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直皖戰爭中,直系皖系本來實力相當,為何皖系五天就大敗

1920年,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閥,與皖系軍閥段祺瑞進行了一場直皖戰爭。這場戰爭自7月14日正式開戰,在短短的五天之後便宣告結束。最終,直系軍閥成功奪得了北京政權,段祺瑞被迫下野。

說起來,直系與皖系的部隊實力相差並不是很大。縱然皖系不敵,但也絕不至於被橫掃。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竟然讓這場力量在伯仲之間的戰爭,短短五天內便結束了呢?

袁世凱死亡之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總統。不過尷尬的是,身為領導的黎元洪手中卻並沒有權利。北洋政府的實際控制權,其實是掌握在馮國璋、段祺瑞等軍閥手中。

在結束張勳複辟後,段祺瑞成為了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馮國璋就任為代總統。北洋系漸漸劃分為了直系和皖系兩大派系。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兩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兩大派系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大。

客觀來說,軍閥產生矛盾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凡歷史上新王朝的建立,多數情況下都要經過十多年乃至上百年的廝殺來完成。而僅僅憑借隆裕太后頒布的一份退位詔書,民國時代就突然出現。那些手握重兵的大軍閥,難免會想來一番大展拳腳。

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誰冒頭出來擔當“第一人”,毫無疑問就要背上相應的風險,成為眾矢之的。尤其是在袁世凱死後,段祺瑞的野心已經是路人皆知,這就讓同在北洋政府的馮國璋難以服氣。直系、皖系的大戰已是箭在弦上。

然而在1919年,馮國璋卻突然病逝,曹錕成為了直系軍閥新的領袖。雙方的關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不過,段祺瑞卻並不願意消停。

為了達到武力統一的目的,段祺瑞以東北的鐵路、礦產等資源為擔保,向日本人借款組建了一支對德國宣戰的“參戰軍”。一戰結束後,“參戰軍”改名為邊防軍,共計有三個師的兵力。後來,段祺瑞麾下大將徐樹錚又以收復外蒙為理由,組建了一支4個旅的西北軍。

對於沒有帶過兵的段祺瑞來說,這兩支軍隊就是他所有的嫡系力量。

段祺瑞組建軍隊的行為,很快激怒了曹錕。為了師出有名,以曹錕為首的直系開始在國內痛數段祺瑞的罪狀。1920年7月12日,在直皖戰爭開戰前夕,吳佩孚發聲稱“海內分崩,追原禍始,段為戎首”。他指責段祺瑞在巴黎和會上賣國,私自向日本借大量外債,並痛斥段祺瑞先後推翻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亂臣賊子。

儘管段祺瑞很快以自己“三造共和”,曹錕、吳佩孚之流私通張勳複辟為依據進行了反擊。但就當時的輿論風向來說,段祺瑞依然處於下風。這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段祺瑞身後有日本人的身影,這是大眾所不能容忍的。

7月14日,吳佩孚發動奇襲作戰,皖軍東西兩路迅速潰敗,段祺瑞不得不向大總統徐世昌請求下達停戰令。

除了輿論的影響之外,段祺瑞的失敗,還有三個重要原因。

其一,段祺瑞雖然名義上掌管著皖系大量軍隊,但皖系一眾軍閥卻並不服他。在直系軍隊的凶猛進攻下,皖系不少部隊未戰先降,甚至還有人臨陣倒戈。儘管有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但邊防軍卻只有寥寥數萬人,並且幾乎全都是沒有什麽戰鬥經驗計程車兵。與常年征伐的吳佩孚部隊一比較,邊防軍簡直就是一群空有先進裝備的新兵蛋子。

其二,皖軍戰前布局失當,對戰局的部署過於隨意,內部也存在矛盾。這些現象,都導致皖軍發揮不佳。

以皖軍東西兩路的指揮為例,東路大將徐樹錚平常樹敵太多,幾乎沒有什麽朋友。本來在他的指揮下,東路皖軍前期打得還算不錯。但隨著局勢開始變得不利,東路皖軍始終缺乏友軍的支援,這就使得徐樹錚直接掉頭撤退,東路皖軍也隨之大敗。而西路指揮曲同豐向來與徐樹錚不和,在作戰中他更是莫名其妙被直軍包圍並活捉,西路皖軍迅速崩潰。

其三,奉系軍閥張作霖的立場,也導致了皖軍的潰敗。早在1920年4月,直、奉兩系就結成了反段同盟,但段祺瑞一直以為張作霖是保持中立。戰爭開始後,奉系軍隊南下趁火打劫。皖系軍隊遭遇雙重打擊,潰敗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