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思維方法:利用速度公式,巧解計算問題

想必很多同學在小學階段已經接觸過速度計算公式了,但那時我們隻停留在會用的層面,再具體問公式中每一個物理量所代表的含義,相信很多同學都比較模糊。

直到同學們接觸到物理這門學科後,對這個公式才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知道了公式中每一個物理量的具體含義,慢慢學會用這個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那麽,作為一名剛接觸到物理的中學生來說,到底該如何用這個公式去解決實際問題呢?

在這裡,我總結了一些方法,大家一起學習下吧。

一、認真讀題、審題,判斷運動狀態

同學們在遇到這一類問題時,不要太過於得出結果,一定要認真讀題、審題,充分發掘題中已知條件和隱藏條件,然後進行分析判斷,最後確定物體是做勻速直線運動還是做變速直線運動。

二、統一國際部門,巧用速度公式

如果題中給出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同學們可以直接得出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變的結論,緊接著由公式v=s/t求解速度,s=vt求解路程,t=s/v求解時間。在從題乾中或圖表中找到已知量後,要立即把已知量的部門化為國際部門,速度的國際部門是米/秒(m/s),路程的國際部門是米(m),時間的國際部門是秒(s),然後將已知量連同部門帶入相應公式求出對應物理量。

三、變速運動求平均

如果題中所給物體在做變速直線運動,可用v=s/t求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求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特別注意:同學們在計算時候一定要注意部門的統一。

四、化繁為簡,巧找關係

同學們在解決較為複雜的問題時,或者說題中涉及兩個物體的運動時,各物理量要做到一一對應,也就是說物體1的速度、路程和時間分別為V1、S1、t1,滿足v1=s1/t1;描述物體2時每一個物理量下標數字換成對應的2,滿足v2=s2/t2,以此類推。這個過程中大家一定不要搞錯研究對象,造成下標數字混亂,最後自己也不知道誰表示誰了。

前邊工作都做好的情況下,同學們需要找出兩個物體對應方程相連接的物理量之間的關係,比如:S1+S2=a(常數)或者t1-t2=b(常數)。我們一旦找到這樣的聯繫,多個方程就可以變成一個方程,此時所求物理量就在該方程之中,求出即可得到答案。

如果你有更好的學習方法?歡迎在下方評論探討。

聲明: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請私信作者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