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部分中小民企轉型不成 亟待政策“精準滴灌”

  轉型不成 部分民企亟待“精準滴灌”

  □本報記者 高改芳 

  一些中小民營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正在經歷嚴峻時刻:他們債台高築,甚至無法賣“殼”脫身。有上市民企高管指出,資金鏈出現問題的民營企業迫切需要“精準滴灌”:對於沒有違規經營、產業符合國家政策的,要予以融資方面的支持,開展無還本續貸;對於實業經營尚可,但被體外債務拖垮的公司,可以引入產業基金接管,讓民企負責人擔任職業經理人;對於在經營過程中違法違規、於產業更新並無裨益的民企,應允許其破產清算。

  轉型不成

  一家民營上市企業的實控人楊老闆已連續幾個月沒有睡好覺,巨額債務讓他無法喘息。上半年他控制的上市公司到期銀行長期貸款有3億元左右,到期的短期貸款高達16億元。此外,上市公司還為子公司等提供擔保約20億元,擔保總額佔其淨資產比例超過40%。別說還本,他連銀行貸款的利息都無法支付。目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與債權方商討償債方案。

  眼下困境起因於轉型。2015年市場資金充裕,楊老闆瞄準了“軍工”領域。除了楊老闆略有專業背景外,資本的熱烈追捧更強化了他向軍工行業轉型的決心。市場上的錢太容易拿到,從2015年下半年起,楊老闆通過股權質押融資、配資、保證借款等方式大舉借款。上市公司剝離傳統業務,開始以軍工企業自居。

  融來的大筆資金,部分投資直到現在楊老闆也諱莫如深,公司裡更是連高管都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投資在三五年內都不會產生利潤。四年後回頭再看,彼時正是楊老闆走向深淵的開始。

  這種“體外黑洞”在很多民營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論上,只要持有一家上市公司20%的股份,就能支配上市公司的現金流。而2015年開始的金融“加杠杆”,讓上市公司實控人的負債率大幅攀升。除軍工,風電、新材料、鋰電池等領域也是這些資金的去處。

  當市場出現逆轉時,上市公司實控人開啟滑向深淵的第二步:上市公司的“體外黑洞”需要持續的大量資金投入。此時實控人不得不採用不當交易、違規擔保、違規佔用上市公司資金,來滿足體外項目的資金需求。

  當上市公司實控人喪失從金融機構融資的能力時,就開始借助飲鴆止渴的高利貸:借入年化利息18%以上的資金。而老闆們借錢時就不打算還了。“現在回想,一家企業走向危機,大概就是經歷上面三個階段。”楊老闆說。

  負債壓力

  楊老闆公司的經歷與剛泰控股有相似之處。近日,剛泰控股(600687,SH)發布的公告顯示,實控人剛泰集團及一致行動人在2018年內將到期的貸款金額約14.69億元,其中三季度內到期貸款金額約7.15億元,四季度內到期貸款金額共計約7.54億元,總計11筆貸款,其中銀行貸款5筆,金額約5.57億元,其他金融機構融資金額約9.12億元。剛泰集團坦言,剛泰集團可能存在短期流動性不足的情況。

  8月中國銀保監會相繼發布政策,強調應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準;要求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等。但這些通知中,並沒有給出“龍頭民營企業”的具體指標,沒有明確銀行機構有哪些政策支持,比如不良率容忍度、資本計提、單一集中度或監管評級等實質性優惠。

  有銀行高管指出,4月央行等部門發布資管新規以來,有關嚴監管的指令都是以法規或紅頭檔案形式下發,而放鬆貨幣的指令都是以視窗指導的形式進行,導致銀行實際操作中只能從嚴。

  “現在並沒有感到民營企業融資的放鬆。”另一家上市民企的高管劉先生說,“在實際操作中,就是地方融資平台和國有企業更容易得到貸款。有過征信不良記錄的民企,都很難再從銀行借到錢。現在民營企業持股5%以上的實控人沒有能力借新還舊,沒有能力補倉,甚至沒有能力付利息。”他說。

  債務壓力較大的民營上市公司不在少數。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30日,滬深兩市3539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半年報。其中156家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超過80%。

  這些債務纏身的公司,較多地從證券公司、股份製銀行那裡通過股票質押獲得資金。一旦這些公司經營出現問題,金融機構的資產品質也會受影響。

  劉先生指出,與債務纏身相伴而生的是民營企業投資意願的驟然下跌。“債台高築,無法借新還舊導致的流動性枯竭,迫使民營企業成了‘植物人’——雖然沒有倒閉破產,但已無法運行。時間拖久一點,即使再給這些企業輸送資金,企業也無法恢復正常運營。”

  債務重組

  內外交困的楊老闆目前很想把自己的公司轉手讓給別人。但二級市場上的“殼”資源不再那麽值錢。

  自從2016年交易所一線監管職能加強後,對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交易問詢力度加強,買賣殼交易合規門檻不斷提高。

  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及上市公司董監高等人員通過違規擔保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一直是監管部門重點監管的領域。相應地,違規擔保也就成為賣殼監管的重點。

  2018年因違規擔保而被迫終止的賣殼案例是西藏發展。可見,即使楊老闆想賣殼目前也不容易。

  另一家上市民企高管劉先生建議,可以對民營企業,尤其是上市民企,進行“精準寬鬆”:對於有違法經營的企業,不妨趁目前“降杠杆”的趨勢,允許企業破產倒閉;對於資金投向國家政策扶持領域的民企,則應當打開融資閥門,為其“輸血”;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查詢企業既往資金投向,了解其是否挪用了信貸資金,如果沒有,則應該繼續給予信貸支持。

  劉先生表示,即使由國資接管破產的民企,也要避免資本的短視。“比如可以讓政府背景的產業基金、同行業的國企接管破產民企,民企負責人可以繼續以職業經理人身份管理企業。有些資產管理公司(AMC)想低價收購上市民企股份,或者借錢給即將破產的上市民企。但這些AMC借出的資金不是用於上市公司實業經營,而是用於控制股價,通過二級市場來最終收回成本實現收益。”劉先生指出。

  但是,對於數量不算小的債務壓身的民企上市公司,允許多少家破產清算也是考驗監管智慧的大問題。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