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則天是如何篡位成功的?細細讀來 真相在這裡

貞觀十一年(637),此年記事截至十一月止,此後記載武則天入宮事。依照《資治通鑒》編修義例,一年中,最後一個月記事完畢,而另又有事附記,即表示此事不知月、日,隻知在此年發生。

司馬光寫道:“故荊州都督武士彠(huò)女,年十四,上聞其美,召入后宮為才人。”

胡三省注引用《資治通鑒考異》,指出關於武則天年壽及入宮時間,有多條不同的記載,《考異》最後選擇說:“據武氏入宮年十四,今從吳兢《則天實錄》為八十二(歲),故置此年。”

本書上編介紹《資治通鑒考異》此書,就是這種分析鑒別,解釋選擇史料理由之書。

吳兢是盛唐著名史學家,他修撰官方的《則天實錄》,理應有所根據。

據此,推知武則天是大臣之女,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少年時代即以美麗見稱,因而被太宗召入宮為才人。才人是皇帝中級媵妾的一種官稱,可見她入宮不是做宮女。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三月庚申,詔令加贈武德(高祖)功臣十三人的官爵,武士彠亦在名單之內。

司馬光追記加贈功臣的理由說,當初王皇后(高宗妻)無子,蕭淑妃(高宗妃)有寵,王皇后妒忌她。皇上(指高宗)當太子時,入宮伺候太宗,見才人武氏而悅之。

太宗崩逝,武氏隨眾妃妾的慣例,入感業寺為尼。忌日,皇上赴寺行香,看到武氏,武氏泣,皇上亦泣。

王皇后聞之,秘密命令武氏重新長頭髮,勸皇上納她為后宮,想利用她分散淑妃之寵。

武氏為人巧慧、多權術,入宮之初,卑辭屈禮以事奉皇后。皇后對她喜愛,多次在皇上面前稱美武氏。

不久,武氏大為皇上寵愛,拜為昭儀(僅次於妃的媵妾),皇后與淑妃均失寵,於是兩人共同讒毀武昭儀,皇上都不聽從。

武昭儀想追贈其父,但事出無名,其父是開國功臣之一,於是借口褒賞功臣,追贈其父及另外十二名功臣之官。

從貞觀十一年至此,已經中隔十七年,司馬光二度記述武則天事跡時,她已經是三十一歲的成熟婦人,高宗則比她小四歲。

武則天的家庭背景、生活片段、與高宗及王皇后的關係等問題,歷史均乏記載,司馬光除了根據官方的實錄之外,似亦乏善可陳。

武則天的早期發展既然無可奉告,司馬光只能介述此年她成為昭儀得寵後,竟然能夠使高宗追贈其父的官職之事。

同年六月,王皇后之舅、宰相柳奭(shì),因王皇后失寵而內心不安,請求辭掉宰相,高宗核準他,罷為吏部尚書。

是歲,武昭儀傾心結納宮人,監視王皇后、蕭淑妃等人。武昭儀生女,皇后憐而逗弄,事後離去,昭儀遂秘密扼殺此親生女兒,誣告皇后下毒手。

皇后無以自明,高宗遂有廢後之心。武昭儀亦爭取首相長孫無忌(高宗親舅)等大臣的支持,但遭拒絕。

永徽六年九月,退朝後,高宗多次召請宰相團入內商議廢立皇后之事,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四相堅決反對,於志寧不表態度,李勣則聲言:“這是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武昭儀的心腹、禮部尚書許敬宗,也宣言於朝說:“鄉巴佬收入增加了十斛麥子,尚且想換一個媳婦,何況天子要立皇后,關大家什麽事,而妄敢表示異議!”

昭儀命令左右將此宣言報告給高宗。同月,反對最力的褚遂良首先被貶。

冬十月十二日己酉,高宗下詔廢黜王皇后、蕭淑妃為庶人,家屬皆褫(chǐ)奪官爵,流放嶺南。

十八日乙卯,百官上表請立中宮,高宗下詔說:“武氏出身高差,門華族,先帝將她賜給了我,可以立為皇后。”於是在十一月一日,由李勣主持典禮,正式冊封武昭儀為皇后。

根據高宗的“立武氏為皇后詔”,顯示高宗與武氏均欲掩飾他們通奸亂倫的勾當,諉稱太宗早已把武氏賜予高宗。

父親再糊塗,怎會把自己的媵妾賜給親生兒子呢?高宗的皇帝詔令,僅是掩耳盜鈴的行為而已,《則天實錄》根據這些資料來修撰,可靠性也是令人懷疑的。

司馬光沒有對此事加以考異,忠實地錄用官方文獻,大概是要讓讀者自己去分析吧?

