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習慣性便秘?芍藥配甘草,輕鬆去煩惱,絕了!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習慣性便秘,多屬於祖國醫學大便燥結證。凡陰虛血耗,火盛水虧的患者,多會導致津液不生,傳道失職,漸成本證。

治療方面,固宜熱者涼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燥者潤之,而養血滋陰實為治療本證的根本原則。不可為了速效,妄用通利,重傷元氣,耗散真陰,以致燥結更甚。

但遇久病或重症患者,如用養血滋陰,則多緩不濟急,若逕用通利,而後果又屬不良。

經過臨床實踐,證明芍藥甘草湯不僅通便效果良好,且無便後燥結更甚之虞。茲謹簡介如下。

1

用芍藥甘草湯治療習慣性便秘的經過

臨床上往往遇到不予灌腸(或用指掏挖),就不能排出糞塊的病人;或在服用大量竣下藥後,可暫通便1~2次,後又更顯秘結;或屢服瀉藥而仍不便者。

聽來似乎屬於「小病」,但患者卻痛苦不堪!

因思如何能在不傷陰、不敗胃的基礎上,達到較快的無不良反應的使病人大便暢通,且無便後復結的辦法?

經過再三思考,想到《傷寒論·太陰篇》中「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這一條,第一把大黃芍藥並舉,都列入「減」例;第二還說明了「宜減之」的原因。

我想:大黃芍藥作用雖不相同,但其「易動」卻是一致的。

從而進一步設想,如何才能把芍藥用於胃氣不弱的習慣性便秘病人,使其能「動」呢?

於是,翻閱了一些關於中藥的書籍。

《本經》說:「芍藥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從其主治中,看不出有明顯的通便作用,那就更談不上用它治療便秘,何況文中還明白的指出它有利小便的效能呢!

再查《別錄》,它說:芍藥主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這段文字裡,也隻提到「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仍然得不到用芍藥治療便秘的較為滿意的答案。

反覆思考,張仲景既然提出芍藥「易動」,那在他的著述中,總還可以找出一些線索。

於是對《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中用芍藥的64個處方篩選一下,比較起來,脾約麻仁丸方中之用芍藥,似較突出。

但該方不以芍藥為主,同時又配合了其他幾種瀉下藥物。所以,這也很難說明隻以芍藥為主,便可治療便秘的這個問題。

繼之又讀《本經疏證》:「脾約麻仁丸,則似用芍藥為下藥者,蓋因陰結而地道不行,得此即可通降故也」。

雖然說「得此即可通降」,而因配有大黃、麻仁等藥物,所以仍難使人理解到「通降」之功首在芍藥。

再讀《本草經讀》:「芍藥,氣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為攻下之品,非補養之物也。……氣滯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氣也;血滯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關於芍藥的「味」,另文討論)。

復讀《本經疏證》之「芍藥能入脾開結」及「芍藥合甘草以破腸胃之結」。

在芍藥為「攻下之品」和芍藥合甘草能「破腸胃之結」的啟發下(所謂結者,是指氣滯、血滯;所謂攻下者,是行滯之意;滯去則氣血暢而新者可生),雖然個人閱讀有限,未曾見過以芍藥為主治療習慣性便秘一證的先例,但根據上述中醫理論的基礎以及芍藥的功能,分析比較,似可試治便秘。

我在臨床實踐時,重點放在小便正常的病人。服藥後,觀察其通便方面,能夠起到什麼效果;小便方面,發生些什麼反應。

2

處方、適應證及服法

處方:生白芍24克至45克,甘草12克至15克

適應證:燥熱、氣滯及血虛型便秘(糞乾成塊,堆集肛口,雖經持久努掙,終仍不能自行排出者)。

處方:生白芍24克至45克

適應證:同上證,兼血壓偏高者。

處方:生白芍24克至45克,阿膠(烊化)18克至30克

適應證:同上證,兼陰虛者。

以上三方,均系成人量,水煎服,一日一劑或一周一劑,以便暢為度。

本療法對於某些疾病所引起的「癥狀性便秘」,如腸癌、乙狀結腸狹窄、肺結核等病人之便秘癥狀,服後也能起到通便而不傷陰,且無便後更加明顯燥結的副作用。但從遠效來說,則仍應以治療主病為主。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中醫老劉,個人微信:macskf,有問必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