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好,AI》總導演陳怡:把硬科技拍出溫暖的感覺

近年,AI是大熱題材。看似遙遠的未來已經撲面而來,未來可能充滿疑惑又令人心生畏懼,而有些改變卻是肉眼可見,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了我們真實的驚喜。

由英特爾攜手優酷及陳怡導演團隊,中國首部8K全畫幅變形寬銀幕紀錄片《你好,AI》已於9月2日在優酷上線,全片共5集,每集18分鐘。網友看後直呼,幾乎每一幀都是屏保壁紙,拿手機看真的可惜了!

《你好,AI》海報

該片是一部從社會人文角度呈現人工智能應用的紀錄片,聚焦15位主人公的故事,涵蓋了多個應用場景和真實案例,包括文化遺產保護、拯救瀕危動物、攻克醫療難題、探索無垠宇宙等包括火星計劃、激活歷史、自然物語、進化方舟、未來視界等。以人工智能與人類發展的關係為視角,講述人工智能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幫助與變化。

好奇心曾驅動人類不斷進化,“人類總是想翻過眼前的山坡,看一看山坡那邊的新奇景象”。Phil博士是一名最近剛剛從NASA退休的行星物理學家,曾經參加過上百次NASA的發射。目前正在研究和開發行星開採、遠程機器人AI操控等技術......

摩洛哥的火星基地裡,新款火星智能機器人靜靜等待考驗。它由DFKI研製,後者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他們會成功麽?中國天眼、美國SETI,地外文明的搜尋究竟有何進展?誰能幫助我們抵達在宇宙的窮極之處?

陳怡導演在海南東方市的玉米地裡拍攝無人機測試

“之前我們其它幾部科技題材的紀錄片都是比較‘硬的’,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說就是‘很剛’。但這次我們想知道,硬科技有沒有辦法拍出溫暖的感覺?”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該片總導演陳怡坦言了自己的初衷。

《你好,AI》的主創團隊為國內外實力紀錄片創作者。陳怡具有15年的紀錄片拍攝經驗,代表作《故宮》《台北故宮》《汽車百年》《廣府春秋》曾多次獲獎。聯合總導演劉藝樂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導演,擁有歷史文化、現實題材等多類型紀錄片的創作經驗。紀錄片旁白由著名配音演員季冠霖傾情獻聲。攝影指導則由曾多次獲得國內電影節展攝影大獎的朱興輝擔任。

值得一提的是,攝影總監David Tattersall為好萊塢資深攝影指導,曾先後拍攝過包括《星際大戰》、《英倫對決》等好萊塢大製作影片,也為《你好,AI》帶來如“星際大戰”般的震撼視聽效果。

據記者了解,在長達120天的拍攝周期裡,主創採訪77位人物,拍攝43個機構,跨越亞、歐、美、非等四大洲,足跡遍布20余個國內外城市。最高拍攝地點達海拔4110米,遇上的最低溫度為-40攝氏度,經歷了沙塵暴、暴風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及極端氣象,最終全景展現了人工智能應用的普及帶給人類社會的變革。

陳怡強調說:“這不僅是一部科技進步的創造史,更是一場充滿愛和溫暖的旅程。”

以8K全畫幅變形寬銀幕技術呈現紀錄片是一次巨大的革新,也意味著攝製團隊在製作過程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你好,AI》的拍攝過程中,團隊進行了許多大膽的嘗試:以電影的製作流程,深度優化人員配置、製片管理、剪輯製作和CG製作,解決了攝影器材沉重、素材量大等難題。並首次在紀錄片拍攝中使用變形寬銀幕鏡頭。2.40:1畫幅的取景構圖讓視野變得更廣,敘事感更強,畫質分毫畢現。

據悉,《你好,AI》將於今年國慶節期間登陸B站,並攜手七大上星電視台形成播映矩陣,播出範圍覆蓋全國。年底將製作國際版,推廣至海外市場。

【對話】

澎湃新聞:歷史人文類到科技類紀錄片,其實跨度有些大,它們的吸引力在哪裡?

陳怡:我有個朋友跟我說過一句話,他說我們‌‌想知道未來能走多遠,‌‌一定要先知道我們的歷史到底有多深厚。雖然我們做的題材跨度大,實際上每個題材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個職業帶給我們最幸運的地方,是每個題材都可以打開認知世界的一扇新窗口。‌‌

我是一個特別有好奇心的人,四五歲的時候,我爸去上海出差給我買了台電子琴,買回來第二天我就把它拆了,拆得七零八碎,拆完了也組裝不回去了,當時我爸一個月‌‌工資就十塊八塊,那台電子琴一百多塊錢,這事情我爸說了好多年。

紀錄片的職業解決了我的好奇心,‌‌無論歷史人文還是科技,‌‌我希望首先片子信息量得夠,‌‌然後再去講情懷。‌‌我們的情懷應該是建構在知識上,‌‌沒有知識的信息,再抒情也是虛弱。

澎湃新聞:AI題材太熱了,各領域觸角也多,《你好,AI》側重在哪裡?

