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寺院起火時,護法在哪裡?讀懂對世間事再無疑惑

文/馬明博

站在金頂銅殿外,賢二望著十方普賢銅像,“剛才在下面,抬著頭看,覺得48米高的聖像簡直巍峨如山。來到高處看,也不算高啊!”

十方普賢菩薩銅像的高低並沒有改變,為什麽賢二的感覺發生了變化?

耐人尋味。

有人說,認識一個人的過程,跟認識一座山是相似的:遠望山巔,眼裡都是崇敬;上山的過程,是深入了解的過程,你所關注的,可能是些細枝末梢的事;到達山頂,你往往會看到遠處還有更高的山……原本欽慕的山不再偉岸,內心裡的崇敬隨之消失了,或許會失望,甚至會抱怨……

站在山頂上,人為什麽能看到遠處還有更高的山?人應該感恩腳下的山,因為它提升了你的視野。

《大智度論》中曾經提到一位名叫應持的菩薩。

釋迦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應持菩薩從他方世界來到娑婆世界。他此行的任務,就是測量佛身。

釋迦佛身高多少,經典中沒有明顯的記載,我們暫且假設他的身高接近2米吧。

可是,在測量佛身時,應持菩薩發現,釋迦佛的身高上過虛空無量佛刹,一直到了華上世界,依然廣大無邊。

於是,他這樣讚歎釋迦佛:

虛空無有邊,佛功德亦爾。

設欲量佛身,唐勞不能盡。

在我們凡人眼裡,佛的身軀和你我一樣,不過爾爾。為什麽在菩薩眼裡,佛的身軀卻是那樣高大呢?這個謎題的答案,值得用心想想。

佛的身軀廣大無邊,無法測量。作為菩薩,普賢的身軀能有多大呢?

《華嚴經·盧舍那佛品》記述說,普賢菩薩坐於寶蓮花獅子座上,身相猶如虛空,觀身無量,為與各類眾生普遍相應,他還示現出各種化身。因此,佛門就有了這樣一副對聯:“文殊智慧無有邊際,普賢身相猶如虛空。”

《華嚴經·十定品》中,佛陀說到普賢菩薩的殊勝功德時,法會上的其他菩薩對普賢菩薩都心生渴慕,渴望見到普賢菩薩,然而極目四望,卻怎麽也看不到普賢菩薩的身影。

於是,普眼菩薩問佛陀:“世尊!普賢菩薩到底在哪裡?”

佛陀說:“普眼菩薩!普賢菩薩就在我身邊,從法會開始到現在,從沒有走開過。”

普眼菩薩和其他諸位菩薩仔細觀察尋覓,還是見不著。

佛陀告訴諸位菩薩:“普賢菩薩安住在不可思議的解脫力中,所以你們無法見著。”

在佛陀的教導下,普眼菩薩與法會上的其他菩薩雙手合十念誦“南無一切諸佛!南無普賢菩薩!”如此稱名三次,頂禮祈請,終於見到了普賢菩薩。

《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童子,指男性的少年兒童,有時民間也把沒有性經驗的男人統稱為“童子”。

少年善財年紀雖小,卻志向遠大。他得到了文殊菩薩的指導,為盡快領悟佛法的真諦,離開家鄉福城。善財一路向南遊學,先後拜訪了五十三位不同身份的善知識。這些善知識,有菩薩、僧人、國王、商人、船師、醫生、婆羅門、魔術師……

善財童子來到金剛藏菩提道場,拜訪普賢菩薩。

善財童子觀察菩薩的身相時,發現菩薩的每個汗毛孔裡都有數不盡的廣大如海的諸佛淨土,每個淨土都有佛在講法,有無數菩薩圍繞在佛前;他親眼目睹了這些諸佛淨土形狀、莊嚴以及建立的過程;他還看到數不盡的佛陀在演說種種奇妙的解脫法門;他看見普賢菩薩在每個世界海中,示現為無數化身,遍滿十方世界,教化眾生,令眾生發起菩提心,追求覺悟……

更不可思議的,是善財童子竟然在普賢菩薩的身內也看見了自己,他正在幫助普賢菩薩教化十方世界的眾生……

從賢二臉上的神情,可以看出,我講的這些,令他入迷了。驚訝之餘,他問道:“這麽說,不等於說十方世界就是佛菩薩的身體嗎?”