廢後王氏、廢妃蕭氏同囚於別院,高宗舊情未斷,曾秘密行至囚所,見密室深閉,只有牆壁開鑿一孔以通食物,內心惻然傷感,呼喚道:“皇后、淑妃在哪裡?”

“妾等得罪為宮婢,怎能再有此尊稱!”廢後哭泣著說,“至尊若念舊情,使妾等重見天日,乞求賜此院為‘回心院’吧!”高宗安慰地答道:“朕即有處置!”

武後接到報告,大怒,遣人各杖王、蕭二氏一百,砍去手足,丟到酒甕中,並聲言道:“讓她們骨頭也醉吧!”數日之後,二人死去,武後又下令斬之。

這件事在武氏冊為皇后不久發生,司馬光記載下來,目的是讓讀者了解武後的性格心態,高宗的軟弱屈服,及武後情報系統的運用。

後來高宗大權旁落,反對派群臣紛遭整肅,太子諸王迭受迫害,無人能夠控馭武後,此事件可說是具體而微的例子。

到了顯慶四年(659),長孫無忌等反對派大臣陸續被奪職、流放、殺害,連依違中立的於志寧也罷官還第,武後心腹許敬宗、李義府等拜相執政,橫行朝廷。

降至麟德元年(664)十二月,宦官王伏勝密告武後為厭勝之術,想詛咒皇帝。

高宗當初因武後能屈身忍辱以奉順他,故立她為後;但武後立為皇后後,即專威作福,動輒控馭高宗,使高宗不勝忿怨。

遂因密告,密令宰相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左右奔告於武後,武後徑見高宗,高宗畏羞,複和好如初;他還恐怕武後怨怒,因此自我卸罪說:“我最初沒有此心,都是上官儀教我!”

上官儀與王伏勝都曾侍奉過陳王李忠(高宗長子、廢太子),於是武後指使許敬宗誣告三人謀大逆,均賜死抄家。宰相劉祥道坐與上官儀親善,亦罷相職;與上官儀結交的朝臣,也連坐貶黜了很多人。

從這事件發生後,自是高宗每上朝聽政,武後都垂簾坐於其後,政無大小都加參與,大權悉歸中宮;群臣的黜陟、生殺,均由武後一言而定,天子拱手擺樣子而已。因此,全國稱呼高宗、武後兩人為“二聖”。

利用誣告方式迫害情敵,武後未成為皇后以前,已能純熟運用;運用同一方式整肅百官,她當了皇后以後即已大肆進行。

皇后寵妃、元舅首相、顧命元老(先帝遺命輔政的宰相),都抵抗不了武後的勢力,先後身死命喪。高宗軟弱,受製於武後,坐視他們一一赴死而不能救。

實則在上官儀案以前,武後已隱然是幕後天子,自此則正式步上幕前罷了。這年她才四十一歲。直到八十二歲而死,她實際在幕前當真君主,前後總共是四十二年。

上元元年(674)秋八月,全國進一步尊稱高宗“天皇”,武後為“天后”,武後的權威又拓升了一級。

翌年三月,高宗生病,準備委託天后單獨攝政,幸虧宰相郝處俊反對才止。

這時,天后多引用文學之士,為她撰寫書文如《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等書,這是一種“聖訓”,她利用文字來塑造意識形態,鞏固個人的權威;同時,這些文士時稱“北門學士”,天后密令他們參決朝政,以分削宰相之權。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崩逝,遺命宰相裴炎輔政,尊天后為皇太后,臨朝聽政。

第二年(中宗嗣聖元年,睿宗文明元年,皇太后光宅元年),即位才一個多月的中宗,想拜他的嶽父韋玄貞為宰相,裴炎固爭。中宗怒說:“我把天下讓給韋玄貞有何不可!難道還吝惜這個宰相的官職嗎?”

