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電影節創投市場的破與立

作者 / 魏建梅

——5月22日,顧曉剛導演的《春江水暖》作為第72屆坎城電影節第58屆影評人周閉幕影片舉行了世界首映;

——5月29日,翟義祥導演新作《馬賽克少女》入圍第54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6月3日,滕叢叢執導的《送我上青雲》入圍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

三部青年導演新作接連傳來喜訊,不禁讓人為中國電影行業青年力量的壯大感到欣慰,值得一提的是,《春江水暖》和《送我上青雲》還都是處女作,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這三部作品都來自創投市場。

近年來,依托電影節的蓬勃發展,電影創投市場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匯聚優質劇本,提供前沿資源,創投會也成了當下青年導演尋求機遇的突破口。但在熱鬧背後,國內創投市場到底是怎樣一番景象?那些每年從創投市場嶄露頭角的項目是否真的被提上了開發日程?創投市場本身到底又能為青年導演助力多少?

對此,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特意盤點了國內三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FIRST青年電影展,近5年創投市場的獲獎項目,並整理了獲獎項目的後續進展情況,試圖探究國內創投市場的“真面目”。

注:1.表格所統計影片均為當年獲獎的創投項目;

2.考慮到項目開發周期的因素,本次盤點將時間拉長至5年,即從2014-2019年,但由於2019年尚未過半,目前也只有上影節成功舉辦,因此本文也主要圍繞2014-2018年的創投項目展開分析;

4年99個創投項目獲獎,

7部登陸院線,18部待上映

創投會在國內市場的發展由來已久,其主辦部門也上到國家電影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國家機構,下到各種公司及民間協會組織,其中,依附於電影節的創投會也算是當下常見的一種存在形式。

而單從上影節、北影節、FIRST三大電影節來看,在2014-2018的4年間,一共有99個電影項目都在創投會上獲得殊榮,在今年4月份舉辦的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也有《一隻叫薛定諤的貓》等11部影片獲獎,如果從入圍影片看那就更多了。

在這近百部的產量下,目前《喊·山》《七十七天》《冰河追凶》等7部影片都順利登陸院線電影市場。從市場表現來看,《七十七天》和《逆時營救》(即《致命倒數》)的票房都突破了億級別,《冰河追凶》也過千萬。雖然從整體市場環境來看,這樣的票房成績算不上出彩,但對於青年導演的處女作而言,也稱得上是優異。

注:影片評分取豆瓣、貓眼、淘票票三平台評分平均值

另外從豆瓣、貓眼、淘票票三家平台的評分來看,影片平均分幾乎都在7分以上,《逆時營救》《淡藍琥珀》也有著6.9,整體口碑良好。

除此之外,像前面提到的《春江水暖》《送我上青雲》《馬賽克少女》,包括去年在平遙國際電影展首映的《好友》,以及今年3月份剛剛曝光首支預告的《下半場》,雖然這5部影片尚未與觀眾正式見面,但可以猜測到的是影片大抵完成了創作上的相關工作,“入市”也是近在眼前的。

另外還有一部分影片尚處在創作環節,像《甜美生活》《平靜》《熱湯》已經開機,《蕎麥瘋長》《熱帶往事》《長風鎮》等都已經殺青,《回南天》則在後期完善階段。

從登陸市場的影片、已經成形的影片,還有正在製作當中的影片,林林總總加起來,這些後續有動態消息的電影項目,也佔據著近5年所有獲獎創投項目的四分之一,剩下四分之三都沒有了“音訊”,這跟大家所預想的成績似乎還有著不小的距離。

對比於國外,以坎城電影節的創投工坊為例,根據相關媒體報導,從2005年成立到2018年,創投工坊已經推動了202個電影項目的開發,其中有145部影片都順利進入了市場 ,而且孵化出很多實力項目。

比如國內楊超導演的《長江圖》便入圍了首屆創投工坊,並摘得了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由阿迪娜·平蒂列自編自導,並出現在2012年創投工坊的《不要碰我》最終也拿下了第6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此外,像蔡明亮導演的《臉》,婁燁導演的《花》等也都出現在該創作工坊中。如此一來,目前國內市場的創投現狀及成果展則略顯平淡。

