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奧朗則布:為統一印度而瓦解莫臥兒帝國的暴君

今天的印巴矛盾,雖然是19世紀末才開始萌發的民族主義情緒,但在歷史上也未必屬於新鮮事。莫臥兒王朝的重要君主奧朗則布,就是這層對立情緒的製造者這一。然而,在故事剛剛開始的時候,他的初衷卻是希望將整個印度都整合起來。

公元1526年,帖木兒帝國皇室後裔巴布爾在旁尼帕特決戰中擊敗洛蒂大軍,建立了莫臥兒帝國。此後,經過反覆征戰,莫臥兒人在阿克巴大帝時時期進入盛世。帝國疆域已經北達喀布爾,南達印度哥達瓦裡河,西達今巴基斯坦的卑路支,東達孟加拉。但這還不是莫臥兒帝國的擴張終點。

16世紀南下的莫臥兒人

阿克巴大帝死後,他的兒子薩利姆即位,繼續靠東征西討獲得了多個新附庸國。公元1627年,在薩利姆逝死後,其子庫拉姆即位。他繼承父親的遺志,繼續向德乾挺進。

雖然庫拉姆雄才大略,但晚年非常淒慘。分封為總督的4個兒子,還未等到父親逝世就開始爭奪王位。作為第三子的奧朗則布,也毫不留強的發動內戰,將屠刀揮向自己的兄弟。最終,他擊敗了所有競爭者,並立刻軟禁了父親,宣布登基。至此,南亞次大陸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奧朗則布與他的2個兄弟

奧朗則布和父親有著同樣的志向,那就是統一整個印度半島。他命令大軍向東攻擊阿豪姆王國,攻並在1663年逼迫其割地納貢。雖然4年後當地再度爆發叛亂,但總算獲得了較為穩定的邊界。此後,他立刻著手南下征伐,在1665年進攻比賈普爾王國。這激起了高康達和馬拉特的抵觸,於是這三個政權聯合起來,共同反抗北邊來的入侵者。

在接下來的10年裡,莫臥兒人一直沒有取得預期的偉大結果。直到1685年,奧朗則布開始禦駕親征,才在1686年9月征服比賈普爾。一年後又降服高康達,到1689年攻破再次起義的馬拉特首都賴伽爾。至此,除了半島南方一小片區域外,整個次大陸都落入奧朗則布手裡。領地的擴張也為帝國帶去了大量人口,但他們的宗教信仰卻成為了奧朗則布頭疼的問題。

由於來自北方的中亞地區,莫臥兒宮廷一直信仰伊斯蘭教。但在南下印度河流域時,他們不得不同時管理起穆斯林與傳統印度教徒。這個問題也在奧朗則布的大擴張中被繼續放大。

雖然印度各地不乏猶太人、拜火教徒和幾種基督教派系,但他們的總數都遠遠不及印度教徒。在阿克巴大帝的時代,莫臥兒人采取開明政策,並沒有表現出對某一種信仰的偏袒。但奧朗則布卻是一個相對狂熱的信徒,也是需要消化大量新地盤的雄主。他認為印度教徒既是刀俎下的魚肉,也是墮落的根源,更是不可信賴的外人。他也因此決定立刻展開對印度教徒的壓迫政策。

奧朗則布需要大量新的收入 供養龐大軍隊

為了籌集南下的軍費開支,奧朗則布先將農民的稅從產量的1/3上升到1/2。1665年,他又將印度教商人的關稅提高兩倍,卻取消了穆斯林商人的關稅。四年後,他下令各省拆除印度教神廟,並將其中一部分改建為清真寺。

1671年,莫臥兒宮廷又將各級稅務機構內的印度教徒驅逐。在1679年,帝國開始重新對印度教徒徵收廢除已久的人頭稅,並殘酷鎮壓了反抗群眾。最後在1695年,奧朗則布要求進一步禁止印度教徒騎馬、乘坐轎子和大象,並且不許他們進行宗教活動。

高高在上的奧朗則布

顯然,這些既是剝削又帶有報復性的措施,是任何人都受不了的。1669年,德裡附近首先爆發了農民起義。兩年後,班得勒人也掀起了反旗。1672年,印度教徒薩特拿米人的起義軍甚至直逼德裡城下。

到1672年,西北邊境的帕坦人又發動叛亂。1675年,原本對莫臥兒人有好感的旁遮普錫克人也開始起義。1678年,西北的拉奇普特宣布自己重新獨立......

德裡皇宮外的莫臥兒士兵

四處烽煙的局勢讓奧朗則布頭疼不已,他親自率領軍逐個鎮壓起義者,但並非每次都能獲得成功。長期疲於奔命的狀態,迅速消耗了本就不多的國力。更為嚴重的是,南下的征服行動也常常被後方的起義所拖累,各地總督因為難以撲滅的起義而擁兵自重。這些問題加在一塊,久而久之就成為了削弱和瓦解莫臥兒帝國的主要原因。

對此,奧朗則布也十分懊悔,但一直到自己感染重病才開始深刻反思。他在給自己的兒子的真誠懺悔中寫到:我一生的努力全歸於無效,我所做的一切使我戰栗,追悔莫及。但已經89歲的奧朗則布,顯然不再有回頭機會。1707年3月,這位帝國歷史上知名的暴君病死於阿瑪德納加爾前線。

善於機動作戰的馬拉塔人

奧朗則布死後,莫臥兒帝國立刻分崩離析。各地的總督此時不再聽從帝國的號令,善於打遊擊的馬拉特人也趁此機會佔據了中印度的大片土地。錫克人也在1710年佔據了錫爾欣德全境。

衰弱的帝國又引來波斯和阿富汗的入侵。1738年波斯國王納迪爾沙率軍5萬軍隊攻入德裡,並在城內大肆劫掠。在波斯軍隊撤走後,阿富汗的杜蘭尼帝國又10次南下印度。到1757年時,阿富汗人已經佔據位於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克什米爾和信德。

馬拉塔人(黃)實際上已經顛覆了莫臥兒帝國

在南方,印度的馬拉特人也沒有閑著。他們在1754-1756年之間北上,奪取了莫臥兒人的恆河流域領地。接著又在1757-1758年奪取了首都德裡,並開始進軍富裕的旁遮普。

至此,莫臥兒帝國在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可以左右印度次大陸的力量。印度的命運基本上就掌握在北方的阿富汗人與南方的馬拉塔人手裡。

次大陸的混戰 又將英國人牽涉進來

由於局勢混亂,已經在次大陸立足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也被迫加入戰局。起初,英國人以孟加拉和孟買為基地,嘗試與值得信賴的本地強權合作。但在沒有人可以笑到最後的時代,這種嘗試總是給英國人自己帶來巨大傷害。加上老對手法國人的挑撥,印度在整個18世紀都不乏向英國人進攻的土邦勢力。

作為回應,英國東印度公司被迫不斷加強自身武備,並逐步接管了一些邦的實際控制權。奧朗則布的後裔們,反而在這個階段成為了受益人。直到19世紀中期,他們被迫交出了已經擁有300多年的印度皇帝頭銜。

在印度作戰的英國軍隊

奧朗則布本人,當然不可能預料到19世紀的結局。但他那看似加強控制與統一的政策,在實際上卻不斷瓦解著自己帝國的權力根基。他的軍事恐怖主義威嚴,也就成為了莫臥兒帝國由盛轉衰的開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