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父母每天僅運動20分鐘,影響孩子一生

本文由:幼兒說

授權發布

1

父母與孩子運動的關係

有一個小男孩,6歲了,按理說已經到了主動與其他小朋友玩耍的年齡了,可是因為一些原因,小男孩不願動,也不喜歡出門。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吃零食和看電視,結裸體重100多斤,還戴上了眼鏡。

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外出玩耍活動,可孩子不喜歡,他的理由是:“一出門就流汗,好煩。”

小男孩的媽媽跟我說:“曾經給孩子報了足球,可是去了幾次,孩子不喜歡,還說腳痛……”

孩子不愛運動,可怎麽辦?

這個小男孩的父母平時都很忙,幾乎從不運動,這讓我想起了一些研究。

2

想讓孩子愛上運動?父母很關建?

有人說,想讓孩子喜歡運動,父母要先愛上運動,這個結論正確嗎?

加拿大統計局健康部曾經研究過當地的一千多個親子家庭,發現父母平均每天20分鐘的運動量,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平均增加5~10分鐘的運動量。

一個家庭的孩子,是不是經常活動,與爸媽正相關。

簡言之,孩子的運動量與爸媽的運動量有直接相關的關係。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父母一定也要動起來。

僅僅每天20分鐘,孩子們也能在原有的活動時間上疊加,是不是很妙?

為什麽會這樣?大家可以理解為“家庭氛圍”的作用。

當一個家庭的父母在家裡都是看電視的,那麽孩子自然也愛看電視;當一個家庭的父母每天都有安排時間運動,孩子也會大概率地跟隨父母一起運動。

除此之外,愛運動的父母的日常行為,比如談論運動的好處、買運動工具、甚至觀看與運動有關的視頻節目……也會給孩子帶來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孩子受氛圍的影響,自然增加了與父母運動的機會。

孩子參與得越多,便越有可能養成習慣,養成習慣後,孩子長大後越可能保持運動的愛好。

用約翰·梅迪納的話來說,就是在父母帶領下運動的孩子,未來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是其他孩子的1.5倍。

3

為什麽越來越多家庭重視孩子的運動?

缺乏運動,是孩子近視的“症結”,除了這一點,運動還能提高孩子的身體免疫力,減少生病。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多父母都重視的好處——運動與一個孩子的大腦學習能力有很大關係。

為什麽?2016年,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有一項研究證明,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孩子,成績普遍比較好,大腦吸收知識更靈敏。背後其實是專注力。

一個沒有運動習慣的孩子,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規律運動後,自控行為、專注力和情緒力都有明顯的提高。

具體地說,就是運動能讓這些孩子變得有耐心、更容易集中精神在他們的玩耍和學習上,情緒也不容易生氣或暴躁。

當一個孩子既能集中注意力、有耐心,又不容易生氣,那麽他們越能沉浸於學習,學習能力當然不錯了。

經常有一些父母苦惱於他們的孩子的專注力很差、坐不住,不妨從運動方面試一試,說不定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家長們可以參與的一些親子運動

小朋友能參與的運動很多,如果孩子年齡較大了,比如6,7歲以上,可以鼓勵他們與玩伴一起參加有興趣的運動,因為同伴效應能幫助孩子們相互模仿和學習,增加運動的熱情。如果孩子5,6歲內,那麽就常常需要父母的陪伴。

當然,小寶寶在戶外玩耍,比如奔跑、跳躍也屬於輕度的運動,可如果想讓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父母可以選擇一兩個孩子有興趣的、並且父母們也可以參與的,下面的是常見的幾種運動選擇:

● 游泳

有些寶寶出生後就被爸爸媽媽帶到水裡游泳。游泳不僅有助於媽媽們產後體型的恢復,還能刺激寶寶的觸覺敏感,發展平衡能力。

前提是爸爸媽媽需要懂游泳,才能參與這項運動,並且在游泳時,父母們還需要關注孩子的安全。

不過,在水裡,孩子和爸爸或媽媽都能運動得充分,孩子也會因為爸爸或媽媽在場而感覺心安。

舞蹈

民族舞、街舞、體操都是比較適合親子們進行的運動。如果爸爸媽媽剛好懂,隨時可以帶孩子一起跳;如果爸爸媽媽不懂,也可以選擇一些興趣機構;如果不想過於費事,爸媽們甚至還可以選擇家庭式的跳舞機,跟隨指令就可以進行。

跳繩

相比起前面兩項運動,跳繩更為普遍,因為沒有人不懂的。親子倆可以輪流跳,也可以同時跳,還可以採用比賽的形式。

如果想讓跳繩更有趣,還可以加入遊戲元素,比如看誰跳得少,誰就講一個故事,或表演一段話劇。

周末短程自行車遊玩

騎自行車結合暢遊大自然,在綠水翠樹間,聆聽鳥兒啼叫,不僅大人能獲得放鬆,小朋友也因為上路“自騎”而興奮不已。有好心情,還有適度的運動,增加親子情感,幫助小朋友更好地成長。

有人曾經跟我說,世上沒有其他什麽事情,孩子越苦越愛,又能收獲甘甜的了,運動除外。快動起來哦!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