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前有中國抗疫經驗,後有意大利前車之鑒,疫情何以在全球迅速失控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南方周末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全球疫情大考•綜述】

作者:南方周末記者 馬肅平

網絡編輯:小碧

校對:胡曉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我們太關注輸入型病例了,似乎從未想過病毒可能不只有一條傳播鏈。”

“歐美國家普遍將新冠肺炎當成一場‘大號流感’。”最近幾十年,年複一年的流感應對經驗早已讓歐美國家習以為常,完善的監測機制建立起人們對於傳染病防控的信心,警惕之心在無形中被不斷消解。

和中國、韓國等國家“早篩查、早發現、早隔離,阻斷傳播鏈”的打法不同,歐洲大部分國家採用了“延緩”策略,重點在於壓平疫情曲線、保護易感人群。

三個多月後,亞歷克斯·格倫寧格(AlexGreninger)坐在太平洋彼岸的實驗室裡,仍會想起看到武漢發現“不明原因肺炎”新聞的那個下午。

作為華盛頓大學臨床病毒學實驗室助理主任,2020年的前兩個月,格倫寧格是在關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中度過的。眼看病毒以驚人的速度席卷武漢,逾千萬人口的城市被迫封城,他在一月底便有了不祥的預感。“我想到了美國可能難逃一劫,但沒想到會這麽嚴重。”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截至美國東部時間4月8日,美國累計確診人數突破42萬。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未來兩周內,美國將迎來新冠病毒疫情“最艱難的時刻”,死亡人數預計還將激增。

不惟美國,全球疫情的發展勢頭幾乎超出了所有專家的預料。1月13日,泰國出現了中國以外地區首個確診病例後,疫情形成好幾次衝擊波——2月下旬3月初,韓國感染人數激增;3月上旬,意大利成為全球疫情最嚴重國家,西歐國家緊隨其後,4月又輪到了美國。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4月8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突破150萬,死亡超8.7萬。僅僅一個月前,疫情似乎還只存在於“聳人聽聞”的新聞報導裡,萬人集會、體育賽事、陽光沙灘,空氣中洋溢著快活的氣息。

前有中國抗疫的經驗教訓,後有意大利的前車之鑒,全球各國對新冠病毒的準備理應更加完備,但疫情仍在短時間內失控。早期檢測技術缺陷、對病毒及其傳播的輕視、未能對疑似病例進行大規模檢測以及長期對公共衛生投入不足等多重因素,使很多國家錯失了防控疫情的時間窗,最終導致了全球疫情蔓延。

檢測黑洞

1月12日,中國向世衛組織分享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格倫寧格第一時間就看到了消息。首要工作很明確:開發出檢測試劑。

美國大學的臨床實驗室通常有開發檢測手段的自由,但診斷試劑研發出來後,必須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才可以用於患者。倘若沒有走過這個流程,實驗室屬於違法“偷偷測試”。

FDA可根據科學數據簽發“緊急使用授權”,H1N1大流感、埃博拉疫情暴發時,緊急使用授權的申請在幾天之內便獲得批準。但這次,FDA的審批速度讓格倫寧格倍感失望——除提交電子版申請,還要提交紙質材料,申請到授權需要好幾周。

新冠病毒步步緊逼,美國州立實驗室卻只能束手等待。當時,各州檢測試劑盒全部依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放。2月5日,CDC向各州運送了約兩百套最新開發的試劑盒,但不到一周就宣布試劑盒存在缺陷,無法正常檢測。

CDC的檢測需要將患者樣本和病毒的三個基因位點展開遺傳密碼匹配,全部匹配就確診陽性。“出發點很好,希望以此提高診斷準確率,減少假陽性。但不巧的是,第3個位點在生產過程中受到了汙染,出現了不可靠的檢測結果。”美國佐治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系副教授陳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曾任CDC資深經濟師。

儘管當時德國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試劑,還被世衛組織採用並分發給幾十個國家,但CDC堅持耗費時間修正有缺陷的試劑盒。

1月21日,美國出現了首個確診病例,華盛頓州一名三十多歲的男性自武漢返美之後患病;6天后,韓國出現了首例確診。檢測的差異讓兩國疫情防控走向不同軌道。

兩周內,韓國兩家公司研發出試劑並獲得資質許可,政府對可能感染的人“應檢盡檢”,2月底通過多個“免下車”檢測點,測試29萬人次以上。同一時間段,美國僅測試了四千份。