陳怡:確實特別熱,但它熱在一個初級階段,什麽都想知道,但似乎又都講不清楚,這也是我們一年半之前開始策劃的時候碰到最大的難題,到底拍什麽?其實說白一點就是程序,所有的算法就是程序,可是又不見得拍編碼,整天對著電腦螢幕拍,‌‌後來我們就想,要不然我們拍應用‌?因為去調研了一圈,有些應用還是有意思的。‌‌

比如在新疆,那邊種向日葵和棉花的面積很大,‌‌就有一個問題,‌‌噴灑農藥的時候,人去噴太慢,飛機噴會漏噴多噴,農藥用藥不光是作物的問題,多噴會對土地‌‌產生毀滅性的破壞。所以前面裝有人工智能程序的無人機,它可以精準調控噴頭噴藥的量。這樣的話,新疆棉花增產2.2億公斤,相當於多做了1.5億件T恤,能節省40%的農藥,‌‌變革的意義很大。我們是傳統農業大國,全中國有9億農民,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農田裡,那是巨大的變革。還有西藏犛牛養殖,內蒙古‌‌草場種植,全部都是人工智能技術,它提高了生活質量,提高產量、增加收入。所以‌‌看完農業之後我們就想,別的領域肯定也有這樣的改變。

在敦煌拍攝,刮了三天的沙塵暴

澎湃新聞:敦煌壁畫修複運用的人工智能能否介紹一下?

陳怡:敦煌壁畫的數字化工作,想要精度高,‌‌就要拍很多張照片拚起來。我們片子裡講到了一幅大概20平米的壁畫,‌‌前期拍一個月,後期得拚2到3個月。‌‌敦煌有492個洞,‌‌4.5萬平米的壁畫,現在才完成了200個洞窟左右,還有200多個洞窟。所以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到照相機前端去使其自動拍照,‌‌這樣速度就大大提升了,‌‌這其實是重複性很強的動作,說實話挺枯燥的,如果沒有人工智能,費時費力。

澎湃新聞:這麽多的領域,這麽多的人物,有沒有令你印象深刻的採訪?

陳怡:敦煌在片子裡可能隻呈現了‌‌五六分鐘‌,我去敦煌就跑了兩次,‌‌花了有十幾天,‌‌一般導演不會這麽乾。之前聽了很多,大漠深處特別偏僻特別荒,可是讓我想不到的是,這裡不光有像吳老師那樣,從上世紀80年代畢業,一輩子都在為壁畫做‌‌影像臨摹的老前輩,還有很多90後竟然也在那兒堅守著。采集很枯燥,‌‌其實拚接更枯燥,每天上班坐在電腦前就乾這一件事。但是這讓我特別感動,吳老師已經快60了,帶著這幫90後們‌‌還是很有熱情地堅持把這個事兒乾下來了,‌‌他們都很愛乾這個工作,我真覺得很意外。‌‌所以‌‌那天我說拍敦煌我有幾點感想,一個是‌‌想展示我們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再一個想讓大家看到老一輩人的堅守和年輕人的文化自信。

陳怡導演和配音演員季冠霖第一次錄音

澎湃新聞:硬科技的片子一般都會找聲音渾厚的男性旁白,為什麽會找季冠霖?

陳怡:‌‌大家知道她的聲音辨識度很高,對她的認知一直是有溫度、有溫情。我想借鑒她在配音領域的這種表演能力。現在看起來效果很好,她的聲音和畫面渾然天成,像聊天一樣,很有代入感,這就是配音演員和一般紀錄片解說員不一樣的地方。其次,我們倆是大學同學,比較好溝通。其實她給我配音很辛苦,因為我們改得太多,折騰她好多次,真的特別感謝她。

外方攝影指導David Tattersall在拍攝中

澎湃新聞:和好萊塢的攝影總監David Tattersall合作有何感受?

陳怡:請他來的原因就是想用故事的方法去講科技。跟他‌‌一起工作收獲不少,包括對我的音樂‌‌都是有幫助的。他一來就跟我說,“導演,我們(好萊塢)拍攝的現場是要放音樂的,‌‌放著音樂拍,那你就能感覺到,我們去內蒙古草原,你感覺草是在跟著你的音樂在跳舞,‌‌如果咱們拍紀錄片沒有這個條件,那你腦子裡得有‌‌音樂‌‌的概念。”他還問我喜歡什麽類型的音樂,然後就找給我聽。‌‌

其次,他跟我一直強調的就是轉場鏡頭。因為紀實的場景確實很多鏡頭不受支配,在後期剪輯的時候能注意的轉場鏡頭我們都注意了,‌‌他的意思是說在‌‌正常的一個空間或者正常生活場景看到的畫面裡,應該‌‌逐漸地出現人工智能的痕跡,這就是人文和科技之間的轉場鏡頭。

澎湃新聞:其實國內還沒有大影院可以放8K,為什麽堅持用8K走全流程?

陳怡:敦煌壁畫很珍貴,滿族老奶奶91歲了,全中國現在大概只有十一二個能講滿族語的人,我們把它記錄下來,也許過兩年就沒有了,還有就是我們‌‌去拍‌‌腦機接口的漸凍症患者。‌‌為什麽用8K?因為十年二十年之後,我們都還能拿出來再看看。‌‌不像我們15年前拍的《故宮》,‌‌現在已經用不了了,全是噪點,但是現在要去這樣大規模地去故宮拍也沒有機會了。所以,想要拍有溫度的科技紀錄片,我們也應該配置最頂級的8K技術去記錄下那些特別珍貴的瞬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