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多大孩子的媽最難?美國中上產媽媽們這樣回答

昨天我們推送的文章,討論了父母、尤其是母親的焦慮情緒會對孩子的心理塑造施加怎樣的影響。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哪個年齡段的熊孩子更能對“老母親”造成一萬點傷害。當多大孩子的媽最難?美國心理學家研究了這樣一個看似不大高深的課題,對了,課題的名稱是Moms as people——媽媽也是人

我身邊的媽媽們,孩子多大年齡的都有。小的牙牙學語,大的年齡和我相仿。孩子從出生就一直不停地成長變化,媽媽也跟著適應、調整甚至蛻變。

在豐富多彩的 “媽媽角色” 體驗中,有一個突出的體驗,那便是 “挑戰”。

那,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媽媽們感受到的挑戰有什麽不同?換句話說,就是,當多大年齡孩子的媽最難?

這個問題重要嗎?是的,我覺得很重要。

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但容易被大家忽視的概念,我把它叫作 “元過程”。“元過程” 能讓人最好地反思反省,合理預期,及時調整,在自己能力和資源許可範圍內做到最好。育兒 “事業” 中,我們也應該加強 “元過程” 的比重。

“在孩子的這件事情上,我可能太過焦慮了。這可能和我對孩子最近的狀態欠缺了解有關。”

“對待孩子上,我容易積累焦慮,突然爆發。我需要一點點、及時地通過積極措施去消除自己的焦慮。”

這些都是我聽過的家長描述自己育兒時展現的 “元過程” 行為。這是跳出自己的 “家長外殼”,拿顯微鏡去細察自己的內心。還有,就是跳出自己的 “家長外殼”,到高空去審視自己育兒的路線。

如果把育兒路線簡單算成20年,這20年不同路段各是什麽樣子的?哪裡坡度大?哪裡拐彎多?到 “高空” 看看,非常必要。

“當多大孩子的媽最難?” 這個問題重要,是因為它帶我們進入 “元過程”。

曾經這個問題也許看起來不夠高深,但是,現代派的美國心理學家們不厭其煩,一馬當先去研究了。今天就介紹一個發表在心理學頂級雜誌上的研究。

這項研究是誰做的?

研究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 Suniya Luthar 和 Lucia Ciciolla 博士主持。發表在心理學專業雜誌《發展心理學》上。

Suniya Luthar 博士多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教學、做研究。從哥大退休後轉入亞利桑那州大學。她有兩名成年的孩子。她目前的研究焦點是母親們的心理。研究目的是幫助女性最好地應對當母親的各種挑戰。Lucia Ciciolla 博士看來是 Suniya Luthar 博士的學生,目前在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心理系任教。

Suniya Luthar 博士

Lucia Ciciolla 博士

誰參加了研究?

研究項目的名字叫做 Moms As People –媽媽也是人。(這個名字很親切,翻譯是我根據英文原文的深層涵義做的。)

研究歷時五年(2005-2010)。媽媽們來自美國各地。教育水準和年收入都呈中上等。

教育水準:46% 有研究生學位,37% 大學畢業,17% 高中畢業。

婚姻狀況:85% 已婚, 15% 為單親媽媽。

家庭收入:72% 年收入在 $75,000之上。

族裔:88% 為白人,其余 12% 為非洲裔、西語裔和亞裔。

孩子數量:有的媽媽只有一個孩子,有的有多於一個。

孩子的年齡:從嬰兒一直到成年都有。

被試做了什麽?

參加研究的媽媽,也就是 “被試”,填寫了數份問卷。問卷大多為心理學家多次使用過,有些為項目研究者自創的。但所有的問卷都具有足夠的效度 (validity) 和信度 (reliability).

育兒經歷

Parenting Experiences

育兒滿足感(Satisfaction with parenting):

8個問題

育兒內疚感(Parenting Guilt):

6個問題

育兒超負荷感(Parenting role overload):

7個問題

育兒抵觸感(Rejection of the child):

10個問題

(比如:“我告訴我的孩子他/她讓我生氣。”)

母親的適應度

Maternal Adjustment

焦慮感(Anxiety): 20 個問題

抑鬱感(Depression): 20 個問題

壓力感(Stress): 10 個問題

空虛感(Emptiness): 4 個問題

孤獨感(Loneliness): 20 個問題

成就感(Fulfillment): 5個問題

生活的滿足感

Satisfaction with life

5個問題

孩子給母親的感受

Perception of the child

14個問題

研究發現了什麽?

1、哪些媽媽感覺育兒的負荷最重?

孩子處於嬰兒和學前期時,育兒的負荷感最高,此後一路下降。

圖表1

2、哪些媽媽們育兒和生活的滿足感最低?