美國馬裡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鮑裡斯·魯希尼亞克(BorisLush年k)將檢測試劑的紕漏稱為美國抗疫中的“最大敗筆”。這位曾擔任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的代理衛生總監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檢測黑洞引發了多米諾效應——無法快速準確地診斷出患者,就無法查明誰可能被感染,也就無法隔離這些人,公共衛生系統的後續應對近乎“摸瞎”。

“我們太關注輸入型病例了”

2020年1月底,全球出現疫情的國家和地區儘管增加到24個,但一萬出頭的確診病例中,中國有9810例。

和美國相似,法國、芬蘭、意大利的首例確診患者都出現在1月下旬,都是來自中國的輸入性病例。這批最早出現疫情的國家並非無動於衷:防止輸入,尤其是來自武漢的輸入性病例,通過追蹤早期感染者、切斷傳染鏈是共同的策略。

1月31日,川普政府宣布新冠肺炎為美國的“突發公共衛生危機”,並於2月3日全面禁止14天內曾到訪中國的外籍人士入境。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也緊隨其後,宣布停飛或縮減往返中國大陸的班機。

“政府層面似乎有一種錯覺,認為只要控制住輸入性病例,其余不是什麽大問題。”魯希尼亞克回憶,川普在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時曾表示,“病毒只不過是一個中國人帶來的,現在一切盡在我們掌控之中,很快就會沒事的。”

2月上旬,中國疫情迎來“至暗時刻”,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數每日破千。權威期刊《科學》讓科學家預測新冠疫情是否會大流行,多人表示樂觀。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家RobinThompson甚至預測:“如果其他國家沒有發生大規模傳播,中國的隔離措施將減少感染數量,最終消除病毒。”

並非沒有預警。中國疫情最嚴重的1月底到2月中旬,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連刊數篇論文。來自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內科的張洪分享了“來自疫情一線的早期教訓”;香港大學著名流行病學家JosephWu和同事也指出,各國需要確保藥品及個人防護設備的供應鏈,保障一線工作者的安全。

2月初,被網友稱為“美國鍾南山”的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AnthonyFauci)也提醒,新冠肺炎疫情“傳染性非常強,幾乎肯定會是個大流行”。他預測,接下來的4-5周至關重要,疫情要麽開始見頂,要麽暴發為全球性疫情。

尚未出現社區病例時,美國CDC建議僅對兩類人檢測:有過武漢旅行史或與患者有密切接觸史,且必須出現發熱或輕微呼吸道症狀。“我們太關注輸入型病例了,似乎從未想過病毒可能不只有一條傳播鏈。”魯希尼亞克說。

2月26日,第一朵烏雲的出現證實了魯希尼亞克的判斷。西海岸報告了美國首例不明感染源病例,意味著病毒可能已經發生社區傳播,即人傳人。當日,美國CDC首次警告“社區傳播或無法避免”。

歐洲同樣忽視了社區傳播。在法國,第136屆尼斯狂歡節於2月15日如期開展,數十萬遊客參加;5天后,蒂爾堡狂歡節盛大開幕,成了日後荷蘭本土感染的開端。2月19日,四萬多名球迷聚集在意大利米蘭聖西羅球場,觀看瓦倫西亞和主隊亞特蘭大的歐冠淘汰賽。近距離歡呼、尖叫、擁抱,營造出病毒傳播的最佳環境。

“比賽就像一場大派對,加劇了意大利北部地區的疫情傳播速度。”世衛組織駐意大利代表沃爾特·理西爾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10天內,意大利確診人數從3例飆升至月底的1128例,成為中國之外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米蘭所在的倫巴第大區成為意大利疫情最嚴重的大區,亞特蘭大隊所在的貝爾加莫市成為“震中”。

錯失的2月:只是一場“大號流感”?

倫巴第大區疫情的暴發,揭開了歐洲疫情擴散的序幕。以意大利為圓心,病毒跨越國界飛速傳播。歐冠比賽結束後的5天內,克羅地亞、丹麥,甚至尼日利亞相繼出現了本國首例確診病例。患者無一例外,都有過意大利北部旅行史。

意大利一直在追趕病毒擴散步伐,卻始終慢一步——先是2月下旬封鎖了北部11個城鎮,接著又在3月8日封鎖了倫巴第大區,兩天后成為歐洲首個全境封鎖的國家。

“當中國出現疫情時,我們覺得那只是一部和我們無關的科幻電影,”意大利衛生部副部長SandraZampa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現在疫情在意大利暴發,其他國家同樣認為那只是‘別人家的故事’。”

