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都挺好》爆紅背後:父母的每份偏愛,都有代價

知乎上有人提問:有沒有那麽一刻,你懷疑自己不是爸媽親生的?

10歲就被媽媽逼著幫弟弟洗衣服。

美其名曰:“女孩要學會做家務,以後才能照顧好丈夫”。

為了生弟弟,爸爸把她的名字改成 “招娣”(諧音:招弟)。

“我生來似乎就是為了別人而存在”。

我們總說,我們是最愛孩子的人,但每份愛都不知不覺中排了優先級。

最近,被新劇《都挺好》刷屏了,我看了幾集,真是讓人心頭一緊。

這部劇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5,講述了母親去世後,三個子女圍繞父親的贍養問題,發生的一系列矛盾和衝突。

狠狠揭露了重男輕女、啃老、父母贍養、家庭糾紛等社會問題。

其中,最令人揪心和有感觸的,還是姚晨飾演的小女兒蘇明玉了。

從小她就是被忽視和不被愛的那一個,母親重男輕女且強勢,父親懦弱又膽小自私,這個家沒人待見她。

每次吃早餐的時候,兩個哥哥碗裡都是火腿加雞蛋,明玉只能吃泡飯;

哥哥們喝的果汁牛奶,明玉只有一杯白開水;

就連一本複習資料,蘇母都不願花錢給她買。

不過,這些小事積攢的委屈還算不了什麽,為了供大哥出國讀書,蘇母更是自作主張把明玉的房間給賣了。

後來二哥工作和結婚又賣了兩間房子,到最後明玉連住的地方都沒了。

最最最令人心寒的是,明玉學習成績優異,本能上清華,卻被蘇母無情的阻止,甚至拒絕給她交1000塊的補習班費用。

而二哥大學畢業要2000塊出去旅遊,蘇母二話不說的給了。

明玉高考,為了讀書不花錢,蘇母四處求人爭取到一個免費師范生名額,活生生的斬斷了她的清華夢。

就是這不公平的待遇,讓明玉委屈至極,她想不明白為何都是同一個母親生的,差別會這麽大,她的委屈和不甘終於爆發了。

可所有的控訴隻換來一記響亮的耳光,蘇母輕描淡寫的對她說:

“蘇明玉,你是個女孩,你怎麽能跟你兩個哥哥比呢?我們隻負責養你到十八歲,你以後還要嫁人,到老了,我們也不需要你養。”

很多人一邊追著劇,一邊可憐著蘇明玉。

但我卻覺得:這個家庭的3個娃,都被均衡地養殘了。

在蘇母突然離世之後不到一個月,這個家庭猶如褪去了保護層,裡面的毛病被一刀一刀地剖開:

大兒子愛面子,瞎承諾,搞得險些離婚;

二兒子啃老,幾乎吸光了父母的退休金;

小妹情感淡漠,完全沒有親密關係.....

這些毛病的源頭不僅僅是“重男輕女”那麽簡單,更準確的說,問題的根源是父母的功能性養育。

在蘇母眼中,每個孩子的功能不同,因此產生的對待方式自然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同。

就像重男輕女的家庭。往往兒子是為了養老,所以得到重視;而女兒沒有養老的功能,只能被忽視。

劇中也是如此。

蘇母的“功能性養育”,差別化地對待著每個人,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們現在的性格,造成了各自的悲劇。

大哥蘇明哲,是個好面子的學霸。

本科清華畢業後,在家裡呆了2年,只為申請美國名校,光宗耀祖。最後如願成為史丹佛碩士,定居美國,結婚買房生子。

母親離世後,他回國奔喪,隨後失業,問題也隨之而來。

為了撐起大哥的面子,他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

請求妻子隱瞞自己失業的事情,在妹妹面前吹牛說想再買一套房子。

逞強承諾把爸爸接到美國,卻沒能力贍養他。最後妻子因為家庭拮據發脾氣,才暫時作罷。

後來在妹妹明玉的暗中幫助下,他回國發展。

結果一回來就吹噓自己的新工資,誇下海口給爸爸買三房一廳,結果兩房一廳的首付都拿不了,妻子和寶寶的生活質量也大大下降。

回溯過往,才知道這些過分愛面子的行為,源自20多年來蘇母的潛移默化。

蘇母從小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儘管非常能乾,也從未獲得過父母的認可和讚賞。

長大後,她一邊接濟著弟弟,另一邊心裡隱藏著不甘,迫切需要新家庭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可不巧,她的丈夫是一個小小的圖書管理員,沒錢沒能力,在家裡不敢吱聲,在部門常常被同事瞧不起。

