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健康養生——人體第二「心臟」

中醫認為,足部是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交匯轉接之處,而足之三陰,由足走向腹部和胸部,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所以,足部就成為了陰陽氣血轉化運行之要衝。

濟南大晉醫匠中醫專家梁啟田說,足部有60多個重要穴位,其中太沖穴、湧泉穴、公孫穴、太溪穴、崑崙穴等在臨床運用廣泛、療效顯著,是日常養生保健的要穴。

冬季足浴,保暖又解乏

寒為六淫之首,易致氣血運行不暢,尤其以人體下部為主。梁啟田說:「足喜暖惡寒。當寒邪侵犯足部,會造成血管收縮、血液流動緩慢,進而影響到全身的血液循環。

周身的代謝過程,全賴血液循環,長時間足部受寒,不但會影響足部本身,造成冷痛、行走不適、易疲乏,還會影響到全身的代謝過程,成為多種綜合性疾病誘發因素,如血壓升高、糖尿病足病、下肢靜脈曲張等。」

因此,冬季應注意保護雙足,避免陰寒傷陽導致血液循環不暢給健康帶來損害。

如何選擇泡腳藥材?

泡腳時,如果能夠配備一些中藥,效果會更佳。王海龍推薦了以下藥物。

艾葉

將20~30克艾葉水煎3~5分鐘,加入1~2克食鹽,調成適溫適量的泡腳水使用。艾葉溫經效用顯著,活血祛寒。尤其對女性宮寒、經行腹痛、下肢冷痛者效果頗佳。

生薑

先將20~30克生薑水煎3~5分鐘,然後加入1~2克食鹽,調成適量適溫的泡腳水使用。生薑具有利水、溫陽、健脾、和胃的作用。對於畏寒肢冷、偶有足脛水腫或脾胃不和者最佳。

紅花

將10~20克紅花水煎3~5分鐘,加入1~2克食鹽,調成適溫適量泡腳水使用。紅花活血化瘀,對於寒凝血滯、下肢冷痛、肌肉僵硬者效果顯著。

推揉脛前法

用掌根自外膝眼至足背做直推法3~5遍,然後用拇指按揉脛前肌,自膝下至踝橫紋,往返3~5分鐘,以足三裡穴、豐隆穴、解溪穴為主操作穴位。

拿揉腓腸肌法

雙手自上而下反覆提拿揉動小腿腓腸肌3~5分鐘,使小腿部有明顯溫熱感為佳。

抱揉全足法

雙手抱持全足,自足跟至足趾反覆揉搓3~5分鐘,至足部有溫熱感為佳。

推湧泉法

雙手拇指著力,自足跟向足掌,經湧泉穴,在足底中線上作直推法5~7遍,以酸脹感為宜。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

按揉太沖穴、公孫穴法

在太沖穴、公孫穴上作拇指按揉各約1分鐘。

撚揉跟腱法

拇指與食指、中指相對,自上而下捏撚揉動跟腱兩側1~3分鐘,以太溪穴、崑崙穴為重點操作。

以上手法均有疏通足部及下肢經脈、促進氣血運行、調整肌肉軟組織張力、改善代謝的綜合作用。如患者有高血壓病、心臟病、糖尿病、靜脈曲張、痛風、足跟骨刺及下肢軟組織損傷時,請在醫生指導下操作

入適量食鹽,有引葯入經作用,並益於足部皮膚,在泡腳方中普遍使用。

泡腳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水溫要保持在38~43攝氏度,身體微汗為佳。

「泡腳是中醫治病保健的手段之一,患者如能在專業中醫醫師四診辨證下處方用藥,可更具針對性。」梁啟田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