歐洲上一次遭遇如此規模的傳染病大暴發,可能要追溯到一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當時全球至少五千萬人喪生。而大規模傳染病上一次席卷美國,是2009年的H1N1流感。據CDC不完全統計,美國感染人數約六千萬,死亡人數超12萬。

“歐美國家普遍將新冠肺炎當成一場‘大號流感’。”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衛生經濟學的楊維博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最近幾十年,年複一年的流感應對經驗早已讓歐美國家習以為常,流感每年有疫苗可提前接種,完善的監測機制建立起人們對於傳染病防控的信心,警惕之心在無形中被不斷消解。

至少從數字上看,除了意大利,其他國家的感染人數直到2月底依舊風平浪靜。2月29日,英國、西班牙、法國的確診病例分別僅為23例、45例和100例。

米蘭薩科醫院專家吉斯蒙多一度擁躉無數,她在社交账號上發帖說,恐慌應對會給社會造成很多困擾,“意大利人都瘋了,居然把一個‘比流感稍微嚴重一點’的感染,當成了一種致命的超級流行病”。

2月底,一位在馬德裡的留學生將武漢的疫情慘狀告訴了同班同學,對方反倒寬慰她別擔心。當時馬德裡華人緊急買口罩、酒精,當地人卻很淡定,什麽措施都沒做。

英國胡佛漢頓大學健康教育學院公共衛生教授陳若陵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英國有全球一流的傳染病和流行病學專家,他們是政府制定抗疫政策的智囊團。疫情期間,首相每天下午出席的全國電視講話上,也都有流行病學專家在旁解答。

“考慮到全國只有9人確診感染,英國政府的主要應對策略是遏製和隔離。”2月13日,英國首席醫學官克里斯·惠蒂(ChrisWhitty)如是表示。英國居民如果身體不舒服,撥打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的電話,只要告知你從疫情嚴重的地方回來,NHS立刻會派救護車拉你去做檢測。

當時,已有醫生和學者提醒,英國人均ICU床位數還不如意大利——每10萬人6.6張,只有意大利的一半,應當早做準備。《柳葉刀》多次發文,認為NHS首席執行官和首席科學顧問有責任將英國公眾置於高度戒備狀態,利用2月來擴大檢測能力,分發個人防護設備,並制定培訓計劃保護醫務人員,“但他們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歐洲長達數年沒有暴發過大規模傳染病,這些科學家沒有經歷過SARS,對疫情的分析和預判都不足。”楊維認為,而新加坡和韓國,基本都是SARS的受害地區,韓國還遭受過MERS疫情。

聚集性活動未取消,遏製疫情窗口期不斷縮小

蝴蝶已經在意大利扇動了翅膀,但歐盟境內的生活如常——聚會、喝酒、熱情擁抱,火車飛機照常運營,球賽照踢、馬拉松照跑,每場活動參與者都數以萬計。

3月7日,瑞典迎來旋律節。漫長的北歐冬天,好不容易盼來一個類似春晚的大型活動,2.7萬人悶在體育館裡邊唱邊喊,high翻全場。瑞典公共衛生局的國家流行病學專家AndersTegnell信誓旦旦地告訴全國“別緊張,放輕鬆”。一位在瑞典工作的中國醫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地華人處於“又氣又急但無可奈何”的狀態。

南歐的西班牙已經目睹了中國和伊朗的慘狀,也見證了病毒如何在距離自己僅400英裡、隔地中海相望的意大利瘋狂傳播,但疫情中的平行世界還是上演了。

12萬人走上街頭,加入三八婦女節大遊行。“如果我兒子問我能否參加,我會告訴他,想去就去吧。”衛生預警及應急協調中心主任費爾南多·西蒙在遊行前稱,西班牙不會像意大利那麽嚴重,沒必要切斷公共社交生活。

遊行成了西班牙疫情的分水嶺。確診病例從500到5000,韓國經歷了11天,意大利10天,西班牙隻用了6天,成為歐洲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老師告訴我:當我們看到一顆星星在天空中閃耀時,光其實花了很長時間才到達我們的眼睛。傳染病防控也是一樣的道理:現在的局面是兩周前感染情況的集中體現。”西班牙羅維拉·維爾吉利大學流行病學家AlexArenas感歎。

3月18、19兩日,中國本土連續兩天零新增,疫情趨於穩定,而歐洲多國疫情卻急轉直下,呈現指數式增長趨勢。3月11日,世衛組織將新冠肺炎調升到“全球大流行”級別——這是疫情風險的最高等級。3天后,世衛組織又宣布:歐洲成為全球疫情中心。

