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頸部斑塊,中風隱患隨時暴雷!別大意

中風、心梗、腫瘤,這是直接威脅人類生命的三大殺手。發病率高,死亡率也很高。所以,一旦有人發現自己有這方面的隱患,特別擔心自己會不經意間「掛掉」,尤其是在體檢中發現動脈血管中有斑塊,擔心一下變成血栓,演變為中風或心梗。現在我們先了解下斑塊是怎樣形成的?

斑塊就像沉積在水管的「水垢」,會讓局部血管壁失去彈性、變得僵硬;斑塊如果往血管內凸出,還會導致血管內狹窄,影響血液流動速度和流量。

動脈上長斑,就叫動脈粥樣硬化,全身的動脈血管都有可能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害最大:半數以上的中風都跟它有關。

我國年齡超過40歲者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為41.3%;中老年人(45歲以上)已經確診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即小中風)的病例中,頸動脈硬化斑塊檢出率達76%。

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過程,與水管中水銹形成的過程有點類似:

血液中的血脂(尤其是壞膽固醇)增加→當血管內膜受損,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

由於頸動脈結構獨特、血流速度速度較快,其血管內膜比一般的血管更容易讓受損,使得血脂在此處沉積,形成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斑塊,一個不定時炸彈

斑塊有穩定和不穩定之分,穩定的斑塊不會輕易「鬧事」,但不穩定的斑塊卻像個不定時炸彈。

1.血管變窄,可能頭暈

水管中的水銹一點點增加,會導致管腔變窄、水流變小;血管內長斑,同樣會造成流過的血液變少,大腦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因而產生腦供血不足的癥狀。

有些人可能沒有癥狀,一部分人有眩暈、昏昏沉沉的癥狀。

2.局部缺血,引發小中風

局部腦缺血,可導致突發短暫的、可逆的神經功能障礙,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又叫小中風。一般表現為一過性肢體無力、說話吐字不清、看東西有重影等,通常持續幾分鐘或1小時左右可自行緩解。

需要注意的是,小中風之後往往緊跟著中風。美國2014年的一項研究顯示,TIA的複發率是3%~15%,90天內複發率為9%~17%,一年內的患者死亡率達12%。

3.斑塊脫落,引起腦梗

頸動脈斑塊本身不穩定,或受到外力刺激(如猛回頭),可能破裂產生碎屑。這些碎屑脫落後可能阻塞腦部血管,造成缺血或梗塞。

阻塞小血管:

阻塞較細的血管(腔隙性腦梗死),造成的腦組織缺血面積很小,表現與阻塞的區域相關,可能出現頭暈、行動困難、視物模糊等,也可能無癥狀。

阻塞較大血管:

阻塞的血管較粗、形成的腦部壞死組織面積較大,即我們通常說的腦梗(中風)。

一般會出現頭暈、昏厥、摔倒,一側胳膊或腿沒有力氣,說話含糊不清,一側身體感覺異常,看不清楚、大小便失禁等癥狀,嚴重者可能出現偏癱,甚至有生命危險。

5個元兇加速血管長斑

一般來說,頸動脈斑塊在我們20歲就開始「發育」了,40歲的時候開始變得明顯。但下面這些壞習慣,會讓血管加速「長斑」。

1.紅肉吃太多

近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血管研究中心一項最新發現表明,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中有一種名為alpha-Gal的過敏原。對這種物質過敏的患者,血管中斑塊量比非致敏者高30%,這些斑塊有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可能性。

2.鹽和糖攝入超標

吃鹽過量易升高血壓,降低血管彈性,增加動脈硬化風險,建議每人每天不超過6克。長期吃糖過量可使胰島素分泌過多,加重胰島細胞負擔,導致胰島素抵抗,使血管內皮受損,血管變皺,誘發動脈硬化。

3.吸煙、飲酒

主動吸煙和二手煙,都會損傷血管,增加血管硬化的風險;大量飲酒會升高血壓,引起心肌梗死和中風,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生活中最好戒煙、限酒。

4.肥胖

肥胖者多伴有內分泌紊亂,且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容易發生腦動脈硬化。

5.不愛運動

運動不足,心臟泵血機能弱化,血液流速減慢,氧氣運輸能力下降。多餘的脂肪、膽固醇等沉積在體內,影響血管內皮功能和抗氧化作用,血管彈力減弱。身體的代謝廢物不能儘快排出體外,加速血管硬化和管壁增厚。

現在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已經嚴重威脅人的生命健康,,所以大家在平時一定要注意飲食加運動,這樣才能很好的控制體重,從而控制好體內的血壓,血脂和血糖水準,從而也能保護我們體內的血管暢通,對於防止動脈硬化也是非常關鍵的,總之想要延長壽命,不妨先從保護好血管做起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