2021年世界石油需求量、供應量均比上年上升,石油供需平衡由上年供應嚴重過剩320萬桶/日,轉變為供應短缺90萬桶/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商業石油庫存降至5年均值下方;以TTF現貨為基準,歐洲天然氣價格去年上漲397%,美國氣價上漲97%。這種狀態下,供給衝擊的影響將更為明顯。這一輪全球能源價格上漲雖然在3月中旬告一段落,但不排除再創歷史新高的可能。

  全球滯脹風險加大

  俄烏戰爭後國際石油、天然氣和糧食等價格相繼上漲,使歐美的通脹進一步惡化。國際能源署的最新統計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2月發達國家每戶家庭用於交通和取暖的油品支出平均增加了40美元以上,漲幅近35%;發展中國家平均每戶增加近20美元,漲幅超過55%。

  主要國家CPI中,能源相關項目一般包括家庭燃料、汽車燃料、天然氣和電力等價格,以美國為例,能源相關項目在其CPI中佔權重7.3%-7.5%左右,但在去年3月以來的多個月份中,能源貢獻了CPI約三分之一的漲幅。今年1月、2月,美國能源價格分別上漲25.6%和27%,仍然是拉動CPI走高最主要的商品。

  油價上漲在多大程度上通過能源成本上升轉化為整體通脹上升,主要取決於油價上漲的持續。通常而言,對一過性的供給衝擊,一旦誘導因素消失,供給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到正常水準,對產出的影響也會過去,總供給都將恢復到由原材料的正常供給決定的水準上。如果價格繼續上漲,就可能持續導致整體通貨膨脹率上升。

  過去十多年,價格上漲從上遊原材料向下遊製成品的傳導壓力存在著多抵消吸收機制,包括原材料成本佔總成本比例、技術進步與勞動生產率提升、生產者的利潤彈性、流通價格彈性等,因而成本供給衝擊的傳導並不直接。根據筆者2011年的研究,在上述層層吸收機制下,假定所有上遊原材料成本普遍上漲15%,最終拉動中國CPI上漲僅0.3%-0.41%。

  最近幾年,由於市場競爭格局和流通環節的革命性變化,各國經濟吸收上遊成本供給衝擊的能力越來越小,同樣的供給衝擊,對各國物價的影響也趨於明顯。過去十多年,較多產業的競爭格局都發生了較大變化,由過度競爭向壟斷競爭演變,很多中遊、下遊市場也由原來的成千上萬家企業競爭變為現今的少數大企業壟斷競爭,甚至形成幾家巨頭的寡頭壟斷市場。此時,一旦上遊原材料漲價,中遊和下遊壟斷企業不但不願意再為消費者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潤,一般會借此漲價,有的中遊企業甚至會以原材料漲價為借口,加倍向下遊消費品企業轉嫁成本。

  一些中長期因素也成為推升全球通脹的重要原因,如近幾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減碳減排的影響,勞動供給衝擊,以及多年來超發貨幣的滯後影響等等。在以上多重因素影響下,預計美國、歐洲CPI在3月美國CPI預計突破8%,歐盟CPI突破6%,二季度以後漲幅雖然會有所回落,但高通脹持續的時間可能會遠遠超過市場的預期。

  持續走高的通貨膨脹必然引發歐美等國家的貨幣緊縮和加息,從而有可能刺破長期以來的股市和房地產泡沫,進而帶來總需求的猛烈收縮。按照新供給經濟學的增長模型,勞動力和原材料供給衝擊都會削弱經濟增長的動力,使總產出收縮。如果供給衝擊帶來的產出收縮,疊加歐美加息帶來的需求收縮,40年未見的全球通脹會不會在2023年演化為滯漲風險,值得全球各國高度警惕。

  (作者滕泰為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全球通脹與衰退》作者,朱長征為萬博新經濟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本文作者介紹: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博士,沃頓商學院高級訪問學者,複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兼職教授,中華全國工商聯智庫委員,新供給經濟學和軟價值理論的提出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