遏製疫情的窗口期不斷縮小。3月14日,西班牙成為第二個封鎖全境的歐洲國家;16日,德國聯邦各州宣布停課並關閉學校;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電視講話中連續強調了六遍,國家進入“戰時”狀態。

“是無奈的選擇,也是現實的選擇”

和中國、韓國等國家“早篩查、早發現、早隔離,阻斷傳播鏈”的打法不同,歐洲大部分國家採用了“延緩”策略,重點在於壓平疫情曲線、保護易感人群。

“這既是無奈的選擇,也是現實的選擇。”楊維分析。3月3日,英國公布抗疫計劃,分為遏製、延緩、緩解、研究四個階段。到了3月中旬,早期遏製病毒的可能性已經過去,因此英國開始采取“延緩”策略——承認將與病毒長期共存,通過采取措施延遲峰值的到來。

另一個現實考量是,英國、西班牙等國連續十來年削減醫療服務系統的資金、私有化程度加劇,導致大規模的社區傳播出現後,醫療系統已經力不從心。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西班牙的醫療保健支出接近歐盟的平均水準。2011年,隨著經濟下滑,新當選的保守黨首相馬裡亞諾·拉霍伊開始大規模削減開支,首先從衛生和教育預算中削減了100億歐元,並在他任職的大部分時間裡堅持緊縮政策。

2019年歐盟的一份報告《歐盟各國衛生健康簡介》指出:嚴厲緊縮政策讓越來越多新受訓的醫生失業,或是移民到其他國家。緊縮還導致了醫院病床數量減少、醫護人員的“臨時工”增加。

英國的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一直是全民的驕傲,還曾作為英國的代表元素出現在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上。這項自1948年起實行的體系,是英國福利制度的最大開支項目,長期依靠稅收支撐。小到擦傷,大到癌症手術,全都免費,只要支付10英鎊不到的藥物處方費。到2017年,NHS每年的支出超過1400億英鎊,約佔GDP的7%。

脫歐之後,NHS面臨醫護人手短缺等挑戰。新冠“海嘯”過境倫敦,英格蘭僅有5900張重症床位能上場抗疫。倘若民眾大量湧向醫院,擠兌有限的醫療資源,很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

繼意大利之後,英國、瑞士、瑞典相繼宣布不再檢測輕症患者。一位英國留學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3月12日,進入“延緩”階段後,如果不舒服,先自行隔離7天,情況加重再打電話給NHS,對方將根據症狀輕重判斷是否需要檢測。

“政府寄希望於輕症病人在家隔離,避免醫療系統發生大規模擠兌。”楊維說。而擠兌醫療資源,正是武漢最大的教訓。

問題在於,沒有大規模的檢測,就無法對傳染源進行有效隔離,看不見的病毒就會繼續發威。世衛組織為此緊急發出提醒,“我們要向所有國家傳遞一個簡單的信息——檢測,檢測,再檢測。”

3月14日,229名英國各大學的科學家聯名發表公開信,表達了對政府行動的擔憂。直到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尼爾·弗格森團隊發布的統計模型指出,如果沒有采取防控措施,將會有51萬人死亡,如果采取也會有25萬人死亡,英國才來了180度大轉彎——從3月16日那周開始,英國正式開始實行社交疏離、學校關閉、遠程上課等舉措。

“受限”的聯邦政府

專家分析,歐美國家“溫柔”抗疫,和體制也有一定關係。

儘管西班牙是歐盟中醫療條件最好的國家之一,但醫療保健的權力主要掌握在17個大區政府而非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衛生部門的合作,既不融洽也不高效,反而能聞到互相掣肘的味道。

3月2日,馬德裡大區就向中央政府提出,需要采取更果斷的措施抑製疫情。但首相桑切斯政府很快拒絕了這些提案。隨著疫情在馬德裡蔓延,大區政府緊急關閉了養老院和學校。

十多天之後的3月14日,桑切斯召集各大區主席召開全體視頻會議,準備宣布國家緊急狀態。理論上並無懸念的視頻會議,最終卻超過7個小時,原計劃中午宣布的國家緊急狀態也被推遲到了晚間。

上述會議上,加泰羅尼亞和巴斯克大區的領導人拒絕了桑切斯的要求,認為政府是在借疫情之由剝奪地區自治權。會後,巴斯克大區僅下令關閉博物館、餐廳、老年人日間託管中心等場所;加泰羅尼亞大區則指責中央政府是在干擾加泰羅尼亞原有的防疫措施。