裴炎大懼,稟奏太后。太后本就不想還政給中宗,於是以此為借口,在二月命令裴炎等帶兵入宮,宣讀太后令,廢中宗為廬陵王,強扶下殿。中宗質問太后:“我有何罪?”

“你想把天下讓與韋玄貞,何得無罪!”太后說完,命令將廢帝幽禁於別處。

第二天,另立幼子豫王李旦為帝,但太后不還政,睿宗只能居於別殿,不得乾預政事。

同年,李之子英國公徐敬業(李績原姓徐,賜姓李氏)舉兵討武,駱賓王作《討武曌(zhào)檄》,公開指責武後“人非溫順”“穢亂春宮”(指與高宗通奸);又揭露她“包藏禍心,竊窺神器”,要求唐皇舊臣起而伐罪。

裴炎這時也了解武後野心,利用徐敬業起事來要挾還政。結果不久,徐敬業被平定,裴炎被殺,株連文武甚眾。

司馬光寫到這裡,認定有一條資料敘述不妥,而加以刪棄。在《資治通鑒考異》中,他則全錄這條重要資料,加以評鑒。

《考異》說,根據《唐統紀》記載,太后解決徐敬業、裴炎等對抗行為後,仍然極為震怒。遂召集群臣質問:“朕(臨朝太后皆自稱朕)於天下無負,群臣都知道嗎?”

“是!”群臣答。

“朕事奉先帝(高宗)二十幾年,最憂慮天下啊!”太后說,“公卿富貴,都是朕賞與的;天下安樂,是朕長期培養出來的。及至先帝捨棄群臣,以天下托顧於朕;朕不愛自己而愛百姓。如今兵變的領袖都出於將相群臣,為什麽負朕這樣深啊!你們有顧命元老、倔強難製超過裴炎的人嗎?有將門貴種、能糾合亡命勝過徐敬業的人嗎?有握兵宿將、攻戰必勝優於程務挺(支持裴炎的名將)的人嗎?這三人都是一時人望,不利於朕,朕能戮之。你們有人能夠勝過此三人,則應當趁早反對朕;不然,必須革心事朕,不要為天下所笑!”

群臣聞言,頓首不敢仰視,都說:“聽從太后指揮。”

司馬光不錄用這條極能表現武後專製獨裁意識的資料,唯一的理由是:“恐武後亦不至輕淺如此。”

事實上,武後一生,輕淺超過此事的,尚有很多,司馬光的理由不能算是理由。這大概是司馬光的道德史觀作祟,使他的論斷有所偏差吧?這種情況,類似的尚不少見。

武後利用《臣軌》《百僚新戒》等書教導群臣,此時又公開嚴厲警告,聲明百官必須“革心事朕”,然後她會賞與富貴;否則,“不利於朕,朕能戮之”。

那一群輕佻無賴、諂媚附勢之徒,於是紛紛獻力交心,幫助武後完成“革命”,掀起天翻地覆的政潮。

兩年後(垂拱二年,686)春正月,太后假裝還政,下詔複政於睿宗。睿宗知太后不是誠心,堅決推辭。太后核可,複臨朝聽政。

同年三月即建立匭(guǐ)檢制度,公開鼓勵臣民告密言事,投函於匭(銅箱子)中。於是情報特務系統建立,告密之風大熾,政治案屢屢發生,整肅行動肆意展開;反對者,或不支持者,紛紛遭到迫害。

垂拱四年五月,假借神道迷信,自認上承天意,稱為“聖母神皇”。載初二年(690)又假借佛教,宣言神皇受命之事,在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為周,改元“天授”,加號“聖神皇帝”;把睿宗降為皇嗣(皇位繼承人),改姓武氏,與其兒子、侄子們,分別被幽禁起來。

司馬光對此史無前例的變局,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沒有加以任何評論。不過,他不承認武則天所建立的周朝,也不承認她是皇帝,只是援用她的正朔(即正月一日。古代朝代交變,有改換正朔之事,故正朔是政權的象徵)年號,俾人知道此一變局而已。

因此,《資治通鑒•唐紀》之中,沒有雜以“周紀”的名稱,筆法寫成:“《唐紀》若乾(卷數),則天順聖皇后若乾。”僅稱則天為皇后,而不稱她為皇帝,顯然在此含有《春秋》的褒貶精神,發揮“貶天子”與“正名分”的意義。

這種筆法,是援用王莽之例而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