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還在說都是為了你好?中國父母的控制欲,究竟有多可怕?

所有教育的基礎,都是尊重

01.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以前人們常說一句話,中國女人有四大不幸:

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墓式婚姻。

而在中國的親子關係中,中國的孩子也有四大不幸:

媽寶式溺愛、陰影式父愛、為你好教育以及控制型父母。

台灣最近上線的一部高分電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講述的正是這種畸形的親子關係。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林茉莉乖巧上進,成績優異,家庭美滿。

但讓人意外的是,茉莉自殺了。

原來,在茉莉的心裡,媽媽根本不愛她。

她強迫茉莉學習,不讓茉莉讀中文系,經常打壓茉莉。

在這種長期的壓力下,茉莉最終選擇了自殺。

在這個故事中,母親辭去工作一心一意愛著孩子,而孩子卻一直誤解著自己的母親。

影片中的父母總是習慣於發號施令,卻從來聽不見或者不願意聽孩子的想法。

這正是千千萬萬的中國家庭的縮影,父母與子女之間,從來不曾相互理解過。

前段時間大熱的綜藝節目《少年說》,也反映了這種親子關係。

在這檔節目中,孩子們站在高台上,鼓足勇氣向父母喊出自己的心裡話。

其中有個孩子讓我記憶深刻。

一個是初一的小女孩,她在台上大聲的喊出:

“為什麽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原來這個小女孩的媽媽總是喜歡打壓她。

她的媽媽每次考完試都會問她,

“你看你成績這麽差,你的學霸同學為什麽會跟你做朋友?”

而在面對女兒的告白時,媽媽卻嚴肅的開始了又一輪批判,

“我一直不斷打擊你,是因為我覺得你的性格太飄。”

我們的父母們無論在什麽時候,都不曾試著了解孩子。

他們眼中的親子關係,就是他們單方面的霸權。

他們認為你驕傲,就要一直打壓你;他們認為你缺營養,就要每天吃蘋果。

他們做了他們認為好的一切,卻從不問你真實的感受是什麽?

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很悲哀地看到,好多孩子鼓足勇氣才敢面對父母,但大多數家長卻選擇粗暴地回應。

時代變了,父母和孩子換了一屆又一屆,可我們的親子關係,卻還是老樣子。

02.中國父母的控制欲,究竟有多可怕

如果你的面前有一個按鈕,按下去就可以讓孩子變成完美小孩,你會按麽?

這是《奇葩說》中的一個辯題,在這個辯題背後,透露出的,其實是父母可怕的控制欲。

在影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就有一個類似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小偉是一個有點叛逆的男孩子。

為了解決這種叛逆,母親找到了一個可以掌控孩子生命和時間的遙控器,從此她再也不用煩惱了。

偽造成績單?想早戀?因為畢業旅行不想去補習班?

沒關係,媽媽可以讓時間倒流,把小偉困在犯錯的那一天,逼他改變。

小偉的人生,成了媽媽緊緊握在手中的遙控器。

而小偉的媽媽就像一個劇場的導演,一遍又一遍對表現不滿意的演員喊“卡!卡!卡!”。

但她卻全然忘記了,面前的演員,是自己的兒子。

“你到底還要讓我死幾次?”

面對著母親的控制欲,忍受不了的小偉選擇了自殺。

可母親卻讓他的一生停在了這一天。

對母親來說,小偉死幾次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小偉終於“聽話”了。

看到這一幕,我仿佛在看一部恐怖片。

在中國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就是這麽可怕。

他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把自己當成孩子人生的導演,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楚門的世界中的“楚門”。

而這種控制欲,在母親身上體現的尤為強烈。

一個女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往往付出的比較多,她們可能辭掉工作放棄事業失去美麗。

因此她們就從心理生出一種“我為你付出這麽多,你聽我的不應該麽”這樣的心理。

前段時間有一個採訪,王源的媽媽在面對媒體採訪時失聲痛哭,說她很後悔讓王源進軍娛樂圈。

而她的理由卻是:三周年晚會後,看到瘋狂的粉絲和兒子的表演,感覺兒子不是我的了。

可耐人尋味的是,對於這件事王源自己卻不這麽認為。

他說如果可以重來一次,他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這條路,為什麽自己要過平凡的一生呢?