我告訴他,美國漢學家芮沃壽在其著作《中國歷史中的佛教》中指出,佛教進入中國之初,“法界”(法的世界)這個詞,最早就是被翻譯成“法身”(法的身體)或者“佛身”(佛的身體)。

銅殿在金頂的最高處。最早的銅殿,為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妙峰禪師從西蜀藩王募緣所建。屋頂簷瓦鎏金,陽光映照之處,金光閃閃,於是得名“金頂”。

銅殿內,供奉著普賢騎象銅像,四周銅壁上刻有經文和佛像萬尊,還陳列有峨眉山道全圖。銅殿外,還豎有銅塔和銅碑。清代道光年間,銅殿失火焚毀,只存下一通銅碑、幾扇銅門。

銅殿被毀後,光緒年間,心啟和尚在原址修建了一座磚殿。在“十年動亂”中,金頂上的佛教造像遭受了嚴重破壞,寺院建築被征用作某部門的發電機房。1972年4月8日,又突發一起大火,將金頂及華藏寺的建築全部燒毀。

目前,人們來到金頂所看到的矗立於山巔上的銅殿,為劫後重建。

站在外面看,金頂銅殿金光閃閃。走進殿內,光線陡然暗下來,眼前一片朦朧。

賢二仔細觀看著殿內陳列的文物、佛像、銅碑、銅門。忽然,他叫了我一聲。

我走過去,“怎麽啦?”

賢二指著一段說明文字,“佛教不是經常講有龍天護法嗎?為什麽銅殿自明朝建好之後,屢遭火災呢?我想知道,寺院起火時,佛經中講的龍天護法怎麽不來護佑,他們都去哪兒啦?”

賢二能提出這樣的問題,簡直是得到了法國小說家、《人間食糧》的作者紀德的真傳:“要相信自己的眼光,而不是眼睛看到的事物。”

佛陀眼裡的世界,是因緣和合的。任何事物,都有因有緣,有生有滅,沒有哪個能恆常不變。佛法固然殊勝,但不破壞因果,也不破壞世間的法則。

賢二提出的這個問題,想來唐代律宗大德道宣法師也曾遇到過。在他輯錄的《中天竺舍衛國祇洹寺圖經》中,記錄了佛陀及僧團常住過的祇園精舍毀於火災的事。

祇園精舍,又叫祇樹給孤獨園,是佛陀時代佛陀及僧團的常住地之一。這裡原本是舍衛國太子祇陀的園林。給孤獨長者為了供養佛陀及僧團,想買下這個園子。

祇陀說:“這個園子你恐怕買不起。”

給孤獨長者說:“你出價吧!”

“你先用金幣鋪滿園子的空地再說吧。”

祇陀沒想到,這麽苛刻的條件,給孤獨長者竟然做到了。他深為感動,把園子賣給了給孤獨長者,把園中的樹供養給佛陀及僧團。

祇陀說:“如果日後這個園子荒廢,願這些樹一直在。”

後來,祇園精舍失火,房屋被燒毀了,而祇陀供養的樹卻沒被燒壞。

有人問佛陀:“為什麽會這樣?”

佛陀說:“給孤獨長者人生的第一桶金是賣肉獲得的。這些錢財的背後,隱藏著被屠宰眾生的嗔恨之火。雖然他後來經商成為巨富,但他的原始資本並不清淨。祇園精舍之所以毀於火,這就是其中的因果。祇陀太子的心清淨,財富來源也清淨,所以園林中的那些樹在火災中得以幸免。”

賢二不住地點頭,他若有所悟,還精辟地總結出一句:“看來,因果是最好的護法。”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