因此她只能把自己的夢想寄托在下一代上面。

大兒子從出生開始,就承載了她最重要的夢想。

她對大兒子的期望是:

功成名就,“替代”她那無能的丈夫,讓她在鄰居和親戚面前抬起頭來。

為此她拚盡全力。

在得知每年15萬的留學費用後,她為了面子,不惜賣掉房子,也要供他上學。

蘇明哲認同了這個期望,享受著一切資源,並最後成功地證明了自己。

在慶功的酒桌上,媽媽的兄弟姐妹都來祝賀,滿臉敬佩。

媽媽坐在席上很是得意,如願翻身。

在媽媽心目中,蘇明哲的功能是給家裡掙面子。

同樣的悲劇,也發生在老二蘇明成身上。

他滿足的,是媽媽“被關注”的需求。

在原生家庭中,蘇母作為女性,被忽視是家常便飯。來到了新的家庭後,丈夫木訥,兩人沒有感情。

她孤獨地撐起家庭,全心投入,希望能“被看見和感恩”。

老二蘇明成知道在“長面子”上自己爭不過大哥,於是敏銳地捕捉到這個情感上的需求。

他察言觀色,發現了母親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非常依賴與討好,不斷地傳遞各種愛的信息:

“媽媽你辛苦了”

“有你在身邊真好”

“您做的飯最好吃”

“長大了一定好好孝順您”

這讓蘇母感受到了被需要、被認可、被關注,老二因此獲得了更多寵愛。

大兒媳婦生孩子時,蘇母不願意暫時去幫忙,只想留在國內給二兒媳婦做她最喜歡的抹茶優酪乳。

但這份愛也困住了二兒子。

這些年來,媽媽享受著他的愛和需要,也要求他天天陪伴著,剝奪了他在個人事業的精力。

他沒有鍛煉和施展能力的機會,越來越無能,在兄妹中抬不起頭來。

更嚴重的是,在這20年來,他把“情感輸出”作為自己最重要的價值。

在新的家庭中對老婆百依百順,應酬一半老婆一打電話就回家,延續了之前的模式。

心有不甘,但跳不出“無能”的框框。

在媽媽去世之後,他一邊照顧著爸爸,一邊聽著妻子的話還欠父母的債,日子過得緊巴巴。

而小女兒蘇明玉,更是不容易。

當她來到這個家庭的時候,很難找到合適的“競爭手段”。儘管她學習很厲害,很懂事,但這種功能大哥已經實現了。

加上傳統“重男輕女”的影響,蘇明玉從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對於蘇母而言,她沒有什麽功能。

只要乖乖的,不費錢不費事就好。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弗蘭克·蘇洛威(Frank Sulloway)在《天生反叛》一書中寫到:父母偏心,是希望通過繁衍後代來複製自己的生物學自戀情結。

因為,最具優勢、最健康的後代,會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成功,把家族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但,這種親子關係是功利的。因為你成績好,因為你彈鋼琴棒,因為你養兒防老,所以我才愛你。

真悲哀。

父母與子女最健康的關係應該是,“無論你是誰,我都會愛你”。

看過韓劇《請回答 1988 》的人都知道,德善是家裡的老二。上有一個成績優異的姐姐,下有一個獨子弟弟。

毫不起眼的德善,成了被忽略的孩子。

家裡有好吃的先給姐姐和弟弟,每年生日,都只能在姐姐過完之後,蛋糕上拔掉 3 支蠟燭繼續慶祝。她每次都說想過自己的生日,父母卻覺得姐妹倆的出生就差 3 天,幹嘛要過兩次?

德善以為,“二女兒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這個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樣,姐姐因為她是姐姐,弟弟因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謙讓著”,心思敏感又細膩。

有一次,她終於忍不住大哭:

“為什麽就對我這樣?我好欺負嗎?

我是可以隨便對待也無所謂的人嗎?”

德善爸爸驚呆了,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傷害了女兒。

他在巷子等德善回來,與德善坐在木板凳上,送給她一個生日蛋糕,為她過自己的生日。

爸爸說:“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當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我女兒長得這麽好,什麽時候,成了這麽美麗的姑娘,還上了電視,漂漂亮亮地化妝......”

德善哭了,原來,爸爸的心是柔軟的啊。

功能性養育的畸形之處,在於把親情變成一場交易。父母和孩子形成了一個“共謀”:

父母一邊付出一邊期待,孩子為了得到愛和關注,於是想辦法滿足那份期待。最終,孩子某方面的自我得到巨大的強化,也意味著失去了其他方面的自我。

多希望,我們也可以像德善爸爸一樣,重新審視自己。

世上沒有誰有義務無條件滿足你的“功能需要”,更別說是一個鮮活的新生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