即使兒子已經活成了萬人矚目的明星,可在父母心裡還是失落。

“兒子不是我的了。”天下的父母都害怕這一句話。

可他們忘了,這世上的每一個孩子,本來都隻屬於他們自己。

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控制欲,其實來源於他們對自己人生的不可控制。

一個母親,在社會無法成為女強人,在家無法做主心骨,於是她只好通過拚命的付出來控制自己的孩子。

越是對子女付出的多的母親,對孩子的控制欲就越強。

她們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完全捆綁起來,把全部的愛給了孩子。

可她們卻都忘了,父母對子女最好的愛,就是“不要追”。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這是紀伯倫1923年寫在《致孩子》裡的一句話。

可將近一百年過去了,天下的父母,還是不懂的這樣的道理。

03.哪有什麽父愛如山,大多數父愛都是如刀

你腦海中的父親,是什麽樣子的呢?

威嚴、刻板、凶悍、甚至還有點暴力……這大概是大多數孩子心裡父親的樣子。

有研究表明: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受到來自父親的創傷。

這種創傷被心理學家稱為:father wound,而這種來自父親的創傷,一代又一代地傳遞著。

在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爸爸都是不合格的爸爸。

他們有的人是缺席者,認為男人負責賺錢,教育都是母親的事,

教育和溝通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高曉松有一次在奇葩說中爆料,說他的父親從小就不關心他的成長,也不過問他的事情,導致他們父子關係一直很慘淡。

有一天他想改變這種狀況主動去找父親談人生,卻換來父親的擺擺手拒絕。

對於這些父親來說,關心孩子,成了一種羞恥。

除了缺席者,還有的父親成了施暴者,認為父愛就是訓斥、責罵,不打不成鋼。

這些父親們打著“父愛如山”“父愛無言”的旗號,以愛之名,卻做了傷害孩子最深事情。

他們固執己見地堅持著“男人主要是養家”“男人要威嚴”“男人的溫柔是軟弱”……這樣的大男子主義。

他們用自己的理解的“父愛”,一刀一刀傷害著自己的孩子。

真正的父愛,應該像某大學校長的一次分享中說的。

有一次他問女兒什麽是最好的父愛時,他女兒這樣回答道:

“父愛,應該是90%的溫柔加上10%的嚴厲。”

冷漠和暴力,從來都不應該是一個父親的標配。

04.真正和諧的親子關係,應該用愛來維系

娛樂圈著名的好丈夫好爸爸黃磊曾經說過一句話:

“養孩子,窮養富養都不如用愛養。”

這句話一下子就揭開了親子關係的真諦。愛,才是唯一。

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黃磊的女兒多多表現出了同齡女孩兒沒有的懂事和大方。

這一切都來自於黃磊對女兒的尊重。

節目中有一次,多多養了一隻很可愛的小狗,貝爾看到想玩就跑去和黃磊要。

這樣的場景你感到熟悉麽?

就像親戚家的孩子想要你最喜歡的手辦,最漂亮的洋娃娃。

我們的父母通常會怎麽說?

“哎呀你不要這麽小氣,弟弟喜歡就給他拿去!”

可黃磊卻沒有這麽做,他告訴貝兒“狗狗是多多姐姐的,你要去問多多”

簡單的一句話,體現的是他對女兒的尊重。

在尊重女兒的基礎上,他再去告訴多多要大方要懂得分享。

在多多犯錯時,黃磊也會嚴厲的教導。

但是他和多多媽達成了一個協定,就是堅決不對孩子使用暴力,冷暴力也不行。

他喜歡用一種身體力行的教育方式,來體現父愛的“如山”和“無言”。

黃磊告訴我們,愛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她當成他自己,當成一個可以獨立對話的個體。

而所有教育的基礎,都是尊重。

在韓劇《請回答1988》中,德善的家庭就是很好的典範。

他們住在陰暗的地下室,欠著巨額外債,家中三個孩子。

老大成績優秀受盡寵愛,老三最小也頗受照顧。

只有老二的德善一直被冷落,冰淇淋沒有,雞蛋也沒有。

終於有一天德善忍無可忍和父母大吵一架。

可隨後等待她的卻不是爸媽“你怎麽這麽不懂事”“家裡條件很困難你不知道麽”這樣的責難。

而是一個舉著生日蛋糕在巷口等她,輕輕問她:“我們的德善夢想是什麽”的父親。

德善爸爸略帶歉意的告訴他:

“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不是生來就會的。”

他把自己的軟弱和無助暴露給自己的女兒,認真傾聽女兒的夢想。

只有願意和子女說“對不起”的父母,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內心。

作家劉瑜在給女兒的信中說:

“如果你想當一個銀行家,那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僅僅想當一個麵包師,那也不錯。”

梁啟超九子都是青年才俊,可他卻從沒要求過孩子選擇和他一樣的路。

因為在他眼裡,尊重孩子的不同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