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小學生科創造假屢現,“神童”亂象該如何遏製?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最近,雲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以“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獎,引起全社會熱議。

15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撤銷該學生所獲一等獎。

網友感慨:“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明擺著不是小學生的“菜”,卻一點不加掩飾,把博士水準的項目堂而皇之地署上孩子名並評上獎。

也有人說,“神童”的最高境界,是拚爹。

中小學生科創造假亂象的背後,又是否存在著學術腐敗、評獎腐敗、加分腐敗?事件背後究竟誰是推手?

對此,人民微評發聲稱,面對公眾的一連串質疑,期待相關部門還原真相。

疑竇叢生

1979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前身——全國青少年科學作品展在北京展覽館舉辦,鄧小平親自為活動題詞:“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科學的希望。”

眾所周知,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厚積薄發。在科研的道路上,“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句話恰如其分,道盡了科研的艱辛和出成果的不易。然而,近來頻頻出現的低齡“神童”,不僅讓人摸不著頭腦,也讓人為“後浪”們狠狠捏了一把汗。

查閱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歷年獲獎名單發現,“高大上”中小學生研究項目不在少數。

比如,有兩名小學生憑借《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項目獲得小學組三等獎。該項目簡介中稱,用綠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為受試藥物,研究其在裸鼠肝髒腫瘤疾病模型中的體內藥效。資料顯示,兩名參賽學生當時分別就讀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

“小鼠成果沒有幾年不可能完成。”昆明市某研究所的一位科研人員直言。

“比賽已經變味兒了。”在中科院昆明某下屬研究所工作的研究人員黃某說,之前有朋友請他幫助孩子參加這項大賽,他幫孩子設計了一個符合其知識能力水準的項目,沒想到班主任看過後卻連說“太low了”。

“班主任把之前的獲獎項目給我看了一下,我大吃一驚,很多項目至少都是碩士、博士才能完成的。”黃某驚歎。

雲南省建水縣一名連續多年帶領學生參賽的崔老師則表示,每年獲獎名單出爐後,他都會感歎一些獲獎作品的水準之高。“比如有小學生研究十分複雜的導航系統,如果沒有專業人員的大力介入,我相信是無法完成的。”

又如重慶兩名中學生的論文《二氫楊梅素調節肝髒脂代謝及細胞外基質生成的作用研究》《甲狀腺髓樣癌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降鈣素的ECL比率檢測研究》均獲得科創大賽一等獎。前篇論文寫道“實驗方法是取8周齡的雄性129野生型小鼠40隻,乾預持續12周。利用高脂膳食誘導小鼠建立動物模型,檢測DHM乾預後對肝髒脂代謝、肝纖維化發生的影響。”後篇論文結論更是直言:“本比率策略為降鈣素的靈敏檢測提供了新方法,也為甲狀腺髓樣癌的早期診斷治療提供了有效途徑,其思路還可以擴展至其他免疫檢測及適體分析等領域。”

小學生研究“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確實有點難度,那麽中學生又有沒有能力攻克細胞外基質生成、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這樣的課題呢?對此,重慶某醫科大學一位不願具名的教授看後表示,論文中提到的研究方法都是醫學專業學生在研究生階段才會學到,涉及這些領域要達到碩士甚至博士專業水準才行,中學生醫學知識不多且課業繁重,“寫出這樣的論文一萬個不可能。”

還有眼尖的有網友發現,其中一篇論文與重慶某醫科大學某碩士畢業論文幾乎雷同,而這篇碩士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正是該中學生的指導老師。據澎湃新聞報導,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技服務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就此稱,涉事高中生的研究角度跟涉事碩士論文的角度不同。而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賽方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則表示,正在關注並積極調查,如有調查結果,會及時反饋。

獎項怎評?

查閱大賽評審規則可見,獎項的評審由大賽組委會組織來自全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學科專家組成評委會。評審規則強調必須由參賽者自己選題、自己設計和研究、自己製作和撰寫,並明確要求設計中的創造性貢獻必須是參賽者本人構思、完成。

為了防止造假,大賽不僅要求參賽學生做項目時要拍照留痕、留存資料,還在各級比賽中設置了答辯環節。“答辯是在一個封閉場地內進行的,除了專家和參賽學生,其他人不準進入。”崔某說。

記者調查發現,雲南省科協邀請的評審專家大多是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資深教授、研究員。雲南省一名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從評審專家的專業背景、資歷來看,要甄別出參賽者是否作假、是獨立研究還是借他人力量,應該非常簡單。

對於評審專家為何沒能發現一些參賽作品明顯超出了中小學生知識能力範圍,賽事組織方沒有正面回答,僅稱“我們也提倡高校院所對青少年進行支持,大手拉小手,會對青少年有所啟發”。

只為加分?

為什麽許多家長熱衷於幫助孩子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甚至不惜動用各種資源拿獎?

記者調查發現,在教育部取消各類競賽的高考加分之前,在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部分科技類競賽中獲獎的學生可以在高考中獲得加分。與競爭激烈的學科競賽相比,科技創新類大賽難度相對較低。

昆明市某中學王老師表示,教育部已全面取消了各類競賽高考加分,今年高校自主招生也取消了。“即便不能直接加分或參加自主招生,把獲獎經歷寫進檔案裡也更好看。另外,當前很多學生出國留學,國外學校尤其重視素質教育,這些獎項在申請時可以成為履歷上漂亮的一筆。”

“孩子若有奇思妙想要大力鼓勵,創造條件保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蘭文華說,“但若是為升學加分或鋪就便捷通道,甚至不惜利用規則漏洞挑戰社會誠信底線,就要認真反思教育評價機制了。”

如何破局?

試想,一個從小假父母之手、憑槍手之力,靠走歪路捷徑獲得所謂科技大獎的孩子,長大後如何踏踏實實做研究?

那麽,該如何遏製這樣的亂象,推動青少年踏踏實實實現“科學夢”?

對此,有人提出,這樣的大賽要服眾,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個直播,讓“後浪們”帶著自己的項目在台上公開答辯。畢竟,只看材料評獎,實在是太容易有貓膩了。

怎一看,深以為然。可再一想,如果把科創大賽搞得類似選秀一樣,那好像也不太合適。

那麽,孩子們究竟需要怎樣的一個比賽,來實現自己的科學創新理想呢?

對此,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這樣支招:首先,必須根據舉報以及媒體曝光的線索,啟動獨立的調查,如果調查查證存在弄虛作假,不但要撤銷獎項,還應該追究參與者的責任;其次,競賽組委會,必須反思評獎標準和辦法。再有就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應該重視對學生參加創新活動過程的考察,引導學生重視參與過程與體驗,而不能只是看學生提交的“成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則認為,應健全回避制度,提高評委會專業評審、甄別能力。另外,對參賽項目是否為參與研究、獨立研究以及規範署名等問題有更細化的規定。

封面新聞 王萌 綜合新華社、央視、澎湃新聞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