孩子處於初中階段時,媽媽的育兒滿足感最低,指標線呈 V 字形。

圖表2

至於生活的滿足感,同樣是孩子處於初中階段時,媽媽的滿足感最低,指標線呈 V 字形。

圖表3

3、哪些媽媽感覺育兒的壓力最大?

育兒的壓力感,依舊是有初中階段孩子的媽媽最大 (圖表四);育兒的孤獨感,空虛感,也呈現同樣的指標線走向(在此不配圖)

(圖表4)

4、哪些媽媽對孩子的行為感覺最不好、對孩子的排斥感最強?

初中生的媽媽感覺孩子的負面行為最重(圖表5),對孩子的排斥感最強(圖表6)

圖表5

圖表6

為什麽初中生的媽媽們

感覺最谷底?

有初中階段孩子的媽媽們,雖然育兒負荷感比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媽媽輕,但她們生活的滿足感最低,育兒的滿足感最低,空虛感最強,育兒抵觸感最高,感覺孩子負面行為最多。

為什麽?

Suniya Luthar 和 Lucia Ciciolla 博士在文章中提出以下的原因。

a)青春期年齡自帶的挑戰:青春期孩子的身體智力發育,導致一些行為產生,比如尋求更多獨立性,挑戰大人底線,嘗試新事物。孩子的新狀態,需要家長展現新的對策。這就給家長造成了一定的挑戰。

(小編插話:我們之前推送的《青春期:身體健康的頂峰,精神健康的谷底》就詳細討論了這個話題)

b) 孩子對家長造成 “逆向情緒感染”:無數的研究發現,孩子進入初中後在學習、學校生活上感受到挑戰加大。這是獨立於年齡的環境變化。這種變化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而孩子的情緒則會感染家長的情緒。我把這個現象稱為“逆向情緒感染”。

c) 中年期和青春期相撞:初中階段孩子的家長,很多年齡上進入中年。研究發現,在生命的這個時段,不管是家長還是非家長,年齡的增長伴隨體力下降,逼迫人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和死亡。這種深層的自我反省會導致情緒、行為的波動,甚至生活規劃的調整。這個階段,婚姻的滿足感最低,夫妻衝突最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中年危機”。這也會導致媽媽們育兒感受的變差。

這個觀點,在心理學家中也不常見,我覺得它很 brilliant (傑出的)。

d) 升大學壓力早到:針對本研究中,中上產階層的媽媽們比率偏高,作者分析,初中階段,這個群體的家長就開始考慮孩子的大學。注意這些是美國家長,沒有中國家長那麽強大的中考壓力。但是,美國家長的壓力會來自別的方面,比如幫助孩子通過參與各種活動而構建一個吸引人的履歷(Build a resume)等等。

嬰幼兒和學前的媽媽們

的育兒負荷重,

但滿足感卻強?

我想,有以上對初中生媽媽們的分析,這個問題大家自己就可以有答案了。

研究發現對家長有什麽啟發?

如果你家有嬰幼兒,雖然你睡不好覺,吃不好飯,但是,還是好好享受這些天真無邪、相對好對付的小人兒吧。

我女兒今年快16歲了。回顧育兒之路,我特別感謝當年我推著嬰兒車走在路上時,那些搭訕幾句後道別時還扔給我一句話 “Enjoy her!” (好好享受)的陌生人。

一切的喂奶技巧,換尿布技巧,早教技巧,都不如這一句話來得有份量。

如果你家有小學生,學習、學校生活鋪天蓋地降臨到你的世界,讓你多有迷惑和不安。但是,這時的孩子的大腦和心扉還是明朗地向你敞開,給你很多親近和影響他們的機會。

如果你家有初中生,你進入了一個新的戰略階段。觀過去,察現在,思未來,整合家庭資源,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把自己調整到一個新的狀態去迎接這個挑戰。

挑戰就是機會。

青春期孩子的媽難當。當好了就會造就一個更新更強的自我。這就是機會。

我慣常的溫馨提示:

美國家長的育兒規律不能簡單套用到中國家長身上。大多數家長的規律並不在所有的家長身上體現。會有的孩子,一開始當他們的媽就很難,一路艱難下去;會有的孩子,當他們的媽一路上順風順水。

最重要的,是我們去生成一種思維方式,就是育兒中加上一個 “元過程”,不時地拿著顯微鏡、或坐上直升機,去看看自己這個 “家長”,去俯瞰一下育兒之路。

The process can be laborsome, but you should feel awarded at the end.

焦點論文:

Suniya S. Luthar and Lucia Ciciolla (2016). What it feels to be a mother: Variations by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stag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2 (1), 143-154

作者 陳魯博士

紐約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紐約市立大學李曼分校心理系副教授、紐約市少兒華文書園創辦人。相關著作有《0--6歲A+育兒法》《語言是這樣被習得的》。

本文轉載自“陳魯一周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