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腫瘤治療的跨時代變革

腫瘤是全球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WHO的數據表明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1400多萬,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達到了880萬。而人類與腫瘤的戰鬥由來已久,在公元前2世紀的希臘名醫蓋倫就認為腫瘤是不治之症,而罹患腫瘤的患者在手術後也會因疾病複發而死亡。並且在無菌術,輸血術以及各種外科技術比較落後的時代進行外科手術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風險。因此,癌症普遍被人們認為是不治之症。

隨著醫學的進步,外科手術技術不斷發展,同時各種生命監護儀的應用使外科手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現代解剖學和病理學揭示了身體自身的身體結構,並且使人們對腫瘤的產生,遷移和腫瘤分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催生了針對不同部位及不同發展階段腫瘤的手術術式。外科手術成為了癌症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有力工具。但是,術後癌症複發依然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X射線以及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髮現後,科學家發現射線能夠殺死癌細胞,因此人們開始利用射線治療腫瘤,最開始的放射治療是利用鐳以及電壓相對較低的診斷儀器,但是隨著治療的不斷進行人們發現射線不僅能夠治療腫瘤,也能夠造成腫瘤,許多早期的放射學家就因長期暴露於輻射環境中而罹患白血病。並且放射治療對於血液腫瘤毫無用處。

隨後,Sidney Farber 發現氨基蝶呤可用於緩解兒童急性白血病,氨基蝶呤就是現在普遍應用於抗腫瘤治療的化療藥物——甲氨蝶呤的前體。Sidney Farber也因他的發現被稱為「現代化療之父」。其後研究人員陸續發現大批的化療藥物,這標誌著腫瘤化療的開始。但是化療藥物特異性差,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導致患者免疫力低下,大量脫髮,胃腸不適,甚至會對肝腎心肺等重要臟器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隨著科學家對腫瘤分子生物學發病機理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惡性腫瘤被證實在分子水準存在驅動基因的突變,因此利用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和小分子化合物等封閉或抑製相關的分子靶點進行治療,可明顯抑製腫瘤的生長、轉移或誘導其凋亡,從而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時間。目前,已經有許多腫瘤的靶向藥物應用到臨床治療中,例如治療乳腺腫瘤的HER-2單抗——赫賽汀,治療淋巴瘤的抗CD20的單抗——利妥昔單抗。隨著腫瘤免疫學的發展,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殺死腫瘤細胞的生物性靶向治療也成為了癌症治療過程中重要的手段。

人們更加認識到腫瘤的治療不是單一層面的,需要多個學科的相互配合,例如乳腺癌、直腸癌的術前輔助化療、放療及內分泌治療,以及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療、射頻治療等都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獲益。這種綜合治療模式所帶來的生存獲益遠遠超出了傳統的單一學科治療模式。而這種綜合治療模式就是臨床多學科綜合診治工作團隊(multidisplinary team,MDT)。而大量的循證醫學證據證明, MDT治療模式可以顯著提高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目前,這種MDT治療模式已經得到國內腫瘤專家的認可。

隨著醫療資訊化的發展以及現代電腦技術的廣泛應用,醫療數據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醫學研究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具有複雜的遺傳和分子機制,受到基因、環境及其互動作用在過去的數十年中,隨著腫瘤基因測序的全面開展,利用現代大數據分析技術繪製了各種類型腫瘤基因變異圖譜,研究基因突變與腫瘤發生髮展的關係,從而能夠更好的預測腫瘤的發生髮展。組織病理學一直是惡性腫瘤診斷中的「金標準」,隨著病理相關大數據檢測分析技術的飛速發展,惡性腫瘤病理診斷髮生了翻天地覆的改變,惡性腫瘤的病理診斷從細胞水準深入的分子水準,並且更加關注個體化差異。而大數據的應用極大的推動了惡性腫瘤的個體化治療。利用現代醫學平台彙集患者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表觀組學、蛋白質組學以及代謝組學的數據資料,並且分析利用這些數據,能夠幫助臨床醫生針對患者個體定製出最佳的治理方案以及進行最有的藥物選擇。同時大數據能有效分析腫瘤與多種因素的相關性,進而開展研究和預防,並且腫瘤的大資料庫通過對大樣本進行分析有助於發現規律性的腫瘤分子靶點,開發新型的靶向藥物。腫瘤大數據分析 已經成為世界許多國家健康計劃的一部分,並且有了初步的發展,在分析影響腫瘤患者選擇治療方法的因素、影響腫瘤患者預後的因素、TNM分期修訂和探索疾病間關係等方面應用廣泛。腫瘤大數據的建立和分析有利於總結和分析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有助於腫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腫瘤大數據分析也是本次2018腫瘤與腫瘤異質性研討會的熱門議題,本次會議將聚焦腫瘤進化與腫瘤異質性相關重要問題,探討腫瘤異質性的起源、腫瘤進化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技術手段及其對藥物研發、靶向治療的影響,邀請癌症生物學家、技術研發專家、生物資訊學專家、臨床醫生參與討論和推動腫瘤異質性研究的醫學轉化。

點擊【閱讀原文】到會議官網報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