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直接電影”代表人物潘尼貝克去世

當地時間8月1日,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著名紀錄片導演D·A·潘尼貝克(D.A. Pennebaker)在美國去世,享年94歲。他以拍攝鮑勃·迪倫(Bob Dylan)1965年英國巡回演出的紀錄片《別回頭》(Dont Look Back)而名垂影史。該片不僅是對這位民謠詩人的一次全方位記錄,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西方社會的時代精神,意義深遠。

潘尼貝克

多恩·艾倫·潘尼貝克(Donn Alan Pennebaker)於1925年7月15日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伊萬斯通市,是家中的獨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斷了他在耶魯大學的學業。潘尼貝克投筆從戎,加入美軍航空兵部隊,負責機修工作。戰後,他由耶魯工程機械專業畢業,與人合辦了一家當時相當先進的班機預訂服務公司。不久之後,他轉讓了公司股份,決心在文學和繪畫領域發展。與此同時,當紀錄片導演的朋友弗朗西斯·湯普森(Francis Thompson)說服了他,兩人合作拍攝了紀錄短片《破曉快車》(Daybreak Express,1953)。這部長度僅五分鐘的作品,就此改變了潘尼貝克的人生。

《蒙特利爾流行音樂節》留下了吉米_亨德裡克斯等搖滾巨星的現場演出

不久,潘尼貝克與羅伯特·德魯(Robert Drew)等人合組德魯電影公司,為ABC電視台等媒體拍攝專題紀錄片,漸漸嶄露頭角。在此過程中,他自製了一套16毫米手提攝影系統,其特色在於可以同步收音。如今看來哪怕是智能手機都能完成的這種拍攝任務,在六七十年前的彼時,卻是不折不扣的業界創舉。在這之前,紀錄片拍攝往往需要分步錄音,再通過後期製作,才能添加到影片之中,許多時候,乾脆就只是另外配些音樂。而潘尼貝克的創舉,無疑讓紀錄片拍攝有了更多的現場感和拍攝時的機動性。

伴隨這種嶄新的紀錄片拍攝方式,潘尼貝克等人還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紀錄片風格——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他們認為,攝影機永遠只是監視者,不干涉和影響事件進程,永遠隻作靜觀默察式的記錄,排斥一切可能破壞生活原生態的主觀介入。1960年的《初選》(Primary),便是“直接電影”最初的代表作之一,潘尼貝克將鏡頭對準了1960年在威斯康星州舉行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初選環節,呈現了與平時不太一樣的約翰·F·肯尼迪。

關於鮑勃·迪倫的紀錄片《別回頭》從側面反映了當時西方社會的時代精神

1963年,不滿足於為電視台體制服務的潘尼貝克,離開了德魯電影公司,與好拍檔理查德·李考克(Richard Leacock)另組電影公司,不久之後,他便拍攝了紀錄片《別回頭》。邀請他拍攝的是迪倫當時的經紀人,對方提出的條件只有一個:潘尼貝克要自行負責旅費和食宿費用。同年,他還拍攝了《蒙特利流行音樂節》(Monterey Pop),為那一場包括有“誰人樂隊”(The Who)、詹妮斯·喬普林(Janis Joplin)和吉米·亨德裡克斯(Jimi Hendrix)等諸多搖滾樂大牌的音樂會,做了一次精彩記錄。

大衛·鮑伊的《基吉星團與火星蜘蛛》

除此以外,潘尼貝克的作品還包括記錄大衛·鮑伊(David Bowie)音樂會現場的《基吉星團與火星蜘蛛》(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1973)、記錄“趕時髦樂隊”(Depeche Mode)現場演出的《101》(1989)、與法國導演讓-呂克·戈達爾等人合作的《一部美國電影》(One P.M.,1971)、記錄美國總統選舉的《戰略室》(The War Room,1993)等等。

關於美國總統大選的紀錄片《戰略室》獲得了奧斯卡提名

在多年的紀錄片拍攝生涯中,潘尼貝克始終相信鏡頭的力量。在他看來,“只要攝影機在手,那就有無數的可能性,遠遠超過你的想象”。而對於自己采取的這種不干涉、隻旁觀的紀錄片拍攝方式,他曾表示:“那就像是在拉斯維加斯玩21點紙牌遊戲,需要一定的運氣,但你也得提前有一些心理預期,你得相信自己有可能會贏,不然的話,根本就用不著去拍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