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0塊的咖啡,告訴我比攢錢買房更重要的是…

來源:臨公子的後花園(hi-lingongzi)

嚶嚶嚶,世界對我們這種習慣喝咖啡的寶寶太不友善了。

昨天晚上在微信群裡,大家原本其樂融融地聊天八卦,接著聊到房子、聊到生活品質,又接著……突然有人轉發了篇熱文《30元一杯的咖啡,5年我喝掉一套房》,並@了我。

我:???……

極少在群裡主動說話的我,頓時尷尬得想原地變成俄羅斯套娃。

朋友開玩笑道,你5年應該能喝掉3套房吧?

我說,你瞎說什麽呢,至少5套!

好吧不鬧了,我在手機這端淚眼婆娑地回復:你們放心,我就算沒喝咖啡,也攢不下1套房。

可這事兒,真不賴我。

01

好吧,又得先說拿鐵因子了。

這詞的來龍去脈不用多講了吧?大致就是,一對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鐵咖啡,看似很小的花費,30年累積算下來花錢竟達到了70萬元。

結果呢,被許多鄉親們理解歪了:

拿鐵因子=喝咖啡。

而實際上,它是指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

我從工作以來,每天1-2杯咖啡是標配。

早上來了,得泡一杯迎接新的一天吧?

下午上班,得來一杯振作一下吧?

晚上加班,不補充點咖啡因說不過去吧?

我曾多次試著戒咖啡,折騰幾次,發現不行呐。

像我這樣每日需補充咖啡因的體質,一天沒喝,臉上就隱隱約約寫著一個“懵”字,連話都不願意多說一句。

咖啡對我來說,就是保持好狀態的必需品。

那,我的拿鐵因子是什麽呢?

舉個例子。

比如口紅。有段時間我特別喜歡買口紅,南瓜色姨媽色豆沙粉珊瑚紅Balabala……買了一堆。

沒多久就察覺不對勁了。

我日常幾乎素顏,常用就兩隻口紅,顏色一深一淺。其他色號,買的時候純屬獵奇心發作,幾乎用2,3次就很少再用。

比如網課。沒想到吧?我之前1個月買過20多門網課,從職場社交、營養搭配、到解說名著,包羅萬象。

可事實上,那時70%以上的課程我沒聽完。就算聽完,你讓我講一遍啥內容,我估計都兩眼放空。

所以,拿鐵因子的重點,從來不是某樣東西是否屬於其範疇,而是——

這樣東西,是否產生預期價值。

02

其實,大部分人是很難察覺出拿鐵因子的。

有個詞兒叫“稟賦效應”。

它由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簡言之,就是你擁有某樣東西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變高。

有陣子一到下午上班,我就本能地呼朋引伴拚單點奶茶。喝奶茶一時爽,一直喝一直爽,於是點奶茶變成固定模式。

我還美其名曰,稱之為“儀式感”。

同事問:“你還喝上癮啦?不喝會怎樣嗎?”

我振振有詞:“不喝容易餓啊,還特別容易累。”(聽聽這鬼話……)

後來小夥伴逐漸對奶茶沒興趣了,沒人拚單,我只好作罷。但幾天后,我該幹嘛就幹嘛,什麽餓啦累啦儀式感啦,統統不存在。

你看,當你習慣某件事時,你潛意識就會找五花八門的理由讓它變得合理化。

習慣計程車,你就認為舒適方便就好,哪怕時間充裕+公共交通便捷。

習慣買會員,你就認為每個網站的會員都值得買,哪怕隻用了1,2次。

習慣喝星巴克,你就認為星巴克咖啡最好喝,哪怕是最普通的美式。

一切順利成章。

你的錢仿佛披著皇帝的新衣,大搖大擺地離你而去了。

03

都說人生有兩大困擾:一是掙太少,二是花太多。

偏偏這2個問題經常買一送一地出現在我們眼前。

掙太少就沒啥好說的了,還能怎辦?努力加工資、兼職做副業、增加被動收入,多管齊下搞起來啊~

對“花太多”,人們誤區往往有3點。

第一,花錢不是洪水猛獸,花沒有意義的錢才是。

我認識的一個女生,今天剛買的東西,1個月後可能就以半價、甚至2-3折掛閑魚轉賣。一賣出去,又屁顛屁顛趕緊去拔草剛在小X書刷到的4000+元的美容儀。

剁手->不喜歡->轉賣->再剁手……生生不息,無限循環。

剁手的歡愉來得快,去得也快,只能不斷靠買買買來維持快樂(為什麽突然想到賣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記账沒有任何作用,看記账才有用。

許多朋友記账記得格外勤快,結果1年都不會看幾次。

等。於。白。記。

月末看看哪些支出佔大頭、哪些是沒必要花的錢,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拿鐵因子”。

第三,尋找替代方法,並沒想得那麽痛苦。

先讓你猜猜:我每天喝1杯咖啡,你覺得一個月要花多少錢?

答案是:50-80元。

坦白講,我周圍很多“咖啡剛需型”上班族,沒有一個人是每天喝星巴克的。

我自己習慣喝掛耳,經常買幾十包屯在辦公室,有時手磨咖啡豆,平均算下來一杯只要1塊多。最近對濃縮咖啡液很上頭,到樓下便利店買一袋3塊錢的冰牛奶,倒入一顆濃縮液。

那口味,星爸爸來了都得喊爸爸!

04

我向來支持年輕人攢錢,因為自己的第一桶金,就是老老實實靠工資攢下來的。

But,過猶不及。

我們的注意力,應該逐漸轉移到花出去的錢上。

好的花錢,其實是好的投資。

我的前同事阿文,前幾年考過CCIE(Cisco專家認證),請大夥兒吃飯時他頗為感慨。他說,工作沒幾年他就想考這個認證,當時心疼錢,就想等以後再考不遲。

30歲這年,終於咬牙考過。然後被獵頭挖到一家各方面都很滿意的公司。

“如果當時我就去考,不知道會不會有更好的機會。”阿文笑著聳聳肩。

再說點兒更實在的吧。

一件事從投資角度看,不是看支出多少,重點是看回報率。

使用頻率如何?

有無浪費?

有何效果?

回報是否達到預期?

在我眼中,積少成多的不叫拿鐵因子,投入產出比過低,才是貨真價實的拿鐵因子。

網絡上看到一句話,“攢錢是苦力活,花錢是技術活”。這話有一定道理,因為錢只有在花出去的時候,才是真正體現價值的時候(當然,前提是你有錢可花)。

如果你暫時沒啥目標,那麽,踏實攢錢、盡早買房,是條不會出錯的路子;

如果你有一定想法,比如提升自我,那麽,拿出一張紙,左邊寫上支出金額,右邊寫上預計回報,掂量後果斷作出決定。

拿鐵因子的最大意義,並不是幫你攢下多少錢。畢竟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資本有許多呈現方式。

它的意義,是告訴你兩句話:

1、沒必要的錢,1分錢都浪費;

2、有必要的錢,10萬都不嫌貴。

共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