搭建青年導演“入行”橋梁,

發揮“超中介”平台效應

非知名的青年導演+行業資深大佬投資、監製或主演,當下,這樣的搭配組合可謂越來越常見,而這其實也是創投平台存在的意義,即為青年電影人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獲得原本難以接觸到的圈內大佬及資源的加持,給項目“鍍金”,也讓青年導演自身獲得更多的曝光,從而推動項目“順產”。相比於目前略顯平淡的成績,這樣的初衷其實更具意義。

實際上,拋開獲獎影片的範疇,很多沒有獲獎的入圍影片也通過創投平台“識得伯樂”,實現項目開發。

比如,去年上映的《南極之戀》就曾入圍2015年北影節的創投會,而去年在FIRST拿下最佳影片的《郊區的鳥》也曾出現在2016年的北影節創投會上,而且也正是在這裡,導演仇晟找到了影片的男主角李淳,並與出品人李亮文達成合作,獲得項目投資。

同樣是在去年,拿下第55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的《大象席地而坐》是2016年FIRST創投項目中的一個,彼時這一項目還稱《金羊毛》,雖然當年沒能獲獎,但這一項目還是引起了現場資方冬春影業製片人劉璿的注意。雖然後來發生的種種都有些始料未及,但客觀來說,影片之所以能面世首先便離不開項目在創投平台的曝光。

而今年剛剛入圍上影節的《送我上青雲》則是2014年FIRST的創投項目,雖然該項目同樣沒能在當年獲獎,但後來也被姚晨的壞兔子影業發掘並開發,姚晨本人也親自出演,還首次以監製的身份參與了這一電影的創作過程。

除了“潛力項目”的被開發,“潛力導演”往往也會跟隨項目的曝光一並被業內所知曉,並得以被重點培養,最有代表意義的當屬去年因《我不是藥神》大火的文牧野。

其實早在2013年,文牧野便通過短片《BATTLE》獲得第七屆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會特別獎,以及拍片季優秀影片兩個獎項,有趣的是,當年給文牧野頒獎的便是時任評委的徐崢。隔年,文牧野又憑借短片《安魂曲》入圍了第八屆FIRST青年電影展學生競賽單元,到2016年,文牧野帶著自己的新劇本《孤島》來到了第八屆FIRST影展創投會,並成功入圍。

也正是這一年,寧浩的壞猴子影業推出“72變電影計劃”,用以扶持新人導演,而文牧野便是其中簽約的導演之一。除了文牧野,曾在2016年憑借《愛的宣言》(即《甜美生活》)入圍上影節創投會的牛涵,以及2017年憑借《犯罪概率》(即《熱帶往事》)入圍的溫仕培都被壞猴子所發掘,並簽約至“72變電影計劃”當中。

另外,創投平台本身並不限於青年導演原來的身份,對所有熱愛電影的人給予包容。比如,曾在2017年北影節創投會獲得最具商業潛力獎的《塔台驚魂》,其導演劉曉峰此前的職業便是酒店經理,因為對電影的熱愛才創作了這一劇本,同年,演員秦海璐也帶著自己的處女作劇本《一意孤行》來到上影節的創投會現場,意欲尋求合作,一時吸引眾多目光。

客觀來說,如果秦海璐想做一部電影,不愁找不到資源和人脈,但在她看來,她不想讓自己的處女作為電影公司的片單、發布會、業績報表埋單,更重要的,她想通過專業評委和電影公司項目經理對這一項目的評判,來判斷這一項目的可實施性,而這也是她來參加創投的原因所在。

實際上,目前像上影節、FIRST也都增設了創投會訓練營,讓參與創投的優秀項目不僅有機會獲得實實在在的資本獎勵,以及一線的行業資源,更能獲得“手把手”的大師教學服務。

當然,一個電影項目的孵化總有著諸多不可預知的風險,而一個好項目的最終成型也必將經歷無數次的打磨。看向表格中已經上映的7個創投項目,從站上創投台到影片的最終上映,這中間所歷經的時間從1年到4年不等,當然這其中還沒有包括導演在參加創投會之前,獨立創作劇本所消耗的時間。從創投平台的角度來說,助力青年導演,發展新生勢力固然值得稱讚,但要如何提高創投市場的成功率,讓項目遠離PPT時代,發揮“超中介”意義,也是下一步需要思考及努力的方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