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隻做事不做官:被朱元璋稱為先生或君子的人

作者:史遇春

陳遇,字中行,即世所稱之靜誠先生,家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生於元仁宗(孛兒隻斤·愛育黎拔力八達)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卒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享壽七十二春秋。

蒙元時期,陳遇曾任江東明道書院山長。

此處,順便簡要說一下書院。

書院是中國古代的民間教育機構。起初,書院只是地方教育組織。最早的書院出現於唐朝。書院的正式教育制度則是大儒朱熹創立並在宋代得到發展的。書院的經營,多由富商、學者自行籌款,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書院學捨的構築,多於山林僻靜之處。

書院在北宋曾盛極一時。

元朝書院制度更為興盛。

明初書院轉衰;至王陽明(公元1472年~公元1529年)出,書院再度興盛;東林書院事件中,魏忠賢盡毀天下書院,書院乃大沒落。

滿清入主中國,對書院所保存的元氣,猶有余悸,繼續抑製書院。至庚子【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後新政,詔令將全國書院改製為新式學堂,書院制度瓦解。

關於山長,可一語帶過:

宋、元時期為官立書院置山長,講學兼領院務; 明清時期,書院山長改由地方聘請。

陳遇擔任山長的江東明道書院,地處溫州。

元末社會大亂,兵禍興起。為了躲避戰火,陳遇從書院回到金陵。

元末亂世之中,朱元璋乘勢而起,一番征戰之後,他領軍渡過長江,佔據金陵。

駐守金陵時,朱元璋或有尋訪人才之舉。

此時,曾官蒙元禦史的秦從龍向朱元璋推薦了陳遇。

秦從龍為誰?

秦從龍(公元1296~公元1365年),字元之,元代洛陽人,官至江南行台侍禦史,因避戰亂,棄官歸去,居於鎮江。其時,朱元璋獲知秦從龍為一時名士。在徐達攻打鎮江時,朱元璋特意交代徐達,務必尋訪秦從龍。後來,徐達攻下鎮江,並尋得秦從龍。於是,朱元璋聘請秦從龍至其左右,朝夕問以時事。當日,事無巨細,朱元璋均與秦從龍商議。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秦從龍之子秦澤死去,他上請告歸,同年病死。

秦從龍向朱元璋推薦陳遇,主要基於以下兩個方面的理由:

一是陳遇的孝行可嘉;

二是陳遇的才識過人。

接受秦從龍的推薦之後,朱元璋正式發送書函,敬禮征聘陳遇進入幕下。

據說,朱元璋在書函中,稱陳遇為老先生,並將他比作輔佐商湯的伊尹、輔佐西周的呂尚(薑子牙)、輔佐蜀漢的諸葛亮。(見明人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五《科場·孫蕡 陳遇》)

陳遇接受征聘之後,朱元璋與他進行了交談。

交談的結果,朱元璋非常高興,他很是肯定陳遇的見識與才學。於是,朱元璋就任命陳遇管理軍務,並出謀劃策。

此後,朱元璋還會前往陳遇的居第,向他谘詢機密事宜。

因覺陳遇可用,朱元璋授職陳遇為供奉司丞,陳遇辭讓,沒有接受。

洪武初年,朱元璋向陳遇問保國安民之計,陳遇曾上陳建議道:

以不嗜殺人,薄斂,任賢,複先王禮樂為首務。

細看陳遇的建議:

1、大約,陳遇對朱元璋的個性是諳熟的。所以,在陳遇的建議中,他認為,首先必須推行的要務之中,第一件對策便是:不可嗜殺。不嗜殺,很多無辜的民眾才有生存的機會。

2、元末戰亂,生靈塗炭,民生凋敝,恢復養元、培植根基、使民眾脫於苦難的良策,當然莫過於輕徭薄賦。

3、政權建立,治理社會,沒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談,所以,任用賢才,是為政的根本。

4、社會的安穩、秩序的井然,從歷史的經驗中,可以知道,恢復先王的禮樂是重要的途經。

陳遇所述首務,凡對中國歷史了解的人,都會十分清楚:這不但適合於大明江山建立初期的政治需要;而且這也幾乎適用於一切社會的興旺與發達。

在其他社會中,陳遇的首務可變通為:

1、保證民眾的基本生存權;

2、減輕一切苛捐雜稅;

3、注重人才培養與人才的任用;

4、培養民眾的文明素養、提高民眾的精神生活品質。

朱元璋登基後,便授職陳遇為翰林學士,陳遇辭謝不任。

此後,朱元璋給陳遇的特殊待遇是:

賜予陳遇肩輿,並安排校尉十人,抬著陳遇的肩輿出入宮禁。

後來,朱元璋又除授陳遇中書左丞之職,陳遇堅決辭謝,不予就任。

朱元璋禦駕華蓋殿,召陳遇入內,賜其就坐,命他草擬平西詔。書成,朱元璋極度喜悅,當即賜宴,並賞陳遇金銀、緞匹、衣服等物。同時,朱元璋還除授陳遇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大學士,陳遇又辭謝不就。

隨後,朱元璋又授予陳遇太常卿(正三品)之職,陳遇仍然辭謝,不肯接受。

陳遇生病之後,朱元璋親賜藥物,還命令太醫院的醫官前去醫治。期間,朱元璋欽賜陳遇褥被、粥米等物事。

陳遇病愈之後,朱元璋又授予他禮部尚書(正二品)之職,陳遇又堅決辭謝,未曾接任。

朱元璋駐蹕奉天門,召陳遇入內,命其就坐,詢問典章故事。當時,正值炎暑氣象。看到陳遇受熱,朱元璋賜他紗衣,命令內侍引領他入內澡沐,並賜宴。期間,朱元璋命令陳遇的兒子充任宿衛,陳遇繼續辭謝,沒有領受。

陳遇在朱元璋跟前所蒙受的厚待與賞賜,當時的公卿大夫之中,沒有人曾經得到過如此恩寵優遇的。

其後,陳遇的病情再次發作,朱元璋還是命令太醫院的醫官前往醫治。但是,這一次,陳遇未能痊愈,不幸逝世。

陳遇去世後,朱元璋再三哀悼,賜予棺木、麻布、米鈔等葬祭,並賜葬鍾山。

當日,朱元璋在面對陳遇時,語必稱“先生”,或呼為“君子”。(見《明史》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陳遇傳》)

有人說,陳遇不做朱明朝廷的官,是因為他生在元朝。雖然,陳遇沒有在蒙元朝廷做官,但是,他還是不願意背棄元朝。

這完全是頭巾語!以君臣之道論陳遇的行為,實在是牽強附會。

有人說,陳遇不接受朱元璋除授的官爵,是因為朱元璋威嚴、很難伺候(說白了,就是殘忍嗜殺),所以,他不任人朱元璋治下的高官。

這多少說到了點子上,但是,還嫌不足。因為,在多少有些猜忌多疑的朱元璋眼中,陳遇的不仕,是真切的、是真實的,是沒有破綻、是無法懷疑的。如果僅僅是懼怕朱元璋的威嚴而不做官,朱元璋肯定會看得出,看出之後,朱元璋能不有所動作嗎?

關於這一點,明人沈德符的《萬歷野獲編》卷十五《科場?孫蕡陳遇》中曾提及,當時的著名詞臣劉基(青田)被毒死、宋濂(金華)憂懼而死,只有陳遇免於禍患。當日,朱元璋與陳遇的造膝之語,沒有一句流傳於世。以上種種,皆可見陳遇品德之崇高、見識之卓遠。這一論述,基本精當。

其實,陳遇隻做事不做官的行為,就載記所述其行事而言,大約如下:

一、或如朱元璋評價陳遇時所說:

士之有志節者,功名不足以介意。

這種精神高度,不但常人難以理解,而且會被趨炎附勢、垂涎權勢名位者譏嘲為虛假、作偽。

二、陳遇的高節,或許是其做人的準則。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他能夠堅持自己的準則,自始至終,未曾改易。

關於這一點,後來者大可不必攀扯到忠臣孝子的話頭上去。

朱棣奪權一事,不論別的,僅從舊時社會所遵從的道義上來說,他對國就是不忠,對父親就是不孝;朱棣誅殺朱元璋、建文帝的忠臣,還要其臣子對自己忠誠,本身就是個笑話、也是莫大的諷刺;朱棣之後,大明王朝再宣揚忠節,就是不斷地打他先人的臉。

三、猜想,以陳遇的高品與卓識,他對朱元璋的性情與為人也是看得十分清楚的。他的不做朱元璋朝廷的官,是出於真心誠意的。這種真心誠意,讓心懷鬼胎的朱元璋非常放心。所以,朱元璋對他恩寵,是不需要夾雜戒心的,所以,陳遇能夠善始善終。

本文主體,參照明人宋端儀《立齋閑錄》一中的一節而成。

(全文結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