作為聯邦製政府,美國各州同樣擁有很大的自治權,包括經濟和衛生自治權。取消活動、封城等舉措必然會影響各州經濟,CDC隻起到公共衛生協調和技術指導作用,具體執行由各州衛生局決定。

“流行病大暴發需要‘大政府’主動處理很多事情,但川普的共和黨相反,主張‘小政府大市場’,這就會帶來問題。”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助理教授、美國中國衛生政策與管理學會會長陳希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反映到核酸檢測上,共和黨所在的“紅州”檢測數量普遍較少,因為“考慮到公眾有選擇的自由,不做過多乾預”。

在絕大多數應急方案中,假設的情況都是災害在某地率先暴發,如何調集全國資源去遏製和撲滅。但新冠疫情席卷全美,各州自顧不暇,競爭替代了合作。

最典型的是,兩千萬人口的紐約州確診人數已超過6600萬人口的湖北省。然而,紐約州非但沒有得到來自聯邦的大量醫療資源,反倒和其他州甚至聯邦政府競價呼吸機,州長科莫抱怨“這就像在eBay上與其他州一起競拍一台呼吸機”。

“聯邦和地方政府間資源、權力的協調具有很大挑戰性,史無前例。”陳茁感歎。

“傳染病防控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疫情以閃電般速度來襲,但這種規模的傳染病準備工作以年計算,並非一朝一夕之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資深學者EricToner認為,疫情暴露了各國公共衛生和醫療系統薄弱的一面。

“美國的醫療體系致力於疾病治療,而不是保健和護理。我們太忽視慢性病和傳染病的預防了。”魯希尼亞克感歎,公共衛生和預防需要得到全力支持。

公共衛生安全一直是美國“國家安全”定義的一部分。以往,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在多國設有“全球衛生與生物安全辦公室”,與當地官員及專家及時溝通,防疫情於千里之外。川普政府上台後,解散了設在包括中國在內的39個國家的該機構。

在美國,公共衛生專家的話語權一向很有分量,CDC被認為離總統僅一步之遙。但自川普就任總統以來,多次裁減相關開支。陳茁介紹,美國此前設有改善國家公共衛生系統的強製性資金——預防和公共衛生基金,該基金一般通過CDC發放。由於公共衛生支出被削減,這部分費用逐年降低。“近些年,州一級的公衛系統發展不確定性增加,人員離職較為頻繁。”

目前,美國依舊是全球確診人數最多的國家,標準放寬與權限下放後,檢測能力迅速開始提升,紐約州等重點區域確診人數暴增。從3月中旬開始,美國的防疫措施不斷升級,聯邦政府和至少32個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大量公共活動被取消或推遲。

4月的第一周,全球新增感染近50萬人。疫情整體仍處於暴發期,尚未看到減緩的跡象,一些中國人熟悉的畫面開始在歐美重演。

從4月1日開始,奧地利民眾必須佩戴口罩才能進超市購物;紐約州州長科莫宣布居家防疫令將延長至4月底,社交距離違規最高罰款倍增至1000美元;馬德裡留學生發現,手機運營商沃達豐在螢幕左上角貼心地提示用戶“待在家裡”;瑞典政府決定投入10億克朗用於新冠病毒檢測。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歐美的防疫政策和措施已漸趨積極,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相形之下,一些目前確診病例數不多的國家,卻格外令人擔憂。

4月1日,印度最大的貧民窟塔拉維報告了首例確診病例。這片僅1.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數百萬人,空間逼仄、衛生狀況堪憂。4月5日,印度為期21天的全國封鎖令時間已過半,但這個人口大國的疫情卻並未減緩。

非洲脆弱的衛生系統能否承受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考驗,同樣有待觀察。南非、尼日利亞、盧旺達等多國已開啟“封國”模式,但世衛組織曾指出,非洲承擔了全球超過24%的疾病負擔,卻隻擁有全球3%的衛生工作人員和不到1%的財政資源。

3月30日,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執行秘書薇拉·松韋提醒,“非洲距離暴發意大利和西班牙那樣的‘殘酷疫情風暴’僅有兩三周時間。”話音剛落,非洲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非洲東部時間4月6日17時,非洲累計確診9457例,死亡442例,兩周之內漲了4倍。

疫情期間,一位英國留學生偶然讀到了《緊急時刻的禱告》。這是1623年倫敦大瘟疫時,聖保羅大教堂主教約翰·多恩罹患重病期間寫下的關於健康、疾病和苦痛的思考。其中有一段話,被後人廣為傳頌——“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