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佛離不開福報,這兩種利益你聽說過嗎?

從佛教角度來說,既重視道德,也不排斥利益,並不是像人們以為的,學佛後就把金錢視為萬惡之源。佛教認為財富本身是中性的,它會成為毒蛇還是淨財,關鍵在於我們怎麽獲得和運用。

除了物質利益,佛教特別重視精神利益。學佛離不開福報,所以要集資培福,同時還要進一步積累功德法財,這樣才能更好地自利利他。

那麽,佛教所說的利益有哪些內涵?道德和利益又是什麽關係?

佛教中,把人生利益分成兩類,一是現實利益,一是究竟利益。

所謂現實利益,從生活角度來說,就是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家庭幸福、事業順利、人際關係和諧;從修行角度來說,就是具足十圓滿、八無暇的人身。我們立足於人天乘教法,遵循五戒十善,就能在今生或未來感得這些果報。

但僅僅這樣還不夠。哪怕今生過得再好,也不過是短短幾十年,死了之後怎麽辦?生命的意義就是這些嗎?所以佛教還強調究竟利益。

對人生來說,現實利益是短暫而無常的,因為生命還存在永恆的困惑——包括對自己的認識,對生死的認識,對世界的認識。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活著的意義是什麽?這些問題不會因為生活富足就不存在。如果找不到答案,我們是無法安身立命的。這就必須徹底擺脫內在迷惑,開發本自具足的覺悟潛質,成就究竟利益。

可見,佛教並不排斥利益。佛陀說法時,為了讓聞者生起求法意樂,往往會告訴大家:學習這部經典將給生命帶來什麽利益。而且會根據對象的不同根機,“先說端正法,後說正法要”。也就是先說人天福報,告訴大家怎樣過好世間生活;再說學佛的不共利益,告訴大家怎樣走向覺醒和解脫。

作為學佛者,我們既要關心現實利益,但不能停留於此,還要進一步追求究竟利益,讓生命盡未來際地得到福祉。這樣才有能力幫助天下蒼生,像佛菩薩那樣自利利他。

怎樣成就現實乃至究竟利益?從佛教看來,和道德有著必然的聯繫。佛教對宇宙人生的解釋,可以概括為“因緣因果”四個字,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這也代表了佛教的世界觀,告訴我們:生命是無盡的積累,從無始的過去一直延續到無盡的未來。今生只是其中一個片斷,就像大海的浪花。浪花時時生滅,而大海常在。

生命延續最主要的因,就是我們的行為,包括身語意三業。首先是思想的行為,以意業為本,導致身體的行為、語言的行為。所有行為發生後都會有內外兩種結果。

外在結果是有形的,包括學習、工作、生活的成果。內在結果則是由此積累的生命經驗和心理力量,雖然是無形的,但作用更為長久。

如果把心比作一片田地,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就是在心田播下種子。正是這些種子,造就了我們的存在。我們是什麽樣的存在,幸福還是痛苦,健康還是不健康,都取決於自己所造的身口意三業。曾經發生的行為是因,當下的生命狀態就是果。而我們現在的行為又會成為新的因,形成未來的生命結果。

既然行為有這麽大的作用,怎麽選擇就變得特別重要,這將直接關係到自己的身心健康,關係到現實乃至究竟的利益。而道德是代表正確的觀念、良好的行為、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說,道德是成就利益的因,而利益是道德行為的必然結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